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滹沱河的变迁——写在南水北调东中线全面通水四周年之际》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12-17
  •     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国之重器,也是中华大地上创造的一大奇迹。自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2014年12月12日全面通水以来,南水已成为京津冀豫鲁地区40余座大中型城市的主力水源。在全面通水四周年之际,记者走访河北省石家庄市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感受南水北调带来的生态变迁和显著效益。

    干涸?波光粼粼

      水质清澈,水量充沛,静谧的水面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这是记者在南水北调滹沱河倒虹吸现场看到的场景。如果不是气温已接近冰点,你可能会一时间忘了自己正置身于一条常年干涸、严重缺水的北方河道旁。

      滹沱河能重现生机,受益于今年9月开始的华北地下水回补试点。仅3个月时间,河北省滹沱河、滏阳河、南拒马河累计补水4.7亿立方米,形成水面约40平方公里。根据119眼地下水监测井动态监测,与补水前相比,三条河流地下水回升平均都在0.5米以上,其中滹沱河地下水回升最为明显,70个观测点37个点明显上升,占53%。

      华北地下水回补试点,只是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的一个缩影。从北京到石家庄的高铁,仅一小时车程,沿途就能看到3处像滹沱河这样的南水北调水渠。

      水利部南水北调司副司长袁其田告诉记者,至12月12日,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已累计调水222亿立方米。其中,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191亿立方米,不间断供水1461天,累计向京津冀豫四省(市)供水179亿立方米,东线一期工程累计向山东供水31亿立方米。“东中线一期工程建成通水到输水100亿立方米,历时近3年时间;从100亿立方米到200亿立方米,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可见南水北调供水量持续快速增加,供水效益显著。”袁其田说。

    杂草?幸福感

      面对着水流得哗哗作响的汊河,河北水利厅防汛办公室副主任于清涛向记者讲述这些年的变化。“20多年来,滹沱河几乎常年无水,河道里全是沙坑丘陵,杂草丛生。自从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通水以来,水清、岸绿、景美,生态效果非常明显。群众对此十分兴奋,幸福感和获得感大幅提升。天气暖和的时候,常能见很多人在岸边观水、嬉戏、钓鱼。”

      据悉,南水北调东中线全面通水以来,通过限制地下水开采、直接补水、置换挤占的环境用水等措施,有效遏制了黄淮海平原地下水位快速下降的趋势。北京、天津等6省市累计压减地下水开采量15.23亿立方米,平原区地下水位明显回升。至2018年5月底,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位与上年同期相比回升了0.91米;天津市地下水位38%有所上升,54%基本保持稳定。另外,截至2017年底,江苏省累计完成封井3492眼,压采地下水1.76亿立方米,全省地下水位上升区和稳定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8.6%。

      袁其田介绍,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全面通水使河湖水量明显增加,生态效益显著,促进了区域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黄淮海平原地区超过1亿人直接受益。中线工程总受益人口5300余万人。东线工程总受益人口6600余万人,其中山东胶东半岛实现南水全覆盖。

    水垢?全面达标

      根据滹沱河生态补水河段11个地表水质监测断面监测结果,水质与补水前相比普遍提高了一个档次。滹沱河沿线附近居民杜晓娜对此深有体会:“以前烧水煮饭,水面上总能看到飘着一层白白的东西,水壶的水垢两三天就结得很厚,需要清理一次。用上南水北调的水后,这种情况再没有了,因为水质很好,水壶基本不需要除水垢了。”

      监测结果显示,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通水以来,水质明显提升,全面达标,解决了人民群众最为关切的饮水安全问题,提升了生活质量。

      中线工程输水水质一直保持在Ⅱ类或优于Ⅱ类。其中I类水质断面比例由2015-2016年的30%提升至2017-2018年80%左右;东线工程输水水质一直保持在Ⅲ类。优质的南水显著改善了沿线群众的饮水质量,特别是河北省黑龙港地区500多万群众告别高氟水、苦咸水;河南省郑州市补水河道基本消除了黑臭水体,安阳市安阳河、汤河水质由补水前的Ⅳ类、Ⅴ类水质提升为Ⅲ类水。

    目前,南水已占北京市主城区自来水供水量的73%;天津市14个区居民喝上南水,已成为天津供水的“生命线”;河南省郑州中心城区自来水8成以上为南水,鹤壁、许昌、漯河、平顶山主城区用水100%为南水;河北省石家庄、邯郸、保定、衡水主城区南水供水量占75%以上,沧州达到100%......南水北调东中线全面通水以来,供水量持续快速增加,优化了我国水资源配置格局,有力支撑了受水区和水源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力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

    (来源:青海新闻网 2018年12月12日 记者 姚润萍)

