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用二氧化碳低成本制造“黑色黄金”碳纳米管》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7-27
  • 潜在的有毒的二氧化碳现在可以转化为无价的 碳纳米管 。

    在《科学指导》(Science Direct)杂志的一篇文章中,来自田纳西州的研究人员报告说,他们发明了一种能够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为“黑色黄金”的原型装置。

    碳纳米管具有超过钢的强度和高于常用的铜的导电性能。

    这些特性使它们在许多领域非常有用,如电子、环境清理和医疗保健。

    然而,碳纳米管很难在合适的尺寸下制造,这使得它们变得不常见,而且成本昂贵。

    范德比尔特大学(Vanderbilt)的研究小组发现了一种生产超级材料的不同方法。

    他们利用从空气中提取的二氧化碳作为原材料,展示了如何以比现有方法低得多的成本制造碳纳米管。

    他们的技术不仅消除了二氧化碳排放的有害影响,而且还展示了如何有效利用空气污染,为空气净化过程买单。

    碳纳米管材料能从水中除去99%的重金属。

    此前,一套创新的过滤器被发现能去除污染水中99%的重金属。

    这些过滤器是由赖斯大学实验室生产的,由碳纳米管材料制成,在化学环氧化石英纤维上生长。

    实验室的发现表明,过滤器能够从被镉、钴、铜等重金属污染的水样中吸收99%以上的金属,还能吸收汞、镍和铅。

    科学家称,一克这种物质可以处理8.3万升水,以满足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这足够为11000人每天提供干净的水。

    研究小组还指出,放大版的过滤器可以在一分钟内处理多达五升水,90秒内更新。

    此外,在每100克处理70升水后,过滤器能够保持100%的容量。

    研究人员补充说,一旦过滤器达到饱和,就可以用醋之类的温和的家庭化学物质清洗,然后再利用。

    二氧化碳空气污染可以转化为宝贵的碳纳米管。

    范德比尔特机械工程系的助理教授卡里˙平特(Cary Pint)解释说,她的研究小组使用电化学方法将二氧化碳分解成碳和氧分子。

    然后,碳被收集并组装成纳米精度的碳纳米管。

    “这打开了能够产生真正有价值的碳纳米管产品的大门,”研究论文的共同作者之一平特(Pint)说。

    “这些可以彻底改变世界。”

    她在科学期刊《ACS应用材料与界面》上发表了她的研究成果。

    他们的论文解释了他们如何将收集在不锈钢表面的二氧化碳涂层转化为纳米颗粒,然后合成为碳纳米管。

    他们的方法比目前生产碳纳米管所需的能量要少得多,例如碳电弧放电法和激光法。

    范德比尔特大学的学生和研究合著者安娜·道格拉斯(Anna Douglas)报告称,商用碳纳米管的价格从每公斤100多美元起。

    相比之下,他们最近开发的方法可以以更低的成本生产出更高质量的超级材料,特别是因为它使用的是从空气中提取的二氧化碳,而不是通常的来源。

    新工艺确保了足够小的纳米颗粒的形成。

    考虑到制造小型纳米管的困难,他们的成就令人印象深刻。

    德熟化过程使纳米碳颗粒增大。

    更大的纳米颗粒意味着更大的纳米管,这些纳米管没有它们的小版本有用,因此是一种浪费。

    范德比尔特团队通过设置电化学参数来降低大的纳米颗粒形成的可能性,从而使德熟化的效果最小化。

    这些参数鼓励形成更小的纳米颗粒,可以用来制造尺寸合适的纳米管。

    平特和道格拉斯共同创立了初创公司SkyNano LLC,以改进他们的碳纳米管生产工艺,使其能够大规模应用于商业用途。

    使用碳纳米管的潜在产品包括高效的阳极、阴极和用于电容和电池的电极、能够去除油并净化饮用水的吸收材料,以及用于构建人工肌肉和微型传感器的轻质柔性材料。

    平特谈到他们的碳纳米管生产过程时说:“我们学到的是一门科学,它为我们现在制造世界上一些最有价值的材料打开了大门,比如钻石和 单壁碳纳米管 ,这些材料是我们从空气中捕获的二氧化碳。”

