《塔比阿特莫达勒斯大学报道在金矿尾矿中实现镨、铕、铈的协同回收》

  • 来源专题:关键原材料知识服务平台
  • 编译者: 费鹏飞
  • 发布时间:2025-04-15
  • 2月6日,塔比阿特莫达勒斯大学在《Scientific Reports》上发表题为“Synergistic recovery of Pr, Eu, and Ce from gold mine tailings using bioleaching and oxalic acid pretreatment”的文章,报道通过生物浸出与草酸预处理技术,从金矿尾矿中实现镨、铕、铈的协同回收。

    采矿活动产生了大量富含稀土元素的金矿尾矿(GMT),然而,目前关于从金矿尾矿中高效提取这些珍贵稀土元素的研究资料却极为有限。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创新策略,通过结合草酸预处理和氧化亚铁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thiooxidans)生物浸出技术,从金矿尾矿中高效去除镨、铈和铕。

    在预处理阶段,将金矿尾矿置于90°C、500转/分钟的条件下,与2摩尔/升的草酸溶液充分接触6小时,液固比精确控制在60毫升/克。这一过程能够选择性地去除尾矿中的铁,同时显著提升稀土元素的生物可利用性。随后,在氧化亚铁硫杆菌的对数生长期,将金矿尾矿粉末引入生物浸出体系,以最大程度地激活细菌的活性并提高酸的产量,从而优化生物浸出效果。通过结构分析揭示的表面变化,进一步验证了生物浸出过程的有效进展。

    动力学建模结果表明,化学反应是整个生物浸出过程中限制速率的关键环节。实验结果显示,在有效去除铁之后,稀土元素的回收率得到了显著提升,其中镨、铈和铕的回收率分别提高了24.4%、14.4%和9.1%。将草酸预处理与生物浸出相结合,不仅提高了从金矿尾矿中回收稀土元素的效率,还为采矿作业中的资源回收提供了一种极具潜力和应用前景的新方法。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5-88594-0
相关报告
  • 《三峡集团:沼液低碳处理技术和沼渣处理产物协同矿山修复技术研发成功》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3-24
    • 近日,三峡集团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固废资源化”重点专项“长江经济带典型城市多源污泥协同处置集成示范”项目取得新进展——沼液低碳处理技术和沼渣处理产物协同矿山修复技术研发成功,并在江西九江城镇污泥和餐厨垃圾处置中心示范应用。 废弃物是“放错地方的资源”。目前,污泥、餐厨等废弃物可以采用协同厌氧消化处理技术实现资源化利用。然而该处理技术产生的沼液和沼渣存在二次污染风险,其处理处置面临挑战。 据了解,沼液具有高氨氮、高化学需氧量(COD)及高盐分等特征,传统的处理工艺运行成本高,资源回收利用效率低,难以充分挖掘沼液中蕴含的氮资源价值。沼渣因含水率高、含有难降解有机质以及病原菌等污染物,若直接进行土地资源化利用,极易造成土壤污染,对生态环境构成潜在威胁。 针对污泥和餐厨垃圾沼液及沼渣处理处置技术难题,沼液低碳处理技术和沼渣处理产物协同矿山修复技术应运而生。自2020年起,三峡集团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固废资源化”重点专项“长江经济带典型城市多源污泥协同处置集成示范”项目,由所属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长江环保集团、同济大学等单位组成技术团队,开展相关科学研究,其中沼液低碳处理技术和沼渣处理产物协同矿山修复技术突破作为项目的一项重要成果,为加强污染治理、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水平、促进节能降碳、助力生态修复提供绿色方案。 在沼液处理方面,技术团队采用?负压提氨技术在密闭系统中“捕获”沼液中的氨氮,与二氧化碳结晶合成纯度达95%的碳酸氢铵氮肥。相较于传统的蒸汽吹脱脱氮工艺,能耗直降30%-50%,每100吨沼液可提取约0.85吨氮肥,实现了沼液中污染物向生态氮肥的转化。 此外,技术团队创新应用两段式厌氧氨氧化(PN-ANAMMOX)工艺,培养特种“红菌”厌氧氨氧化微生物菌群。“这些自然界的‘清道夫’在无氧环境下高效吞噬污染物,将氨氮转化为无害氮气,相较于传统工艺减少了60%的曝气能耗、90%的污泥产量,更实现了有机碳源零添加,具有显著的低碳优势。”项目团队成员、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王航表示。 与此同时,技术团队将厌氧消化处理后形成的沼渣,经干化和陈化处理,通过物料调配研究,与铜矿山尾砂进行混合,并通过优化植被选择、施工和养护工法,成功用于九江柴桑区酸性贫瘠矿山的生态修复。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乔雪园表示:“铜尾矿砂生态修复难度大,其酸化和重金属淋溶污染问题严重,直接种植植物的存活率较低。而经过处理加工的沼渣含有丰富的腐殖质和养分,是改良铜尾矿砂的优良材料。” 据悉,除了九江污泥餐厨示范工程,“长江经济带典型城市多源污泥协同处置集成示范”项目成果也在六安、镇江等示范工程开展推广应用,为促进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提供助力。
  • 《新法高效回收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2-13
    • 据最新一期《自然》杂志报道,瑞典林雪平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回收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新方法,其回收过程中使用的主要溶剂是水,无需使用对环境有害的溶剂。不仅能将电池所有部件反复回收利用,而且回收后的电池效率与原始电池相当。 未来几年,电力使用量或将大幅增加。为减少对气候的影响,需要多种可持续能源协同工作。太阳能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拥有巨大的潜力。其中,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是下一代太阳能电池中最有前景的技术之一。它们相对便宜、易于制造,而且轻便、灵活、透明。由于这些特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可以布置在屋顶、玻璃窗等多种不同表面上。此外,它们可将多达25%的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可与当今的硅太阳能电池相媲美。 不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目前的寿命短于硅太阳能电池,因此,高效且环保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回收技术至关重要。此外,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还含有少量铅,这是实现高效率所必需的,但也对回收流程的有效运行提出了更高要求。 目前拆解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方法,主要是用一种名为二甲基甲酰胺的物质,它是油漆溶剂的常见成分。二甲基甲酰胺有毒,对环境有害且可能致癌。 林雪平大学研究人员此次开发的新方法,以水作为拆解钙钛矿的溶剂,能从水溶液中回收高质量的钙钛矿。 研究人员表示,他们可以回收所有部件,包括盖板、电极、钙钛矿层以及电荷传输层。 下一步,他们计划继续研究该方法,推动其在工业流程中更大规模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