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发布CRISPR技术应用新突破》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雷洁
  • 发布时间:2016-06-06
  • 根据发表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通过采用基因编辑工具CRISPR来构建独特的遗传“条形码”,就可以在活体生物内追踪细胞谱系。

    这一技术进展可能加深我们对一系列细胞过程的认识。尽管当前存在几种不同的追踪细胞谱系的方法,每一种均有局限性。例如,研究者们可以利用染料来追踪子细胞的产生,但却无法认识这些后代细胞之间的关系。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华盛顿大学基因组科学教授、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Jay Shendure博士,及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Broad研究所的Alexander F. Schier。

    在这里,第一作者Aaron McKenna和同事们开发出了一种叫做GESTALT的谱系追踪方法。这种方法将独特的突变模式引入到了称作为基因组条形码的短遗传序列中。随后利用子细胞中突变条形码的DNA序列来重建细胞谱系关系。

    McKenna等在细胞培养物和活体斑马鱼中证实了这一技术的效力。在斑马鱼的胚胎阶段引入条形码,并在成年期分析各种组织,研究人员发现少数的几个胚胎祖细胞生成了构成成体器官的大多数细胞。例如在4月龄的斑马鱼中观察到1,138个基因变异体中只有5个生成了98%以上的血细胞。

    作者们指出,在未来的分析中可以利用这一新技术来追踪正常发育中更加复杂的多细胞过程,还可以利用它来鉴别出肿瘤和转移灶的细胞起源。

    细菌CRISPR/Cas9系统使得人们能够在许多生物中实现序列特异性的基因编辑,有望成为在人类多能干细胞中建立人类疾病模型的一种强大工具。来自洛克菲勒大学的研究人员报告称,他们利用CRISPR/Cas9成功地有效引入了特异的纯合子和杂合子突变。这一突破性的成果发布在2016年4月27日的Nature杂志上(Nature发布CRISPR/Cas9系统应用新突破 )。

    发现作为性状变异基础的DNA序列差异是现代遗传学研究的一个中心目标。当前联系基因型与表型的主要工具是连锁与关联研究。尽管连锁与关联研究已绘制出了促成表型变异的成千上万的基因组区域,要缩窄这些区域至潜在致病基因及变异则极具挑战性。由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Leonid Kruglyak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开发出了一项新技术,利用基因编辑系统CRISPR来快速鉴别基因变异。研究结果有可能显著推动绘制基因及确定它们功能的研究工作。相关论文发布在2016年5月5日的Science杂志上(Science发布CRISPR技术新应用 )。

  • 原文来源:http://www.biotech.org.cn/information/141682
相关报告
  • 《“核柴一号”今天发布!我国核电装备自主研发取得新突破》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2-17
    • 12月16日,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站应急柴油发电机组——“核柴一号”正式发布,多项核心性能指标、可靠性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标志着我国首次完全具备核电站应急柴油发电机组自主设计及制造能力。 填补国内空白 “核柴一号”产品性能优越 核电应急柴油发电机组是核电站应急供电系统的“最后一道防线”,其系统功能是在主电源和辅助电源失效时启动,向安全设备提供应急电力,以确保反应堆安全停堆,对保障核安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二十年前的整机国外进口,到后来国外专利授权制造,国内一直没有核电应急柴油发电机组自主化机型。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应急柴油机迫在眉睫。 2021年,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牵头启动了核电应急柴油发电机组自主化研发,积极整合数十家上下游供应链企业优势资源开展创新攻关,相继完成了18项重大技术改进,解决了128项关键技术问题,研发过程中形成了26项技术专利,完成了1000小时可靠性试验,实现我国核电应急柴油发电机组“核柴一号”的自主研发。“核柴一号”具备启动快速可靠、平均无故障时间大于2000小时、平均修复时间小于10小时、集成化和智能化程度高等特点。 “‘核柴一号’的诞生是中广核积极响应落实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坚定不移走自主化道路的有力实践,是核电装备实现自立自强的又一重要里程碑。”中国广核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周建平表示,中广核将继续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单位的深度合作,带动产业链实现核电装备的技术升级与革新,持续提升产业链韧性与安全水平,助力发展核能领域新质生产力。 市场前景广阔 助力“华龙一号”项目批量化建设 12月15日召开的2025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透露,2025年,我国将核准开工一批条件成熟的沿海核电项目,稳步推进在建核电工程建设,到2025年底在运核电装机达到6500万千瓦左右。 据统计,近三年我国核准核电机组数量分别为10台、10台、11台,以“华龙一号”为代表的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批量化建设稳步推进,每台核电机组所需应急柴油机组为3台,“核柴一号”市场应用空间广阔。 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乔恩举表示,截至目前,公司承建的在建核电机组已达18台,“核柴一号”将在福建宁德核电二期、广东太平岭核电二期、山东招远核电一期等项目陆续落地应用,以高质量的产品性能助力我国“华龙一号”项目批量化高质量建设。
  • 《TOPCon+技术新突破!》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8-15
    • 近日,帝尔激光联合业内客户开发的激光诱导烧结技术(Laser Induced Firing,简称“LIF”)在TOPCon电池上完成工艺验证。 结果显示,LIF技术可以有效提升电池片的光电转换效率,增益在0.2%以上。 LIF技术是帝尔激光继自主研发激光诱导修复技术(Laser Induced Regeneration,简称“LIR”)和激光诱导退火技术(Laser Induced Annealing ,简称“LIA”)之后,经过多年潜心研发和工艺探索,再次进行迭代创新,采用激光工艺对太阳能电池进行诱导烧结的新型加工技术。 当前,全球高效太阳能电池产能持续释放,可以叠加在各种类型太阳能电池生产工艺之上的提效降本新技术日趋受到关注。 作为全球领先的激光精密加工装备制造企业和“激光方案探险者”,帝尔激光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提前进行技术攻关和产品布局,已成功开发出多款PERC+、TOPCon+、XBC+、HJT+激光新应用,正在陆续推进产业化推广应用,将有效助力高效太阳能电池技术持续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