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功能实验室江涛教授课题组阐明了α4β2乙酰胆碱受体被拮抗剂阻断的作用机制 》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19-05-31
  • 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AChR)属于配体门控型离子通道受体,由5个亚单位构成,在人的大脑等中枢神经系统中大量存在。最新研究发现,作为乙酰胆碱受体的亚型之一,α4β2与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例如毒品酒精成瘾、疼痛、抑郁症、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认知障碍等密切相关。因此,α4β2 nAChR已成为重要的镇痛以及戒烟戒酒的作用靶点,而了解并阐明乙酰胆碱受体的作用机制对于相关疾病的发生机理以及针对靶点的药物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功能实验室江涛教授团队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University of Queensland)的戴维·克雷克课题组、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的戴维·亚当斯课题组合作,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定点突变以及结合电生理学实验的方式,从分子水平上阐明了乙酰胆碱受体α4β2的作用机制,并为进一步基于乙酰胆碱受体的化合物设计奠定了理论依据。

    直到2016年,第一个完整的人源乙酰胆碱受体α4β2结合尼古丁的复合物晶体模型才被成功解析。但是结合拮抗剂以及从分子层面揭示其构象转变机制的工作却鲜有研究。课题组以已知晶体为结构基础成功构建了α4β2结合DHβE的复合物模型。

    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发现,一个水分进入结合口袋,稳定了拮抗剂DHβE与受体的结合。该研究强调了水分子在α4β2受体与配体结合过程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指出次水分子在药物设计过程中需要被慎重考虑。通过构型分析发现,结合了DHβE后导致α4亚基的C-loop区域发生更大程度的扩张,同时导致胞外区(ECD)的β-sheet位点向外倾斜,这一构象变化通过β1-β2铰链区以及M2-M3铰链区传递到了跨膜区(TMD)。β1-β2铰链区的向外移动导致了M2-M3铰链区和M2螺旋区的向内移动。跨膜区域M2的移动和旋转使得其螺旋结构上的 L257和L264的氨基酸残基位置发生重排,而L257和L264位置恰好是我们通过模拟预测的离子通道的“门”所在的位置,这一氨基酸残基位置的重排导致了“门”的关闭,使得水分子以及离子不能正常通过孔道。随后通过定点突变以及结合电生理学实验的方式确定了L264(16’)位置的氨基酸残基在模型中起到疏水“门”的作用,在控制整个离子通道的静息、开放和快速脱敏状态而不是缓慢脱敏的状态中起到重要作用。而相比之下,L257(9’)无论在快速脱敏过程,还是在缓慢脱敏过程中都发挥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所获得的关闭状态的α4β2受体模型为靶向乙酰胆碱受体的选择性抑制剂开发奠定了结构基础,所提出的构象转变机制对乙酰胆碱受体关闭/静息状态下的药物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于日磊博士为该研究成果的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讯作者,韩善·泰博士,许青良同学、戴维·克雷克教授、戴维·亚当斯教授和江涛教授为合作作者,昆廷·卡斯博士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主任基金、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鳌山科技项目及澳大利亚高校基础科研基金等项目资助。该研究成果于2019年5月6日在线发表于英国药理学期刊上(药学一区,TOP期刊,IF = 6.81)。

    (结合拮抗剂二氢-β-红霉素的人源α4β2烟碱乙酰胆碱受体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 of dihydro-β-erythroidine bound to the human α4β2 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 DOI: 10.1111/bph.14698

    081007003991.png

    文章链接:https://bps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pdf/10.1111/bph.14698

