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oddaily每日食品】奥利奥变咸了!113年首推咸味饼干,咸甜风口来了?》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 杨娇
  • 发布时间:2025-05-15
  • 当童年回忆奥利奥突然撒上盐粒,你是否会心头一震? 这个113岁的饼干巨头竟打破传统,首度推出巧克力椒盐脆饼味咸甜饼干,甜咸对撞引爆海外社媒! 从经典美式零食中汲取灵感,以咸脆饼干碰撞巧克力奶油,一场颠覆味蕾的「甜咸战争」正式打响。 甜党VS咸党,你站哪一边?评论区欢迎留言讨论。 更多精彩内容,请前往 【视频号:Foodaily每日食品】 主页查看!
  • 原文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MTEzMDgwOQ==&mid=2652190796&idx=3&sn=502ee62acf9c851747893b6586a54584&scene=0#wechat_redirect
相关报告
  • 《【Fooddaily每日食品】3天爆卖50万杯!瑞幸、蒙牛们“加菌” 上瘾,饮品新风口来了?》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杨娇
    • 发布时间:2025-08-19
    • 最近,瑞幸上新乳酸菌美式和乳酸菌冰茶,领券只需9.9元;奈雪的茶则推出活菌酸奶昔,上市3天销量突破50万杯;茶颜悦色更是一步到位,直接推出即食型益生菌,每条活菌数量高达600亿CFU,加0.99元即可升级益生菌冰饮特调。 图片来源:瑞幸咖啡、茶颜悦色 亲民的价格加上新颖的概念,让不少消费者打着“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的算盘,果断入手。 Foodaily发现:不止是新茶饮,最近 ,卡士的活菌奶、优益C的益生菌柠檬茶……不少乳品、饮料品牌都“悄悄”在产品中加入了活性益生菌。 巨头与新锐纷纷入局,不仅是对市场风向的敏锐捕捉,更是对一个全新品类机遇的坚定押注。益生菌正以更具创新性和趣味性的形式,与日常饮品结合。 饮品为啥开始集体青睐益生菌?“活菌”会成为饮料创新的下一个机会点吗? 1 从概念混搭到专业进阶, 现制茶咖的益生菌升级 在新茶饮里加益生菌,或许并不是一件新鲜事。 早在2012年,CoCo就推出主打乳酸菌的养乐多系列,将健康属性融入新茶饮;随后,以乳酸菌为主流的益生菌饮料成为很多茶饮门店的明星产品。食品供应商们看准这一趋势,开始研发用于新茶饮的益生菌浓缩液,进一步提高了门店现制效率和产品口感。 2019年,奈雪、喜茶携手凯爱瑞、杜邦等供应商,相继推出专利益生菌粉小料。其中,喜茶的超燃爆柠茶系列,加3元可以额外添加益生菌GanedenBC30®,首日售出近40万杯;酸奶界的“爱马仕”Blueglass也因专利益生菌+益生元成分,吸引消费者持续回购。 最近,茶颜悦色又推出即食型益生菌,并在门店同步推出活动,只需0.99元即可解锁益生菌冰饮特调。 图片来源:Coco、喜茶、Blueglass Yogurt 从 “养乐多搭子” 到益生菌浓缩液,再到直接加活菌,益生菌在新茶饮中的玩法不断向专业化进阶。对于运输、存储、制作茶饮等环节,粉末状益生菌比浓缩液更方便。从有效成分来看,粉末形态让 “活菌” 在常温环境中得以保存,活菌数远远高于即饮型的养乐多和浓缩液。 现制茶饮+益生菌,为何能屡试不爽,爆款频出? 一方面,即饮奶茶作为一种大众化程度高、味型丰富、随处可得的饮品,通过携手“益生菌”,既丰富了益生菌的产品形态,也成为年轻人的益生菌“初体验”。 