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农业大学:琥珀酰化改性大豆分离蛋白海藻酸钠乳液凝胶的结构特性、相互作用和槲皮素的释放行为 》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 王晓梅
  • 发布时间:2024-07-09
  • Insight into succinylated modified soy protein isolate-sodium alginate emulsion gels: Structural properties, interactions and quercetin release behavior

    琥珀酰化改性大豆分离蛋白海藻酸钠乳液凝胶的结构特性、相互作用和槲皮素的释放行为

    2024年2月,东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学院江连洲(通讯作者、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王欢(通讯作者)和Sai Yang(第一作者)在国际期刊《Food Hydrocolloids》(JCR一区,IF=10.7)上发表题为“Insight into succinylated modified soy protein isolate-sodium alginate emulsion gels: Structural properties, interactions and quercetin release behavior”的研究论文。


    摘要

    研究探讨了琥珀酰化改性大豆蛋白分离物(SSPI)与海藻酸钠(Alg)构建的乳液凝胶体系的结构特性、相互作用以及槲皮素的释放行为。通过调整Alg的浓度(0%,1%,1.5%,2%,2.5%,w/v),评估琥珀酰化改性和Alg浓度对乳液凝胶结构和形成机制、槲皮素的包埋效率、释放行为和消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琥珀酰化改性和增加Alg浓度可以改善乳液凝胶的质地属性,并通过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等分析技术确认了凝胶网络的形成主要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和氢键稳定,随着Alg浓度的增加,提高了乳液凝胶的槲皮素传递特性。


    引言

    生物活性化合物的包埋是一种有效的靶向递送和吸收方式,乳液凝胶由于其独特的物理稳定性和优异的包裹能力,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大豆蛋白分离物(SPI)是常用的植物蛋白之一,具有良好的凝胶形成、乳化和两亲性质。研究基于SPI与海藻酸钠的复合体系,探索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潜力,特别是作为功能性成分槲皮素的载体。


    研究内容

    研究首先通过调整pH和盐浓度的方法提取和改性SPI,然后将其与不同浓度的海藻酸钠混合,通过高压均质和酶促交联的方法制备成乳液凝胶。研究了琥珀酰化改性对SPI结构功能特性的影响,以及不同Alg浓度对乳液凝胶结构、槲皮素包埋效率和释放行为的影响。通过低场核磁共振、流变学和显微结构分析等技术评估乳液凝胶的物理特性和功能性。


    总结与展望

    研究表明,通过琥珀酰化改性的SPI与海藻酸钠复合,能够显著改善乳液凝胶的物理和化学特性,提高其作为槲皮素等生物活性物质传递系统的潜力。该体系展现出优良的包埋效率和可控的释放行为,为开发新型的功能性食品成分递送系统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未来的研究可进一步探索该体系在实际食品中的应用效果和生物可利用性。

    图文赏析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268005X24001310?via%3Dihub



    免责声明「原创」仅代表原创编译,水平有限,仅供学术交流,本平台不主张原文的版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献解读如有疏漏之处,我们深表歉意,请作者团队及时联系NSTL《食品安全与健康》平台,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修改或撤稿重发,感谢您的谅解!投稿链接:https://www.wjx.top/vm/h47lAc0.aspx#








