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破解治水难题的制度创新——写在中央决定全面推行河长制一周年之际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11-16
  • 编者按:春华秋实又一年,不负重托谱新篇。2016年10月1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标志着河长制从面对水危机的应急之策上升为国家意志。一年来,省市县乡四级近25万名河长尽职履责,积极践行“让每条河流清澈”的承诺,整合各部门资源,“治、整、管”齐抓,有效破解治水难题,人水和谐的河湖生态新格局正在形成。各省区市将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状态,持续加快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步伐,喜迎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9月中旬,云南省昆明市滇池流域河长制办公室通报了7月份滇池流域河道生态补偿金核算结果,8条河道共需缴纳生态补偿金3035万余元。上游不达标补偿下游,末端断面不达标向市财政缴纳补偿金。建立水环境区域补偿机制,是昆明市在推行河长制工作中做出的重要探索。   河长制,是一项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部署的重大改革,是一项地方党政领导参与人数最多的改革,是一项关系人民群众福祉的改革。作为河湖管护体制机制的重要改革创新,河长制正在各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党中央提出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各省区市积极践行“让每条河流清澈”的承诺,以全面推行河长制为抓手,整合各部门资源,“治、整、管”齐抓,全方位立体推进,吹响了全面治水集结号。   守护一湾清水,留住点滴乡愁,河长制成为各地破解治水难题的“金钥匙”。   解决复杂水问题的制度保障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出现了河流污染加重、河道干涸、湖泊萎缩、河湖功能退化等生态问题,有些问题已经十分严重。有识之士呼吁:“生态等到污染了、破坏了再来建设,那就迟了。”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水是生态文明的重要部分和基础内容。治理好水环境,保护江河湖泊,既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更是民生之需、民心所向。   江河湖泊具有重要的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经济功能,是民族的血脉、生命的源泉、文明的摇篮,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河川之危、水源之危是生存环境之危、民族存续之危。”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河湖保护的重要性,“保护江河湖泊,事关人民群众福祉,事关中华民族长远发展。”李克强总理指出:“江河湿地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绿色财富,必须倍加珍惜。”   维护河湖健康生命,亟须抓好顶层设计,构建河湖管护长效机制,让所有河湖有人管,管得好。全面推行河长制,是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我国复杂水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2016年10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11月《意见》出台,标志着河长制已从当年应对水危机的应急之策上升为国家意志。“每条河流要有河长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的话语铿锵有力。   河长制直指当前河湖治理软肋,抓住了河湖治理的“牛鼻子”,顺应了人民群众对良好环境的期盼,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需要。   7月24日,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到平谷区检查河长制落实情况。这次检查,蔡奇有了一个新身份——“北京市总河长”。河长制的核心,就是党政领导负责制,即由省、市、县、乡四级党政领导担任河长。“党政领导负责制旨在落实地方党委政府对河湖管理保护的主体责任。”山东省水利厅厅长刘中会说。   目前,全国所有省份均已明确省级总河长和主要河湖的省级河长,总河长均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一把手”作为河湖管护的第一责任人,牵头治水工作,督促下一级河长和相关部门完成河流生态保护任务,协调解决河流保护与管理中的重大问题,有助于解决过去“多龙管水”的问题,形成各部门、各地区之间分工合作、优势互补、整体推进的“一盘棋”治水格局,有力推进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治理。   四级河长体系逐步完善,各部门积极协调配合,治水压力逐层传递,治水合力高度凝聚……河长制的全面推行,构筑起解决复杂水问题的坚强制度保障。   河长制工作全面提速   2018年年底前全面建立河长制,这是中央提出的要求。   时间紧,任务重。要按时实现目标,唯有快速行动,紧抓落实。水利部部长陈雷强调,要咬定维护河湖健康生命这一目标,抓住党政领导负责制这个关键,突出以问题为导向这个根本,全力以赴把这项工作抓实做好。   