另一方面,“加益生菌”作为新茶饮的创新方向之一,用更低的价格换来科学、健康的益生菌体验,强化了 “喝奶茶也能补菌” 的场景认知,有利于迅速打造健康的产品形象。 现制茶咖能够大规模添加益生菌,得益于益生菌原料工业化在剂型、活性、功效、成本等方面的技术累积。而Foodaily注意到,这几年,预包装的活菌型饮品创新也在小步快跑中,其技术探索深度直接影响着现制饮品与益生菌结合的长远发展。 2 伊利、蒙牛都在布局, “活菌型”饮品成为新爆点 近年来,益生菌逐渐渗透进饮料、乳品的各个细分品类中,带来更加便捷的“吃菌”体验。“活菌型”概念热度飙升,成为饮品赛道新爆点。 其中,酸奶和乳酸菌饮品率先进行了一轮“活菌”升级。 2023年,安慕希推出行业首款常温活菌酸奶,产品中添加高达10亿的活性明星益生菌LGG,通过技术赋能带来常温益生菌新解法,“改写”行业规则的同时,也让消费者意识到“活菌”的重要性。这款产品实现了技术与市场的双重突破,一举斩获当年的Foodbev世界乳品创新大奖。 自此,乳制品行业开启“活菌”时代。各品牌相继研发高活性益生菌,应用于常温酸奶、冰淇淋、常温乳酸菌饮料等品类中。这些产品也赢得了消费市场的认可。 淘系平台数据显示,益生菌乳制品深受消费者青睐,占据益生菌36.9%市场份额。仅2024年Q1,销售额即达到7.1亿元,呈现持续增长趋势。 今年5月,活润推出一款液体沙拉轻食瓶,将热门品类液体沙拉与酸奶结合,添加经过科学配比的9种果蔬,每瓶富含25g优质膳食纤维。产品中加入3种活性益生菌,其中的“瘦子菌”B420有助于保护肠道微生态健康,助力肠道清洁。 图片来源:活润酸奶,优益C 今年,优益C也推出多款风味益生菌乳饮料,包括“益生菌+果茶”新概念。产品将传统乳酸菌饮品与当下热门的柠檬茶、杏皮茶结合,打造健康、低糖、清爽解腻的全新茶饮体验。该系列产品均添加更适合中国人肠道环境的本土专利益生菌PC-01,并能以88.6%的强活性直达肠道。 与过往低温益生菌酸奶、益生菌饮料相比,这些活菌型饮品表现出一个明显的变化:品牌不再单纯地比拼活菌数量,而是将自研菌株、存活率等概念作为新卖点。 当曾经“专属于”乳制品的益生菌概念,逐渐走向形式更丰富的日常饮品中,能否为益生菌市场带来下一个增长点? 3 千亿益生菌市场, 如何抓住下一个增长点? 以新茶饮、乳制品为代表的益生菌饮品的爆发,本质是消费者健康需求的转变。 欧睿国际数据指出,中国益生菌消费市场正在以每年11%~12%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26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377亿元。在天猫健康平台上,益生菌连续3年以两位数复合增长,搜索“益生菌”的用户连续5年增长。其中,肠胃健康益生菌占据55.9%的市场份额。 《2023国人“肠”烦恼及益生菌消费洞察报告》指出,有87.6%的中国人存在肠道健康问题。其中,61%的消费者选择使用益生菌调节(数据来源:益普索)。 但春雨医生的问卷结果显示,超六成消费者对益生菌菌株认知较为模糊,其中,35.9% 的消费者仅大致了解部分菌株及其功效。 消费者对益生菌的认知程度,图片来源:《2023国人“肠”烦恼及益生菌消费洞察报告》 面对正在爆发的益生菌市场,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后生元等概念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乳制品、饮料中,不少消费者发出疑问:“市场上这么多菌株,该怎么选?”“益生菌、益生元、后生元哪个更好?有啥区别?”