相关报告
  • 《有效破解治水难题的制度创新——写在中央决定全面推行河长制一周年之际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11-16
    • 编者按:春华秋实又一年,不负重托谱新篇。2016年10月1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标志着河长制从面对水危机的应急之策上升为国家意志。一年来,省市县乡四级近25万名河长尽职履责,积极践行“让每条河流清澈”的承诺,整合各部门资源,“治、整、管”齐抓,有效破解治水难题,人水和谐的河湖生态新格局正在形成。各省区市将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状态,持续加快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步伐,喜迎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9月中旬,云南省昆明市滇池流域河长制办公室通报了7月份滇池流域河道生态补偿金核算结果,8条河道共需缴纳生态补偿金3035万余元。上游不达标补偿下游,末端断面不达标向市财政缴纳补偿金。建立水环境区域补偿机制,是昆明市在推行河长制工作中做出的重要探索。   河长制,是一项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部署的重大改革,是一项地方党政领导参与人数最多的改革,是一项关系人民群众福祉的改革。作为河湖管护体制机制的重要改革创新,河长制正在各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党中央提出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各省区市积极践行“让每条河流清澈”的承诺,以全面推行河长制为抓手,整合各部门资源,“治、整、管”齐抓,全方位立体推进,吹响了全面治水集结号。   守护一湾清水,留住点滴乡愁,河长制成为各地破解治水难题的“金钥匙”。   解决复杂水问题的制度保障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出现了河流污染加重、河道干涸、湖泊萎缩、河湖功能退化等生态问题,有些问题已经十分严重。有识之士呼吁:“生态等到污染了、破坏了再来建设,那就迟了。”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水是生态文明的重要部分和基础内容。治理好水环境,保护江河湖泊,既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更是民生之需、民心所向。   江河湖泊具有重要的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经济功能,是民族的血脉、生命的源泉、文明的摇篮,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河川之危、水源之危是生存环境之危、民族存续之危。”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河湖保护的重要性,“保护江河湖泊,事关人民群众福祉,事关中华民族长远发展。”李克强总理指出:“江河湿地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绿色财富,必须倍加珍惜。”   维护河湖健康生命,亟须抓好顶层设计,构建河湖管护长效机制,让所有河湖有人管,管得好。全面推行河长制,是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我国复杂水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2016年10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11月《意见》出台,标志着河长制已从当年应对水危机的应急之策上升为国家意志。“每条河流要有河长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的话语铿锵有力。   河长制直指当前河湖治理软肋,抓住了河湖治理的“牛鼻子”,顺应了人民群众对良好环境的期盼,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需要。   7月24日,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到平谷区检查河长制落实情况。这次检查,蔡奇有了一个新身份——“北京市总河长”。河长制的核心,就是党政领导负责制,即由省、市、县、乡四级党政领导担任河长。“党政领导负责制旨在落实地方党委政府对河湖管理保护的主体责任。”山东省水利厅厅长刘中会说。   目前,全国所有省份均已明确省级总河长和主要河湖的省级河长,总河长均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一把手”作为河湖管护的第一责任人,牵头治水工作,督促下一级河长和相关部门完成河流生态保护任务,协调解决河流保护与管理中的重大问题,有助于解决过去“多龙管水”的问题,形成各部门、各地区之间分工合作、优势互补、整体推进的“一盘棋”治水格局,有力推进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治理。   四级河长体系逐步完善,各部门积极协调配合,治水压力逐层传递,治水合力高度凝聚……河长制的全面推行,构筑起解决复杂水问题的坚强制度保障。   河长制工作全面提速   2018年年底前全面建立河长制,这是中央提出的要求。   时间紧,任务重。要按时实现目标,唯有快速行动,紧抓落实。水利部部长陈雷强调,要咬定维护河湖健康生命这一目标,抓住党政领导负责制这个关键,突出以问题为导向这个根本,全力以赴把这项工作抓实做好。   2016年12月13日,中央决定在全国推行河长制的通知刚刚公布的第3天,水利部等十部委即迅速联合召开视频会议,动员部署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随即,水利部、环境保护部联合印发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实化河长制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明确时间表、路线图。   