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先机 应紧紧抓住“颠覆性技术”》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03-14
  • 新冠疫情让蛰伏了几十年的纳米载体技术“一朝颠覆”,成为大热的产业领域。

      这样的“颠覆性技术”如何才能出现?怎样才能发展?全国两会期间,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不同领域的全国政协委员。

      “从基础研究到真正的大规模应用常常需要较长时间,例如,mRNA和脂质体的基础科学发现都是在20世纪60年代,到脂质体纳米载体的mRNA疫苗问世,经过了整整60年。”提到颠覆性技术,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赵宇亮院士表示,一项技术能不能服务于社会,实现颠覆,首先取决于基础研究的科学发现,而后是技术能不能发展,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基础科学的前沿突破有望诞生颠覆性技术,量子技术就是很好的例子。”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吴季表示,要孵化颠覆性技术,需要有气度、有信心在基础研究方面做出别人没做出过的东西。

      基础研究需要有组织

      从0到1的基础科学研究是颠覆性技术的源头和“储备库”。

      “像牛顿那种理论突破式的颠覆性发现现在已经很少了,如今要实现基础研究的突破需要借助先进仪器设备,一类是地面上的大科学装置,一类是空间中的科学卫星。”吴季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半以上物理类基础研究的突破来自这一类研究。

      我国在部分领域正走在前列,例如,“中国天眼”FAST、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散列中子源等。其中量子通信已经在实际应用中落地。

      “这类基础研究首先要有自己的装置,其次需要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吴季说,在“墨子号”等项目上已经走出了成功的范式,我国应该进一步利用国家体制的优势,开展有组织的、定向的重大科学基础研究。

      然而,在科学卫星的评审会上,吴季仍会有很多不舍。“科学家们的建议很多,但得到的支持还不够,按照每年只打1颗科学卫星的规划,难以满足科学探索的需求。”吴季说,作为评审专家很难选择,很多开拓性的项目遗憾落选。

      “国家应该在空间科学领域设立专项,增加科学卫星的发射机会。”吴季说,近年来,卫星的发射成本在降低,基础研究应抓住时机,逐渐从跟跑、并跑转向领跑。

      技术精进需要有耐心

      颠覆性技术并不像它字面上看起来那么突然。

      “它的诞生不是一日之功。”赵宇亮举例说,能做载体的脂质体颗粒很早就有,但一直在微米级别,达不到疫苗载体可用的纳米级;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人们才把它变成质量可控的纳米脂质体,但又一直难以做到可控和大小均匀;直到人们发明了“芯片微流控技术”控制纳米颗粒的生成,才实现了质量可控的大规模制备。

      很多颠覆性技术的发展路径都是这样“一波三折”。“实际上科学发现以后,在实际应用阶段需要解决很多技术性问题,也会面临更多新出现的问题,走向成熟需要时间。”赵宇亮说,所以,社会各界特别是领导层、管理层需要提高对基础研究和原创成果的时间忍耐度。国家对基础科学研究的强力支持不能忽冷忽热、对前沿方向的探索鼓励不能断断续续,国家对从基础研究到实际应用间的科技创新全链条,应有完整布局和支持,才能“孵化”颠覆性技术。

      去年《科学》发布的全世界最前沿的125个科学问题被认为是颠覆性技术的“任务单”,它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第一条就提出了:可注射的抗病纳米机器人会成为现实吗?

      “智能化的纳米机器人是纳米载体的下一个目标。”赵宇亮说,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团队目前处于该领域研究的领先地位,可以将DNA分子编织成“高铁车厢”载着药物分子进入体内,在血液循环系统中是球状,遇到肿瘤时自动“变形”成尖刀状钻入肿瘤内部,有点像“变形金刚”,能解决肿瘤组织致密、难以攻破的问题。

      “有了可注射纳米机器人,将来的外科手术也可能被取代。”赵宇亮说,颠覆性技术不可能靠单一领域的科学家来完成,不同学科之间能够实现高水平学科交叉是关键。例如,我国在纳米机器人的基础研究上走在前列,但要落地应用需要材料科学家、化学家、微纳工程师、药学家、临床医生、生物信息学家等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更高水平的智能化、更广泛的应用。