2016年12月13日,中央决定在全国推行河长制的通知刚刚公布的第3天,水利部等十部委即迅速联合召开视频会议,动员部署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随即,水利部、环境保护部联合印发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实化河长制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明确时间表、路线图。   落实目标任务,需要成立具体的办事机构。中枢神经系统对于人体,发挥着接受传入信息,整合加工后传出的作用。河长制办公室在河长制的推进、运行中,就发挥着这样的作用,承担着组织实施具体工作、落实河长确定的事项的任务。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协同推进各项工作。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设置了河长制办公室,其中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河长办设立在水行政主管部门。全国80%的市、县已设置了河长办,23个省份的市、县级河长办全部设立,保证了河长制日常工作正常运行。   建立河长制,实现河长治,制度保障是关键。3月1日,国务院批准建立由水利部牵头的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水利部会同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迅速行动,密切协作,精心组织宣传解读,全面开展督导检查,加大信息报送力度,建立部际协调机制,抓实做好全面推行河长制各项工作。   3月24日,水利部部长陈雷来到江苏省无锡市的梁溪河畔,检查指导河长制工作。在查看了河长公示牌后,他称赞这种形式集合了各方力量共同治河,效率高,效果好。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水利部成立了推进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部领导牵头、司局包省、流域机构包片的督导检查机制。多位部领导分别对分工负责的省份进行了检查督导,并在会见地方党政领导、出差、会议等不同场合,督促地方加快推进河长制工作。   确保河长制落到实处,考核监督是重要一环。水利部将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纳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印发《“十三五”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实施方案》,突出强化河长制考核。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的九项制度中,河长制排在第一位。   推进河长制,是一项常态化工作。水利部建立了全国河长制月推进会(视频会)制度,对照各地提出的目标,指导各地全面完成《意见》确定的目标任务;既交流典型经验,又分析研判问题,同时部署下阶段重点工作。   多措并举,快马加鞭。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按照工作方案到位、组织体系和责任落实到位、相关制度和政策措施到位、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估到位等“四个到位”总体要求,精心组织实施,全面加快工作进度,河长制各项工作全面提速。   25万根纽带织成有效治水网络   8月29日上午,河南省省长、省级总河长陈润儿主持召开全省省级总河长第一次会议,部署下阶段河长制重点工作。会上,河长会议制度等六项制度全部审议通过。   巡河,督办,协调……作为河流管护的第一责任人,河长承担起统筹有关各方、凝聚治水力量的使命。河长制实施后,河长们可以越过传统的行政边界来保护流域生态。目前,全国省级河长已达313名,省、市、县、乡四级近25万名河长上岗履职。   河长公示牌在一条条大小河流边竖立起来,上面标示着河流名称及简介、各级河长的姓名及任务、各级河长办的监督电话等内容,群众一目了然。“有问题,找河长”,体现了各地党政领导的责任,也彰显出社会监督的作用。   江西省靖安县推行河长制后,河面变得干干净净。“以前没人管,大家你扔我也扔。现在河长没事就会来走走,保洁员每天下河打捞垃圾,大家也不好意思再乱扔乱排了。如发现有人采砂、电鱼、倾倒垃圾,我们会及时上报给河长。”一位村民这样说。   如何确保河长履职尽责?《意见》明确,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河长的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管理保护机制。各地纷纷出台考核办法,确保河长落实责任。   福建省将河长制考核评价纳入9市1区效能考核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考核结果与“面子”“票子”“帽子”挂钩,优秀的提请省政府通报表彰,不合格的予以批评、约谈、问责。   一些地方通过层层签订河长责任书,印发河长工作手册和河长责任告知清单等,明确河长责任。浙江、重庆、四川、湖南等省份的一些地方河长,对巡河中发现的问题,通过下发河长令或督办函的方式,督促下级河长和有关部门完成整改。有的市县为避免干部职务调整导致河长工作产生“断档”,开展了新老河长在职责、任务、清单上的无缝交接。   一名河长串起一根治水的纽带,25万名河长串起的就是25万根纽带,这些纽带编织在一起,就形成一张缜密的治水网络。   共同描绘水美画卷   经验来自基层,智慧来自群众。河长制是一项从群众中来、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改革实践。实行“一河一策”,打造样板工程,组织专题培训,开展专项行动……各地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创新举措,先期行动的打造升级版,刚刚推行的迎头赶上,总结出很多符合实际的经验。   福建省大田县成立生态综合执法局,统一履行生态环境领域的水资源保护等六个方面的行政处罚权;陕西省岚皋县全面建立了河长、警长、督察长协作联动的“三长治河”机制。这些做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强化了部门协作。   