落实目标任务,需要成立具体的办事机构。中枢神经系统对于人体,发挥着接受传入信息,整合加工后传出的作用。河长制办公室在河长制的推进、运行中,就发挥着这样的作用,承担着组织实施具体工作、落实河长确定的事项的任务。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协同推进各项工作。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设置了河长制办公室,其中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河长办设立在水行政主管部门。全国80%的市、县已设置了河长办,23个省份的市、县级河长办全部设立,保证了河长制日常工作正常运行。   建立河长制,实现河长治,制度保障是关键。3月1日,国务院批准建立由水利部牵头的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水利部会同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迅速行动,密切协作,精心组织宣传解读,全面开展督导检查,加大信息报送力度,建立部际协调机制,抓实做好全面推行河长制各项工作。   3月24日,水利部部长陈雷来到江苏省无锡市的梁溪河畔,检查指导河长制工作。在查看了河长公示牌后,他称赞这种形式集合了各方力量共同治河,效率高,效果好。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水利部成立了推进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部领导牵头、司局包省、流域机构包片的督导检查机制。多位部领导分别对分工负责的省份进行了检查督导,并在会见地方党政领导、出差、会议等不同场合,督促地方加快推进河长制工作。   确保河长制落到实处,考核监督是重要一环。水利部将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纳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印发《“十三五”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实施方案》,突出强化河长制考核。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的九项制度中,河长制排在第一位。   推进河长制,是一项常态化工作。水利部建立了全国河长制月推进会(视频会)制度,对照各地提出的目标,指导各地全面完成《意见》确定的目标任务;既交流典型经验,又分析研判问题,同时部署下阶段重点工作。   多措并举,快马加鞭。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按照工作方案到位、组织体系和责任落实到位、相关制度和政策措施到位、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估到位等“四个到位”总体要求,精心组织实施,全面加快工作进度,河长制各项工作全面提速。   25万根纽带织成有效治水网络   8月29日上午,河南省省长、省级总河长陈润儿主持召开全省省级总河长第一次会议,部署下阶段河长制重点工作。会上,河长会议制度等六项制度全部审议通过。   巡河,督办,协调……作为河流管护的第一责任人,河长承担起统筹有关各方、凝聚治水力量的使命。河长制实施后,河长们可以越过传统的行政边界来保护流域生态。目前,全国省级河长已达313名,省、市、县、乡四级近25万名河长上岗履职。   河长公示牌在一条条大小河流边竖立起来,上面标示着河流名称及简介、各级河长的姓名及任务、各级河长办的监督电话等内容,群众一目了然。“有问题,找河长”,体现了各地党政领导的责任,也彰显出社会监督的作用。   江西省靖安县推行河长制后,河面变得干干净净。“以前没人管,大家你扔我也扔。现在河长没事就会来走走,保洁员每天下河打捞垃圾,大家也不好意思再乱扔乱排了。如发现有人采砂、电鱼、倾倒垃圾,我们会及时上报给河长。”一位村民这样说。   如何确保河长履职尽责?《意见》明确,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河长的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管理保护机制。各地纷纷出台考核办法,确保河长落实责任。   福建省将河长制考核评价纳入9市1区效能考核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考核结果与“面子”“票子”“帽子”挂钩,优秀的提请省政府通报表彰,不合格的予以批评、约谈、问责。   一些地方通过层层签订河长责任书,印发河长工作手册和河长责任告知清单等,明确河长责任。浙江、重庆、四川、湖南等省份的一些地方河长,对巡河中发现的问题,通过下发河长令或督办函的方式,督促下级河长和有关部门完成整改。有的市县为避免干部职务调整导致河长工作产生“断档”,开展了新老河长在职责、任务、清单上的无缝交接。   一名河长串起一根治水的纽带,25万名河长串起的就是25万根纽带,这些纽带编织在一起,就形成一张缜密的治水网络。   共同描绘水美画卷   经验来自基层,智慧来自群众。河长制是一项从群众中来、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改革实践。实行“一河一策”,打造样板工程,组织专题培训,开展专项行动……各地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创新举措,先期行动的打造升级版,刚刚推行的迎头赶上,总结出很多符合实际的经验。   福建省大田县成立生态综合执法局,统一履行生态环境领域的水资源保护等六个方面的行政处罚权;陕西省岚皋县全面建立了河长、警长、督察长协作联动的“三长治河”机制。这些做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强化了部门协作。   