  • 原文来源:http://www.qnlm.ac/page?a=5&b=2&c=190&d=1&p=detail
相关报告
  •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细菌血清抗性控制的最新研究成果》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9-08-08
    • 补体是宿主非特异性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清除入侵病原菌中起到关键作用。然而,许多病原菌可抵抗补体的杀菌作用,称为血清抗性,为一种极其重要的病原性。血清抗性菌往往具有耐药性,故可同时逃避宿主血清补体和抗生素的双重杀菌作用,引起难以控制的感染。虽然血清抗性发现已有100余年的历史,但如何有效控制血清抗性病原菌尚不知道。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功能实验室彭博教授课题组与中山大学彭宣宪和李惠课题组合作,开展血清抗性细菌代谢组学及其重编的研究,相关研究结果新近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基于前期在逆转细菌耐药性的研究中所创建的重编代谢组学理论和应用(Cell Metabolism,2015,21,249–261;Proc Natl Acad Sci USA,2018,115,E1578-E1587),课题组发现血清抗性菌最重要的代谢特征为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代谢通路显著下调,采用外源甘氨酸、丝氨酸或苏氨酸重编细菌代谢组,可以大大提高对血清补体的敏感性,同时也可以提高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其主要机制为外源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促进三羧酸循环中α-酮戊二酸的积累,以抑制ATP合酶;同时高浓度甘氨酸抑制嘌呤通路合成ATP;使ATP合成的两条主要途径同时受到抑制,导致ATP生成下降;进而下调cAMP/CRP复合物,上调细菌外膜补体结合蛋白HtrE,NfrA和YhcD表达。高浓度的甘氨酸还可以增加质子动力势,促进血清补体与补体结合蛋白的结合,逆转血清抗性,实现血清补体高效杀菌(图1)。甘氨酸促进补体杀菌在人血清、小鼠血清、猪血清、鱼血浆和对虾血浆均获得相似结果,在BALB/c小鼠和Rag1-/-(无T-和B-细胞免疫)细胞缺陷小鼠体内也得到证实。该研究以模式大肠杆菌BW25113 K12为对象进行相关机制研究,对水产养殖重要病原菌弧菌、畜禽病原菌性大肠杆菌和人类病原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和超级耐药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均具有相似效果。这些发现为控制人类和动物养殖病原菌感染提供了新的思路。 该研究不仅对解决百年难题取得突破性进展,而且在机制上有2个新发现:1)发现一条新的能量代谢调节通路:甘氨酸依次转化为α-酮戊二酸后,与ATP合酶结合,抑制该酶活性,证明代谢物反馈调节是稳定ATP和膜电位的重要机制。2)发现代谢物可以优于基因调控来主导物质代谢流向:甘氨酸通过GlyA和Kbl转化进入三羧酸循环和通过PurR转化进入嘌呤代谢;尽管此前研究表明purR负调控glyA,但高浓度的甘氨酸可以促进GlyA和Kbl的表达,使甘氨酸代谢流进入中心碳代谢而不进入嘌呤代谢。此外,PurR调节kbl以及glyA调节crp/CRP以及HtrE,NfrA,和YhcD是补体结合蛋白均未曾报道。 这一研究主要在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点专项(2018YFD0900501/4),基金委(U1701235,31822058,31770045,41276145)和“蓝色生命”重大成果培育支持计划的资助下完成。上述研究结果新近发表于Nat Commun2019;10:3325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19-11129-5。
  • 《Natural Product Reports刊发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抗疟海洋天然产物研究最新综述》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2-23
    • 疟疾在世界一些地区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20全球疟疾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报告2.29亿例疟疾病例,逾40.9万人死于疟疾。过去30年中,已经有一批抗疟药物进入临床研发并取得突破。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药物联用(ACT)疗法仍是治疗恶性和重症疟疾的一线疗法。遗憾的是,近年来,新的耐药性疟原虫逐渐蔓延开来。特别是,ACT疗法在东南亚和非洲地区治疗失败的病例越来越多。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功能实验室成员邵长伦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针对国家开发重大创新药物的战略需求,长期从事海洋天然药物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与优化研究,并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邵长伦教授近期应邀对国际抗疟海洋天然产物及抗疟药物的研究开发现状进行了评述。 利用天然产物是新药开发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独特的环境特点,海洋来源的天然产物大多具有新颖的结构和显著的生物活性。该文聚焦于“蓝色药库”战略,在国际上首次全面系统总结了1972年到2021年期间报道的361个海洋来源重要抗疟海洋天然产物,选择60个最具代表性的候选药物分子重点介绍了其构效关系、作用靶点、类药性质及开发潜力等,并深入调研了107个临床证明或潜在的抗疟靶点及其在相关靶蛋白中的亚细胞位置。上述总结将为原创性抗疟药物的研发提供重要的指导与借鉴作用。 该研究团队结合自身研究,从四方面提出开发新颖抗疟海洋药物的建议:一、借鉴已有抗疟药物对抗疟活性海洋天然产物进行结构优化;二、以抗疟海洋天然产物为出发点结合临床药物靶点进行药物设计;三、采用活性海洋天然产物与抗疟临床药物联合开发策略;四、发现新颖骨架海洋天然产物为原创抗疟新药提供可能。 近年来,邵长伦教授研究团队与美国、巴拿马和英国的合作者在海洋来源抗疟药物先导化合物发现与优化方面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Mar. Life Sci. Technol.2022, 4, 88;J. Nat. Prod. 2021, 84, 1434; J. Nat. Prod. 2018, 81, 211;Sci. Rep. 2017, 7, 11822;J. Org. Chem. 2015, 80, 7849),为抗疟海洋药物先导化合物开发提供了具有前景的实体分子。 相关内容发表在国际天然产物顶尖期刊Natural Product Reports (天然产物报告),题目为“Trends of antimalarial marine natural products: progresse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抗疟海洋天然产物的趋势:进展、挑战和机遇)。邵长伦教授和顾玉诚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由中国海洋大学、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先正达公司等单位7位人员共同完成。相关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关人才计划、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鳌山人才、山东省相关人才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和先正达博士生奖学金等项目基金的资助。 文章链接: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pdf/2022/np/d1np00075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