山东省今年落实3834万元,用于省级河长制办公室、骨干河道及重要湖泊问题调查及综合治理方案编制、省级河长制信息平台建设等;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明确市级财政每年至少拿出1000万元专项资金治理拉萨河;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落实280多万元,用于河湖巡查保洁。这些措施保障了河长制工作经费。   全面治水不仅是“政府治”,更是“全民治”。治河效果好不好,还要百姓说了算。浙江等地开发了河长APP、微信公众号,群众可以随手对河道问题进行拍照,直接发送河长或管理部门举报投诉;上海市提出“互联网+河长制”模式,鼓励公众参与河湖保护管理与监督;四川省绵阳市探索建立农村河道保护管理协会,组织引导村委会、村民参与河湖保护;多地探索设立“企业河长”“河道志愿者”“河小二”等,鼓励群众积极参与管水护水,监督河长工作。   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步伐持续加快,全国上下拧成一股绳,各级河长攥成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河湖生态新格局正在形成。我们期待,随着河长制的全面建立,治水工作走上常态化、综合化、多元化、法制化、产业化的道路,儿时记忆里的潺潺流水,重回百姓身边,再现那一抹碧水如镜的美丽乡愁。 作者:吴頔 责编: 瑶薇 中国水利报社
相关报告
  • 《河长制一周年: 所有省份都设了河长办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12-18
    • 即使在节假日里,汪苏湘的手机也会响个不停,他是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厚桥街道办事处副主任,也担任着三条河段的河长,河里出现啥状况,老百姓一通电话他就得出面解决。 作为河长制的滥觞地,今年无锡迎来了实行河长制十周年,而全国也迎来了全面推行河长制一周年。 水利部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1月30日,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设置了省级河长制办公室,全国99%的地市、99%的区县设立了河长办。目前已明确省、市、县、乡四级河长近31万名,其中,省级河长331名。 建立制度只是第一步。 江苏省水利厅副厅长张劲松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说,“我的理解河长制分三个层次,第一是全面建立河长制,第二个层次我们的河长制体系开始运行,第三个层次河湖面貌发生变化,这也是河长制推进的最终目的。” 从无锡滥觞到全国推广 从20世纪80年代起,无锡乡镇企业发展迅猛。 “一开始谁都没有考虑水环境的问题,”无锡市滨湖区太康社区荣巷街道党委书记张晓敏回忆说,2007年无锡太湖蓝藻危机爆发后,人们终于意识到,污染积攒到一定程度后,水环境承载力已达到上限,治水迫在眉睫。 12月7日,张晓敏站在河边讲述太康社区“十年”治水的经历。他说,在水系发达的太湖片区,治水需要从“毛细血管”开始,简单总结就是八个字:控源截污,水系连通。 这八个字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太难了”。张晓敏说,企业搬迁入园,沿河居民点拆迁整治,每一项工作都涉及民生,都需要挨家挨户做工作。 2008年开始,无锡在全国率先探索河长制,锡山区提出要在乡镇街道设置河长办,乡镇街道的一级干部担任河长。 厚桥街道2009年成立后,汪苏湘就成为厚桥街道的第一批河长,一开始他负责新塘西河、鸿山河,后来又增加到三条河。 “我当时是组织委员,负责党务工作,与水务工作完全不沾边,”汪苏湘说,一开始接受这项任务他时常“发懵”,发懵的原因是他不知道这两条河要怎么管,“这河水用肉眼看,好像还挺清澈的,但河长办的同志告诉我这河水不行,后来河长制手册发下来我开始学习,才知道了河水水质由氨氮、总磷、高锰酸盐、含氧量等多种指标构成。” 影响河道水质的因素非常多,有客观因素有主观因素,有自身产生的影响有外来输入的影响,甚至一场降雨就能对水质产生影响。这又让汪苏湘发懵了:如果水中氨氮含量高了,到底是生活污水导致的,还是企业排水影响的? 这些实际问题摆在眼前,起初让汪苏湘觉得治水难度很大,“有时候感觉措施明明是对的,但水质就是上不来。” “作为一名河长,首先要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还要认真负责,要善于查找问题。如果自己都不知道要干什么,不明河情的话,可能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最后治水还是治不好。”汪苏湘神情认真地解释。 从2009年开始起算,汪苏湘已经是一位“老河长”了。担任河长的9年里,汪苏湘为摸清河道的“家底”,跑遍65个自然村,80多家企业和商铺进行排查。 今年12月7日,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这位在一开始治水、管水过程中时常“发懵”的门外汉,俨然已变成了治水“专家”。 河道要怎么管?他说,河长自己要做到心中有数,要明河情,找到主要问题“牵牛鼻子”;问题找到了,怎么干?他说,在进行水生态治理的时候,涉及老百姓的个人利益,要设身处地换位思考,解决老百姓的实际困难。 河长制在无锡落地十年,坚持应急防控与长效治理并举、铁腕治污与科学治水并重,实现太湖无锡水域水质好转幅度大于全太湖,全市六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稳定达标,顺利完成国家和省确定的阶段性“治太”目标,也同时涌现了一大批像汪苏湘一样在担任河长制过程中鲜活的创新实践样本。 无锡的探索,最终还变为一种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2012年,江苏省下发文件,把无锡的河长制经验推广到江苏全省,任务也从改善河湖水质为主扩展到保障水安全,改善水环境、节约水资源。 