  • 原文来源: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268005X24001310?via%3Dihub
相关报告
  • 《东北农业大学:超声波增强热处理大豆分离蛋白纳米颗粒的结构和乳化性能,以制备亚麻籽衍生的甘油二酯基皮克林乳液 》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王晓梅
    • 发布时间:2024-07-09
    • Ultrasonic enhancement of structural and emulsifying properties of heat-treated soy protein isolate nanoparticles to fabricate flaxseed-derived diglyceride-based pickering emulsions 超声波增强热处理大豆分离蛋白纳米颗粒的结构和乳化性能,以制备亚麻籽衍生的甘油二酯基皮克林乳液 2024年1月,东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学院孔保华教授(通讯作者)和Iftikhar Hussain Badar(第一作者)在国际期刊《Food Chemistry》(JCR一区,IF=8.8)上发表题为“Ultrasonic enhancement of structural and emulsifying properties of heat-treated soy protein isolate nanoparticles to fabricate flaxseed-derived diglyceride-based pickering emulsions”的研究论文。 摘要 研究开发了一种利用大豆分离蛋白(SPI)纳米颗粒作为稳定剂的亚麻籽衍生的二酰基甘油(DAG)基皮克林乳液。SPI纳米颗粒通过加热和超声处理的结合作用制备而成。在600W功率下处理的SPI纳米颗粒显示出最小的颗粒大小(133.36 nm)和zeta电位(-34.77 mV)。超声处理对多肽链的一级结构没有显著影响,但诱导了二级结构的变化。用超声处理的SPI纳米颗粒稳定的皮克林乳液显示出更小的颗粒大小,较低的zeta电位,并改善了乳化性能。特别是在450W功率下,这些乳液显示出更高的固液平衡,降低了均方位移、后向散射波动和浊度稳定性指数,还展示了更紧密的微观结构和较小的液滴。总之,经过加热和450W超声功率处理的SPI,成功制造了具有优化微观结构和稳定性的DAG基皮克林乳液。 引言 消费者越来越关注他们的卡路里摄入、肥胖和心血管健康,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因此,探索具有健康益处的食品成分变得至关重要。在这方面,二酰基甘油(DAG)是替代三酰基甘油(TAG)的潜在选择,提供了有希望的优势。DAG分子由甘油和两条脂肪酸链通过酯键共价连接而成。虽然它们作为不同食用脂肪和油中的微量组成部分自然存在,但也可以通过酶催化的部分水解合成,用于食品产品中。 研究内容 研究首先通过加热和不同超声功率(0, 150, 300, 450, & 600 W)处理,制备了SPI分散液。然后使用不同的超声处理强度对SPI纳米颗粒的平均颗粒大小、zeta电位进行了测量。结果显示,随着超声功率的增加,SPI纳米颗粒的平均颗粒大小和zeta电位值均发生显著变化。通过使用不同功率的超声处理,制备了亚麻籽DAG基皮克林乳液,并评估了它们的乳化活性指数(EAI)、乳化稳定性指数(ESI)、微观结构、稳定性和微流变属性。 总结与展望 研究结果表明,SPI在超声处理后可以成功稳定DAG基乳液,并显示出改善的乳化性能和微观结构。特别是在450W的超声功率下,所得乳液展示出更佳的物理稳定性和更紧密的微观结构。这些发现为开发以植物源DAG为基础的新型皮克林乳液提供了科学依据,这种乳液有望作为食品工业中基于TAG来源的潜在脂肪替代品,尤其是在加工肉制品中。 图文赏析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08814624001171?via%3Dihub 免责声明「原创」仅代表原创编译,水平有限,仅供学术交流,本平台不主张原文的版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献解读如有疏漏之处,我们深表歉意,请作者团队及时联系NSTL《食品安全与健康》平台,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修改或撤稿重发,感谢您的谅解!投稿链接:https://www.wjx.top/vm/h47lAc0.aspx#
  • 《制备由混合酪蛋白酸钠和大豆蛋白分离物稳定的乳剂》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xinning
    • 发布时间:2015-07-15
    •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制备由混合蛋白质稳定化的乳液,以达到良好的贮存稳定性和优良的功能特性。具有均匀纳米级液滴(?250纳米,多分散性指数<0.2)的乳液(O / W)通过混合酪蛋白酸钠(SC)和大豆分离蛋白(SPI)稳定化,并通过高压均质制备。乳剂的特性由动态光散射(DLS),纳米粒子追踪分析(NTA),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流变仪和Turbiscan实验仪进行评估。通过研究pH值,氯化钠和SDS溶液对微滴大小的影响, 同时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来预先研究稳定机制。 结果发现,柔性蛋白SC和刚性球形蛋白质SPI都被吸附在油 - 水界面上,同时一些游离蛋白质分子溶解于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