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云南濒危土著鱼滇池金线鲃实现从保护到可持续利用的突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 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8-08-01
  •         记者6月6日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下称“昆明动物所”)获悉,该所联合深圳华大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研发培育的新品种——滇池金线鲃“鲃优1号”正式获得官方颁发的水产新品种认证。据悉,这也是经中国农业农村部审定的云南省首个水产新品种。

      滇池金线鲃,俗称金线鱼,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是仅分布于滇池流域的国家II级保护动物,因其肉质鲜美而被列为“云南四大名鱼”之首。由于酷渔滥捕、围湖造田、水质污染和盲目引种等原因,滇池金线鲃一度在滇池湖体消失。昆明动物所杨君兴课题组一直致力于滇池金线鲃的保育、种群恢复和可持续利用。

      昆明动物所研究员杨君兴介绍,滇池金线鲃“鲃优1号”是以2004年采自滇池入湖河流盘龙江上游牧羊河的野生滇池金线鲃为基础群体,采用群体选育技术,历时13年选育而出。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未经选育的滇池金线鲃相比,24月龄滇池金线鲃“鲃优1号”体长平均提高20.5%,体重平均提高37.0%,肌间刺弱化78.5%。适宜在人工可控的10-25℃淡水小水体中养殖。

      自2007年突破滇池金线鲃人工繁殖以来,课题组现已具备年产千万滇池金线鲃鱼苗的能力,并实现了滇池金线鲃的人工增殖放流。2009年至今,已累计向滇池流域投放滇池金线鲃鱼苗800余万尾。

      杨君兴表示,滇池金线鲃“鲃优1号”的审定通过,标志着滇池金线鲃从保护到可持续利用这一探索的成功。同时,也证明了发展以滇池金线鲃为代表的云南土著鱼类渔业产业的可行性。

      云南记录有淡水鱼类13目43科199属629种及亚种,占全国淡水鱼类种数的39.9%。其中土著种594种,云南特有种多达255种,均居全国首位。然而,1996-2016年,农业部审定了182个水产新品种,云南却没有。长期以来,云南丰富的鱼类资源优势并未转化为产业优势。

相关报告
  • 《农业部审定云南省第一个水产新品种——滇池金线鲃“鲃优1号”》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8-08-01
    •         5月31日,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联合深圳华大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研发培育的新品种——滇池金线鲃“鲃优1号”,正式获得中国农业农村部的官方认定,在水产种业发展论坛上获得农业部颁发的水产新品种证书。   滇池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grahami(Regan,1904),俗称金线鱼,属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鲃亚科(Barbinae),是仅分布于滇池流域的国家II级保护动物,因其肉质鲜美而被列为“云南四大名鱼”之首。由于酷渔滥捕、围湖造田、水质污染和盲目引种等原因,滇池金线鲃已在滇池湖体消失。昆明动物所杨君兴课题组一直致力于滇池金线鲃的保育、种群恢复和可持续利用。   自2007年突破滇池金线鲃人工繁殖以来,现已具备年产千万滇池金线鲃鱼苗的能力,并实现了滇池金线鲃的人工增殖放流,2009年至今,已累计向滇池流域投放滇池金线鲃鱼苗800余万尾。   滇池金线鲃“鲃优1号”是以2004年采自滇池入湖河流盘龙江上游牧羊河的野生滇池金线鲃为基础群体,以生长快速和肌间刺弱化为目标性状,采用群体选育技术,历时13年,经连续4代,选育出的生长性状优良、肌间刺弱化、抗病力强的滇池金线鲃优良品种——滇池金线鲃“鲃优1号”。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未经选育的滇池金线鲃相比,24月龄滇池金线鲃“鲃优1号”体长平均提高20.5%,体重平均提高37.0%,肌间刺弱化78.5%。适宜在人工可控的10-25℃淡水小水体中养殖。   云南记录有淡水鱼类13目43科199属629种及亚种,占全国淡水鱼类种数的39.9%,其中土著种594种,云南特有种多达255种,均居全国首位。然而,1996-2016年,农业部审定了182个水产新品种,其中鱼类99个,但云南并没有水产新品种,云南丰富的鱼类资源优势并未转化为产业优势。   滇池金线鲃“鲃优1号”是云南省第一个水产新品种,实现了云南省水产新品种零的突破,这亦是鲤科鲃亚科第一个新品种。滇池金线鲃“鲃优1号”的审定通过标志着滇池金线鲃从保护到可持续利用这一探索的成功,同时,证明了发展以滇池金线鲃为代表的云南土著鱼类渔业产业的可行性。
  • 《【中国新闻网】中国首次完整回收陨石坑》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8-10-17
    •         上海科技馆8月25日宣布在中国首次完整回收陨石坑、首次获得西双版纳目击陨石全记录实证,形成了“火流星目击视频-陨石主体-主体陨石坑-科研成果-科普讲座-博物馆收藏”的完整实证。   新闻发布会上展示了近日上海科技馆工作人员和陨石猎人一同赴云南回收的西双版纳陨石雨中最大的主体陨石坑(N22°2ˊ6", E100°10ˊ29"),以及一号陨石和二号陨石实物。   事情可以追溯到2018年6月1日,当天,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上空突然出现一个火球,由东向西偏北方向飞行划过夜空,有公众拍到视频,夜空突然被一颗火流星照亮,发出短暂强光,几秒后迅速消失。西双版纳陨石雨先后共发现500余块石陨石,总重量不超过50公斤,分类为普通球粒陨石L6型,正在向国际陨石学会申请命名为“曼桂陨石”,其中勐遮镇曼桂村村民玉香怀发现最大的一块陨石主体达1228克,其陨石坑也首次完整回收,洞口平均直径13厘米,深度为25厘米,入射角度约70度。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徐伟彪研究员公布了科研成果,可以确定此次云南西双版纳火流星事件为一次目击陨石陨落事件。   经曼桂陨石主体拥有者张勃先生与其发现者玉香怀女士商议,两人决定共同将该陨石坠落形成的陨石坑实体完整发掘后捐赠给上海科技馆。   上海科技馆为此专门派员前往当地接收了陨石坑实体,并向玉香怀一家颁发了由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和上海科技馆共同签发的捐赠证书。本次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天文馆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林清博士向张勃先生颁发了捐赠证书,感谢他的公益行为。   据介绍,上海科技馆也因此成为中国首家完整回收陨石坑的博物馆。通过陨石坑可以反演陨石降落前的飞行速度、方向等重要信息,具有十分重要的科研价值。   据悉,西双版纳陨石主体及陨石坑将一同在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开馆时与公众见面。   发布会后,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绿螺讲堂第119期暨新问题沙龙第12期邀请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徐伟彪研究员以《陨石——解密太阳系的前世今生》为题,向200余名现场观众解读了云南西双版纳陨石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