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冷链食品外包装分离到新冠活病毒》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病毒学领域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 malili
  • 发布时间:2020-10-24
  • 近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青岛新冠肺炎疫情溯源调查过程中,从工人搬运的进口冷冻鳕鱼的外包装阳性样本中检测分离到活病毒。这是国际上首次在冷链食品外包装上分离到新冠活病毒,并证实接触新冠活病毒污染的外包装可导致感染。

    一、从冷链食品外包装分离出活病毒的意义

    本次从青岛冷链食品外包装分离出活病毒,是首次在实验室外证实在冷链运输特殊条件下新冠病毒可以在物品外包装上存活较长时间,提示新冠病毒以冷链物品为载体具备远距离跨境输入的可能。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物品表面存活的病毒可能导致无有效防护的易感接触者发生感染,感染风险人群主要为冷链物品从业人员。本发现提示,在防范境外感染者输入的同时,需注意在境外被病毒污染的冷链物品将病毒输入的风险。

    二、我国市场流通冷链食品被新冠病毒污染的风险很低

    近期,我国有关部门对冷链食品开展了新冠病毒核酸抽检。截至9月15日,全国24个省份报送了298万份检测结果,其中冷链食品及包装样品67万份,从业人员样品124万份,环境样品107万份,仅在22件食品及包装中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病毒核酸载量较低,此前未曾分离到活病毒。

    三、普通公众接触或食用冷链食品的感染风险很低

    现有研究和防控实践显示,新冠肺炎不是食源性疾病,未发现通过摄入食物导致感染的情况。迄今为止,也尚未发现消费者因接触污染的冷链海产品而感染的病例,我国消费者感染风险极低。新冠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仍为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同时,我国相关部门已经加大了进口冷链食品新冠病毒监测、消毒等措施,普通公众注意保持清洁、生熟分开,可以正常购买和食用进口生鲜。

    四、相关行业从业人员日常防护建议

    病毒污染的物品上特定条件下尚存活的病毒可能导致无有效防护的易感接触者感染,主要为相关行业从业人员。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近期印发的《新冠肺炎防控方案(第七版)》已要求各地落实冷链食品相关从业人员的日常防护、健康监测和核酸主动筛查,改进生产、加工和交易环境卫生条件,降低从业人员感染风险。

    中国疾控中心建议工作中经常与具有较高新冠病毒污染可能的冷链产品密切接触的行业从业人员,如从事冷链产品装卸、加工、销售等的人员,需增强防护意识,做好日常防护,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可能被污染的冷链产品,接触冷链产品后未脱掉可能被污染的工作服并洗手消毒前不摸口鼻眼,工作完成后需立即洗手消毒,定期进行核酸筛查。

    (中心办公室 供稿)

相关报告
  • 《我国成功实现电子束灭活冷链食品外包装新冠病毒》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1-03-31
    • 3月29日,中国广核集团(以下简称中广核)会同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和医学院、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等机构在深圳联合召开项目成果发布会,宣布电子束灭活冷链食品外包装新冠病毒项目成果通过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詹文龙等7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评审,并完成我国首台套用于冷链食品外包装消毒的示范应用装置研制。   评审会专家组认为:该项目率先在P3实验室开展了电子束灭活新冠病毒的实验,验证了电子束灭活新冠病毒的有效性和穿透深度可控等优势。该项目充分考虑了冷链环境因素对电子束灭活病毒的影响,为开发冷链食品外包装预防性消毒新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标志着我国低能量电子束灭活新冠病毒研究和应用技术走在国际前列。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电子加速器研究中心主任、中广核加速器研究院总工程师张子民表示,研发的灭活装置采用低能量的自屏蔽电子帘加速器,电子束能量低,对纸制品的穿透能力仅0.3毫米左右,主要针对冷链食品外包装消毒,不会穿透冷链食品外包装,不会对包装箱内的食品产生影响,也不会对设备运行现场环境产生影响。   同时,设备占地面积不超过40平方米,能够根据现有冷链食品外包装消毒的实际,直接将设备部署到海关、口岸、集中监管仓等地,与冷链运输和仓储实现无缝对接,为冷链外包装消毒提供更加绿色、环保、高效的解决方案,可成为国内疫情防控外防输入的“利器”。
  • 《疾病控制预防中心食品网》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潘淑春
    • 发布时间:2004-12-23
    • The Foodborne Diseases Active Surveillance Network (FoodNet) is the principal foodborne disease component of CDC's Emerging Infections Program (EIP). FoodNet is a collaborative project of the CDC, ten EIP sites (California, Colorado, Connecticut, Georgia, New York, Maryland, Minnesota, Oregon, Tennessee and New Mexico), the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USDA), and th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 The project consists of active surveillance for foodborne diseases and related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signed to help public health officials better understand the epidemiology of foodborne diseases in the United St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