山东省今年落实3834万元,用于省级河长制办公室、骨干河道及重要湖泊问题调查及综合治理方案编制、省级河长制信息平台建设等;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明确市级财政每年至少拿出1000万元专项资金治理拉萨河;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落实280多万元,用于河湖巡查保洁。这些措施保障了河长制工作经费。   全面治水不仅是“政府治”,更是“全民治”。治河效果好不好,还要百姓说了算。浙江等地开发了河长APP、微信公众号,群众可以随手对河道问题进行拍照,直接发送河长或管理部门举报投诉;上海市提出“互联网+河长制”模式,鼓励公众参与河湖保护管理与监督;四川省绵阳市探索建立农村河道保护管理协会,组织引导村委会、村民参与河湖保护;多地探索设立“企业河长”“河道志愿者”“河小二”等,鼓励群众积极参与管水护水,监督河长工作。   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步伐持续加快,全国上下拧成一股绳,各级河长攥成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河湖生态新格局正在形成。我们期待,随着河长制的全面建立,治水工作走上常态化、综合化、多元化、法制化、产业化的道路,儿时记忆里的潺潺流水,重回百姓身边,再现那一抹碧水如镜的美丽乡愁。 作者:吴頔 责编: 瑶薇 中国水利报社
  • 《江水进津四周年安全输水34亿立方米 为城市发展提供强力水资源保障》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12-14
    • 12月12日。四年前的今天,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清澈的江水自丹江口水库一路向北奔涌而来,进入津城滋润千家万户。记者今天从市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整四年,累计向我市安全输水34亿立方米,并在缓解水资源短缺状况、提高城市供水保证率、改善供水水质和水生态环境以及促进地下水压采等方面凸显出巨大的综合效益,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水资源保障。   一是有效缓解了水资源短缺状况。引江通水前,天津城市生产生活主要靠引滦调水解决,农业和生态环境用水要靠天吃饭,地表水利用率接近70%,远远超出水资源承载能力,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引江通水四年来,全市总用水量和城镇用水量均呈稳步增长,全市用水总量由2014年约26亿立方米增加至2017年约27.5亿立方米,城镇用水量由14亿立方米左右增加至17亿立方米左右,外调水供水量由约10亿立方米增至约11.6亿立方米。引江供水区域覆盖中心城区、环城四区、滨海新区、宝坻、静海城区及武清部分地区等14个行政区,除北部的蓟州区、宁河区,基本上实现全市范围全覆盖,910万市民从中受益,水资源保障能力实现了战略性突破。通水四年来,引江供水量不断加大,到2017年,已超过天津城镇生产生活用水量的70%,成为城镇供水的主要水源。   二是切实提高了城市供水保证率。引江通水前,天津作为一个特大城市,城市生产生活主要依靠引滦单一水源,有很大的风险。引江通水后,在引滦工程的基础上,天津又拥有了一个充足、稳定的外调水源,中心城区、滨海新区等经济发展核心区实现了引滦、引江双水源保障,城市供水“依赖性、单一性、脆弱性”的矛盾得到了有效化解,城市供水安全得到了更加可靠的保障。   三是成功构架了城乡供水新格局。引江通水前,天津供水格局为城市以引滦为主,地下水作补充,辅以再生水和海水淡化水,引黄济津作应急;农村农业生产以当地地表水、入境水为主,地下水做补充,农村生活以地下水为主。引江通水后,成功构架出了一横一纵、引滦引江双水源保障的新的供水格局,形成了引江、引滦相互连接、联合调度、互为补充、优化配置、统筹运用的天津城市供水体系。   四是明显改善了城镇供水水质。引江通水前,天津城镇主要供水水源为引滦水,原水长期为地表水Ⅲ类标准。引江通水以来,原水水质常规监测24项指标一直保持在地表水Ⅱ类标准及以上,氯化物、硫酸盐等指标大幅低于引滦水源,水质波动平稳,耗氧量维持在2.0mg/L左右,叶绿素、藻类计数、总磷指标也大幅低于引滦水,水质明显优于引滦水。由于引江水耗氧量、叶绿素等指标优于引滦水,自来水出厂水浊度大大降低,管网水浊度指标也明显下降,市民饮用水口感、观感得到全新提升。   五是有力改善了城市水生态环境。由于水资源短缺,生态用水长期得不到补给,引江通水前,我市河道大多断流、河湖水域面积萎缩,河道水质难以保证。引江通水为生态补水创造了条件,2016年,天津首次通过子牙河退水闸利用引江水向海河补充生态水量,截至目前,累计利用引江水向中心城区及环城四区生态调水7.36亿立方米。同时,由于引江水有效补给了城市生产生活用水,替换出一部分引滦外调水,有效补充农业和生态环境用水,同时水系循环范围不断扩大,水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三年多来,我市河道水质明显好转。2018年上半年,我市“水十条”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上升至50%,劣Ⅴ类水体比例下降至25%,超过国家考核目标。   六是有效促进了地下水压采进程。地下水曾是天津最为可靠的供水水源之一,历史上开采量最高曾达到10亿立方米。引江通水以来,天津加快了滨海新区、环城四区地下水压采进程,2015~2017年累计压采地下水6400万立方米,到2016年,全市深层地下水开采量已降至1.76亿立方米,提前完成了《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受水区地下水压采总体方案》中明确的“天津2020年深层地下水开采量控制在2.11亿立方米”的目标。同时,地下水压采一定程度上对减缓地下水位起到了积极作用,天津共设有地下水监测井414眼,截至2017年,38%的监测井水位埋深有所上升,54%的监测井水位埋深基本保持稳定,全市整体地下水位埋深呈稳定上升趋势,局部地区水位下降趋势趋缓。 (来源:津云 2018年12月12日 记者 何会文 董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