2016年12月,中办、国办又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要求在全国江河湖泊全面推行河长制,全面建立省、市、县、乡四级河长体系,以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为主要任务,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 核心是让河长当主角牵头加强河湖管控 全面推行河长制一年来,很明显的变化是,地方党政领导对河湖管理的关注发生根本转变,从底数摸不清到心中有数。 2016年12月中旬,澎湃新闻跟随中央环保督察组下沉广东某市督察时,面对练江严重的污染形势,该市主要领导坦言,“很多问题问到我们没法答出来。” 从今年开始,河长制工作的落实情况纳入到中央环保督察工作中,督察组进驻四川“把脉”岷江时,手拿河长制工作方案比对各部门职责分工,查找问题。 四川乐山市委书记彭琳履新乐山一年多,已对乐山河湖家底摸得门清。饮用水源地还有什么问题、黑臭水体还剩几条,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他数字记得很清楚。 一年来,结合中央环保督察、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生态红线管控、黑臭水体整治、农村垃圾治理、规范畜禽养殖等要求,全面推行河长制进展顺利、超出预期。 在制度建设方面,全国大部分省份已超前完成任务。 水利部的数据显示,截至11月30日,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设置了省级河长制办公室,全国99%的地市、99%的区县设立了河长办。目前已明确省、市、县、乡四级河长近31万名,其中,省级河长331名。 而在河长制工作开展较早的江苏省,河长制组织体系已全面构建,配套制度全部建立,河长巡河有序开展,已进入全面建立河长制工作验收阶段。 谈及河长制的经验,江苏省水利厅副厅长张劲松说,核心是让河长当主角牵头加强河湖管控。无锡河长制一开始的任务很明确,一开始就是要改善无锡的河湖水质。 河湖管理,污染在水里,根源在岸上。一个部门难以解决的事儿,河长制能够整合各部门形成合力来解决。 “过去是‘九龙治水’,水利、环保、农业、住建等部门各管一块,各自做自己的事儿,劲儿使不到一起。有了河长制以后,这些部门还是按照职责分工做自己的事儿,但是劲儿往一块使了。” 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局长吴文庆说,河长制不包办、不代替各部门的职责,“实际上相关部门的工作增多了,第一他们要根据自身的职责履职,第二还要完成河长办交办的内容。” 东部地区河长制整体进展较快,但中西部大部分地区仍处于建立制度阶段。随着河长制度的推进,2018年起要求六大任务实实在在落地。而要实现设立河长制的最终目标,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2017年也是无锡河长制推行第十年,作为制度的滥觞地,该市又给自己再“加码”:在原有河长制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治水目标,积极探索上下联推、纵横联动、城乡联建、标本联治、内外联督的“五联治水”新模式,着力打造无锡“河长制升级版”。 面对新任务、新挑战,汪苏湘谈及的是成就感:“我觉得我在做一个很好的事,水环境好了,老百姓不一定会口头表示感谢你,但他们会用实际行动表达对你的认可,比如有时候我到村里去的时候,他们会指着河道跟我说,‘你看看这水质现在蛮好的’,老百姓发自内心的这样说,我就觉得很有成就感。”.
  • 《湖南全面推行河长制省长任总河长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发布时间:2017-03-02
    • 时间:2017年02月28日 信息来源: 作者:水利部网 点击: 字号: 小大 湖南5341条5公里以上的河流,都要有“河长”了!湖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日前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实施意见》强调,以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为主要任务,在全省江河湖库全面实行河长制。 《实施意见》提出,坚持流域与行政区域相结合,全面建立省、市、县、乡四级河长体系;强化河湖管理保护责任,创新河湖管理保护机制;实施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四水协同、江湖联动,有效修复和恢复河湖生态功能;加快实现“水系完整、河流畅通、水量保障、水质良好、生物多样、岸线优美”的目标,为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提供坚实保障。 湖南省委、省政府成立河长制工作委员会,委员会由总河长、副总河长及委员组成,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开展工作;省委副书记、省长担任总河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及分管水利的副省长担任副总河长;省领导分别担任湘江、资水、沅水、澧水干流和洞庭湖(含长江湖南段)省级河长。省河长制委员会成员由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经信委、省公安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环保厅、省住建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农委、省林业厅、省卫计委、省审计厅、省国资委、省工商局、省政府法制办和省电力公司等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各市州河长组成。省河长制委员会办公室设在省水利厅,办公室主任由省水利厅主要负责人兼任。 据悉,湖南将建立河长制工作考核奖罚制度,以水质水量监测、水域岸线管理、河湖生态环境保护等为主要考核指标,考核结果纳入省委、省人民政府对市州党委、政府绩效考核内容。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