  • 《【Fooddaily每日食品】2025年全球零售50强出炉,中国有哪些上榜?》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杨娇
    • 发布时间:2025-04-24
    • 4月17日,美国零售联合会(NRF)公布 2025年全球前50名零售商名单 ,该榜单源于Kantar Retail数据,根据2024年零售商的国内和国际零售收入计算分数进行排名,上榜的公司要在至少三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直接投资。 排名1-25位企业名单如下: 排名26-50位企业名单如下: NRF研究执行董事马克·马修斯表示,“今年的全球前50零售商名单涵盖了众多与全球消费者产生共鸣的企业。 尽管全年市场充满不确定性,但消费者支出依然保持高位,零售业在2024年继续增长 ”。 1 前十强格局无大变化 对比2024年50强,前十强名单没有变化。沃尔玛(Walmart)、亚马逊(Amazon.com)、施瓦茨集团(Schwarz Group)分列前三位。 (1)沃尔玛 保持了其全球最大零售商的地位,通过积极拥抱数字化转型、不断加大对科技的投资力度、建设电商平台、拓展线上渠道、优化用户体验,在电商时代也保持了强大的竞争力。 (2)亚马逊 继续作为全球第二大零售商,其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覆盖超3.8亿活跃用户,Prime会员体系用户忠诚度高;此外,其全球物流网络保障高效配送,技术创新赋能各个业务环节,第三方卖家生态丰富产品种类等因素共同推动了亚马逊的持续发展。 (3)施瓦茨集团 名列第三,该集团是德国跨国零售商,也是欧洲最大、世界第三大零售商,它由约瑟夫?施瓦茨于1930年创立,总部在德国巴登符腾堡州内卡苏尔姆;其旗下有利德尔(Lidl)和考夫兰(Kaufland)两大知名品牌,在全球33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超过12900家门店,员工达50万名;其主要销售自有品牌商品,还经营烘焙食品、软饮料和冰淇淋生产设施;此外,集团在废物处理等领域也有业务,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可回收材料的收集、分类和回收。 (4)紧随其后的是ALDI奥乐齐、Costco开市客、Ahold Delhaize(阿霍德·德尔海兹)、家乐福、Seven&i、宜家(IKEA)和家得宝(The Home Depot)。 只是宜家和家得宝位置略有变动,宜家由2024年第10位升到2025年第9位,家得宝则由第9位变动到第10位。 同比方面,顺位不变的前8大企业较2024年榜单数据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汇总数据显示,它们的总营收增长7.1%,门店数增长8.7%。 从占比来看,前10强总营收占前50强的62%,集中度进一步提升;而沃尔玛和亚马逊占比三成。 榜单中,中国有阿 里巴巴和屈臣氏两家公司上榜。 但两家境遇各不相同,屈臣氏从17位上升到14位,营收增长17.6%;而阿里巴巴排名从去年的16位下降至18位,营收下降7.5%。 2 33家企业营收实现增长 同比2024年榜单数据,全部50强总营收增长3.6%。 其中,6个企业实现了更替,更新率12%;可比的44家企业中,有33家即75%的企业营收增长,合计增幅为5.6%。具体来看: (1)33家企业中,营收双位数增长的有11家。 增幅最为突出Action,2024年榜单数据为112.2亿美元,2025年达到150亿美元,增长33.7%;其次为Couche-Tard,营收增幅21%;排名第二的亚马逊,营收也获得10.7%的双位数增长。 (2)33家企业中, 22家营收增幅在0%~10%之间 。 (3) 44家企业中,有11家营收下降,占比25% 。 其中Falabella营收下降14.7%,安达屋集团(Adeo Group)营收下降10.2%,Expert营收下降8.8%,跌幅略大。 今年的全球前50强零售商榜单,反映出了大多数市场“从不确定性到趋于稳定”的情况。凯度全球洞察与技术高级副总裁大卫·马科特表示,全年中,全球零售商进行了合并、收购和基础设施投资。世界各地,随着更多消费者重返实体店和购物中心,电子商务销售放缓。供应链成本有所下降,大多数国家的工资继续上涨。 