相关报告
  • 《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总决赛成功举办》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03-24
    • 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以下简称大赛)总决赛在深圳市举办,来自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等技术领域的75个优质晋级项目在云端展开巅峰对决。   大赛紧紧围绕全球科技革命大趋势和产业变革大方向,在认真研判颠覆性技术创新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探索建立颠覆性技术发现和遴选的新机制,挖掘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颠覆性技术方向,推动以赛聚才,以赛引智,在全社会营造颠覆性技术创新的良好生态,带动我国原始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提升,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引擎。   一、紧贴产业前沿特色,扩充创新库延展创新链   大赛自2021年7月9日启动以来,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重点高校、知名科研院所、行业龙头企业、新兴创新企业的2724个技术项目报名参赛。本次大赛紧贴产业前沿,关注颠覆性技术创新,设置了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未来网络与通信、生物技术、新材料、绿色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以及交叉学科等8个技术领域组别,在成都、苏州、青岛三地举办领域赛,筛选出75个具有颠覆性可能的优质项目晋级总决赛。   大赛的举办,获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充分认可。相关人士认为,大赛是从国家层面关注“基础研究、核心技术、产业融合”的创新平台,为广大科技人才提供了具有颠覆性可能的技术搭建“产—学—研—用”四位一体的全生命周期服务平台,有利于建立具有颠覆性特征的先进技术项目库。深圳市松禾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厉伟表示,颠覆式技术创新为国家实现弯道超车、换道超车带来机遇,大赛是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具体实践,将有效挖掘战略性、前瞻性的颠覆性技术方向和具有颠覆式技术储备的创新企业,形成创新的良好生态机制。   二、参赛选手纷纷点赞,赛制创新匹配技术颠覆   本次大赛一改之前创新创业比赛的传统评价模式,创造性参考了“海尔迈耶(Heilmeier)问题”,通过项目路演答辩的比赛方式识别和遴选颠覆式技术,重点从“是不是”“可能性”“影响力”等三个方面对参赛项目进行评议,多维度科学和准确地识别颠覆式技术。对于这种创新赛制,参赛选手纷纷竖起大拇指。   来自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的研发负责人黄轩宇带来了“基于结构超滑技术的超级微发电机”,在总决赛中获得了5位评委的“认可”并成功获得优胜奖。他表示,这次大赛采用的比赛赛制和评议方式特别新颖,评价维度更加全面,评价结果也更为客观,更好地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同时给予选手更多的展示机会。相信在新赛制的引导下,创新企业和技术人员的动力会更足,全社会投身创新、支持创新的积极性也将有效激发。   三、重磅决赛落户深圳,筑巢引凤共创“光明”未来   大赛总决赛落户深圳,既与深圳厚植科技创新土壤息息相关,也与深圳市光明区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的愿景相辅相成。相关人士认为,深圳市前瞻布局了“20+8”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其中合成生物、脑科学、细胞与基因、深地深海等,都属于颠覆性创新的范畴,与大赛关注的颠覆式技术方向高度契合。希望深圳创立更多的新型研发机构,探索与港澳协同互动,吸引优秀的青年人才回国创新创业。推动研究机构、企业、产业投资基金等构建创新群落,在知识创新的大道上走得更快更稳,获得更多成果。   为帮助参赛选手更深入了解深圳市光明区的科技创新政策及产业转化环境,大赛还举办了多场线上推介会。推介会上,深圳市光明区有关部门详细介绍了光明科学城布局建设的23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及光明区的科技创新扶持计划、产业配套优势及宜居宜业环境,并向选手们发出了到深圳谋事创业的真诚邀请,共享深圳“双区”驱动、“双区”叠加的历史机遇,共创光明科学城的“光明”未来。   (数据来源:深圳市光明区科技创新局)
  • 《SEMICON东南亚考察激增颠覆性技术》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Lightfeng
    • 发布时间:2017-04-30
    • 今天SEMI宣布,2017年SEMICON东南亚(SEMICON SEA 2017)今年的与会者增幅高达30%以上。预计4月25日至27日,超过7500名观众和参展商将参加此次活动,该地区是连接电子制造供应链的首屈一指的博览会。 国际贸易和工业部部长YBhg Dato'Sri Mustapa Mohamed今天正式在Penang国际会议展览中心(SPICE)与槟城首席部长林建恩一起正式启动SEMICON SEA。主持开幕式的嘉宾包括马来西亚半导体制造协会(SFAM)总裁YBhg Dato Peter Halm和SEMI总裁兼首席执行官Ajit Manocha。 主要行业领袖将分享他们在技术创新上的见解,包括将带来重大转变,制造业的技术创新的物联网(物联网),并检查颠覆性技术的革命,开辟了新的市场机遇。SEMICON SEA 2017将展示在电子市场上推动智能制造业的趋势,技术和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