  • 原文来源:http://www.xincailiao.com/news/news_detail.aspx?id=228517
相关报告
  • 《我国科学家研发二氧化碳高效转化新机制》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12-21
    •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曾杰与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夏川、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肖建平合作,基于固态电解质开发了一种新型电解反应器。他们利用可持续的清洁电能,配合所研发的铜基单原子催化剂,可以将温室气体二氧化碳高效转化为高价值、高纯度的液体燃料甲酸,无需进一步产物分离。该成果于12月14日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纳米技术》杂志上印刷发表。 利用风力、水力、太阳能等可持续能源的“绿电”,将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电解转化为高价值的化学品,是二氧化碳利用的新兴技术,有望成为减少碳排放的重要手段。然而,如何提高催化剂的选择性、降低产物分离成本,是实现二氧化碳电解产业化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曾杰教授联合团队研发了一种低成本、高活性的铜基单原子催化剂,实现了二氧化碳到甲酸的单一转化。他们还基于固态电解质开发了一种新型电解装置,配合所研制的催化剂,以二氧化碳和水作为原料,可以直接连续制备得到无需分离的纯甲酸液体燃料。利用这一新技术,研究人员在实验室实现了浓度为0.1摩尔每升的纯甲酸水溶液的公升级制备。
  • 《让二氧化碳高效变身工业原料 分子工程帮助科学家找到最好催化剂》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8-25
    • 能源短缺和全球变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两大难题。由于化石能源的过量使用,一方面人类赖以生存的传统化石燃料正消耗殆尽;另一方面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导致全球的温室效应,给地球带来了不可逆的生态环境问题。若利用可再生能源将CO2转变成工业燃料,既解决了其在大气中浓度过高的问题,也缓解了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短缺的迫切需求。 CO2电催化还原为碳基燃料和化工原料被科学家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潜在技术途径。然而,目前CO2还原电催化剂性能不足和系统成本高昂制约了该技术的应用。如何设计高效的催化剂,以提高反应的能量转换效率以及产物选择性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南方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梁永晔团队、化学系副教授王阳刚团队与合作者共同发展了分子分散电催化剂的体系以及分子工程调控方法,构建了基于金属酞菁的高性能CO2还原电催化剂,使得一氧化碳(CO)产物选择性在大电流密度下接近100%,接近工业CO2还原的要求。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自然—能源》。 寻找最佳催化剂 自19世纪末期以来,大气中CO2的浓度已从280ppm增加至目前的400ppm,探索有效消耗CO2并将其高效转化为人类可用之物的技术,成为全球科学家关注的重点。 CO2电催化还原,可以使用来自可再生能源的电能,在常温常压的反应条件下,将CO2一步转化为如CO、碳氢化合物等高附加值碳基燃料及化学品,被认为是非常有前途的技术方法。 “将CO2还原为重要的工业原料CO是相对较成熟的技术,目前反应选择性与能量转换效率较其他产物的转化高。但实际应用中,仍需要解决大电流密度工作条件下的催化剂产物选择性以及稳定性问题。”论文通讯作者之一梁永晔告诉《中国科学报》。 在CO2电催化还原的应用中,催化剂是关键环节,其必须具有高的选择性、低的过电位和好的稳定性,才能高效地产生有价值的碳基产品。近年来,CO2还原电催化剂是一个研究热点,并取得了诸多研究进展。 梁永晔介绍,目前较好的催化剂包括基于贵金属如金、银的材料,以及单原子电催化剂等,但还存在诸多不足,比如催化剂成本过高而难以广泛应用、材料结构复杂、选择性不够理想等。 最近,诸如酞菁钴(CoPc)等金属大环配合物分子被发现可作为催化剂在气体扩散电极下将CO2转化为CO。“但在大电流下,它们的稳定性较差。此外,对单原子催化剂以及金属大环配合物催化剂的结构与催化性能关系认识不足,制约了催化剂性能的优化。”梁永晔说。 针对这些问题,梁永晔团队前期研究发现,酞菁钴—碳纳米管(CoPc/CNT)的复合催化剂展现出了比纯CoPc分子更高的CO2还原催化性能,而且这种复合方法还可揭示一系列MePc(Me = Mn,Fe,Co)分子的本征活性,大大提高了CO2还原成CO的电催化性能。 这一次,梁永晔团队在过去的基础上,有了新的探索发现。 接近工业要求的理想催化剂 纯金属大环配合物的CO2还原电催化剂存在分子导电性差、易聚集等问题,制约了其催化性能;而热解制备的单原子催化剂结构复杂、难调控,也限制了此类催化剂的研究。 基于以上现状,梁永晔团队首先通过将金属大环配合物分子级分散于导电碳纳米管上得到分子分散型电催化剂(MDE),双球差电镜表征揭示其结构与单原子电催化剂类似。具有明确Ni—N4结构的酞菁镍(NiPc)分子MDE对CO2还原为CO具有高选择性,催化活性和选择性要优于Ni单原子催化剂和聚集型的NiPc分子。 “但在应用时,我们发现该催化剂稳定性较差。”梁永晔说,为此,他们进一步使用分子工程手段,通过在酞菁(Pc)上引入不同的取代基来调控其催化性能。 研究发现,引入吸电子特性的氰基(CN-)取代可提高其活性,但稳定性仍然不好。而引入给电子特性的甲氧基(OMe-)取代则可有效提高稳定性,并可进一步改善其选择性,实现近乎100%的CO选择性。 接着,研究人员继续将催化剂应用于气体扩散电极装置进行测试,发现NiPc-OMe MDE在还原电流密度在10~300mA cm-2范围内的CO产物选择性可达到99.5%以上,且在150mA cm-2的还原电流下能稳定工作40小时。 “这样的结果接近工业CO2还原的要求,具有产业化的前景。”梁永晔表示。 机理揭示将指导相关电催化剂优化 为找到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梁永晔与王阳刚团队、俄勒冈大学教授冯振兴团队进行合作,进一步结合理论计算和原位同步辐射表征,深入揭示了取代基调控催化性能的机理。 研究发现,具有Ni-N4结构的酞菁镍分子分散型电催化剂(NiPc MDEs)的CO2还原起峰电位与Ni中心的部分还原紧密相关,而不简单取决于理论计算中的反应能垒。CN-取代可以使分子更容易被还原,因此具有更正的起峰电位。此外,OMe-取代可以提高催化过程中Ni-N键强度以及促进CO中间体脱附,从而提高了催化稳定性。 机理的揭示也将为相关电催化剂的设计与优化提供指导。 “目前测试的电流密度以及工作时间受到器件工艺的限制,仍需进一步优化其测试条件,以测试在更大电流密度以及更长工作时间下的性能。”梁永晔说,下一步他们将继续优化催化剂设计,实现更高的催化活性,并进一步探索制备其他还原产物的条件。同时,加强在实际应用器件中的研究,推动此类催化剂的应用。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60-020-06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