同比2023年,有6家企业跌出了榜单,包括Casino、Woolworths Limited、Landmark Group、Zalando、AceHardware及Hudson's Bay,具体如下: 2024年榜单排名15位的Casino,因深陷财政危机,旗下大量门店被竞争对手“吃掉”;2024年上半年,Casino依据此前签署的协议,向法国的多个零售集团出售了211家门店;2024年7月1日,又完成了两笔门店销售,排名有所影响。 排名26位的澳大利亚Woolworths Limited同样跌出全球零售50强。在澳大利亚本土,Woolworths面临着来自Coles等超市以及ALDI等折扣店的激烈竞争,这些竞争对手在价格、产品种类、服务质量等方面各有优势,抢占了Woolworths的市场份额;Woolworths旗下的折扣百货店业务Big W销售额下降,其他业务也下降严重。 3 美欧企业主导榜单 50强榜单中,欧洲企业分布数最多,有30家;但从总营收看,美洲最高,主要是美国9家企业比较强大,营收在总榜单中占比近51%; 亚洲日本有5大企业入围,4家排位都有所上升 ,迅销集团(Fast Retailing)更是上升了7位,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日本零售业的全球实力。 从业态上看,全球TOP50中,大卖场/大型购物中心业态总营收占比30.1%,相对2024年榜单数据提升0.9个百分点;折扣店(含食品、服装和杂货折扣)占比12.64%,相对2024年榜单数据提升0.34个百分点,会员店7.06%,各业态具体如下: 在折扣业态中,德国施瓦茨集团(Schwarz Group)营收增长3.2%,门店数增长0.9%;奥乐齐(ALDI)营收增长6.6%,门店数增长3%;Jeronimo Martins营收增长7.3%,门店数增长7.4%;TJX营收增长11.1%,门店数增长1.8%;Action增长最为突出,营收增长33.7%,门店数增长15.5%。 4 山姆、奥乐齐等在华表现优秀 在TOP50榜单中,翠丰、家得宝、家乐福、TESCO、百思买、麦德龙及安达屋等企业曾在中国开展过业务,也获得过良好发展,但后来因各种原因退出中国市场,亦或通过合资公司保留部分股权,业务份额已经非常小。 当前,不含阿里和屈臣氏, 50强中仍有15家企业在中国开展业务,并且都非常重视在中国市场的发展。 从结果上看,沃尔玛的山姆会员店、奥乐齐、开市客、宜家、迪卡侬、优衣库、lululemon、全家及罗森等在中国市场总体有较好的口碑。 特别是山姆、奥乐齐、lululemon,近年来风头正盛。他们在商品力上,也不断启发着内资零售业,在业态运营手法上,对国内零售同行发挥着示范作用。 (1)山姆: 4月9日晚间,在2025年沃尔玛投资大会上,沃尔玛中国总裁兼CEO朱晓静揭示了公司在华业务的两大突破性成就: 8家山姆店将突破单店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6.7亿)销售大关,以及颠覆传统零售的“店仓云一体化”创新模式。 山姆在华成功有三大法宝,包括“优质商品+寻宝体验”的双重价值、全渠道的便利性和会员与山姆之间建立的深厚信任关系。 2024年,山姆中国区卓越会员续卡率高达92%,普通会员向卓越会员的转化率达30%,形成了良性循环的会员价值飞轮,也为山姆创造了稳定增长的业绩基础。 (2)奥乐齐: 4月19日,奥乐齐江苏双首店开业,无锡圆融购物中心店当日销售突破100万,创造了奥乐齐中国区开店首日纪录。 作为全球知名的平价社区超市,奥乐齐不断深刻洞察消费者需求,深耕本土市场,通过“ 精选产品+自牌模式+高效运营+严格品控 ”,不断夯实并打造“产品主义”的核心竞争力。其“慢”但却“稳”的拓展策略、自牌开发和运营效率方面,值得国内零售业学习。 未来,奥乐齐可能会体现出越来越强的杀伤力,对华东零售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鲶鱼效应”。 (3)lululemon: 作为优秀成长性品牌,其在品类、运营和营销上有很多值得品牌商学习的地方。 lululemon创始人奇普·威尔逊是一个极具商业和产品眼光的人,他总是提前预判,并精准踩中每个时期的运动潮流趋势,从最早创立滑雪、冲浪服品牌,到创办瑜伽服品牌lululemon,再到投资户外品牌始祖鸟,站在风口之上的lululemon,在美股的表现一度需要用惊艳来形容。 lululemon在快速增长中不断庞大,市值一度超越阿迪达斯,成为全球第二大运动品牌。 从全球业务来看,榜单中的公司都是伟大的公司,在业态发展和经营系统上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值得中国零售业不断研究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