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柴一号”今天发布!我国核电装备自主研发取得新突破》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2-17
  • 12月16日,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站应急柴油发电机组——“核柴一号”正式发布,多项核心性能指标、可靠性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标志着我国首次完全具备核电站应急柴油发电机组自主设计及制造能力。 填补国内空白 “核柴一号”产品性能优越 核电应急柴油发电机组是核电站应急供电系统的“最后一道防线”,其系统功能是在主电源和辅助电源失效时启动,向安全设备提供应急电力,以确保反应堆安全停堆,对保障核安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二十年前的整机国外进口,到后来国外专利授权制造,国内一直没有核电应急柴油发电机组自主化机型。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应急柴油机迫在眉睫。 2021年,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牵头启动了核电应急柴油发电机组自主化研发,积极整合数十家上下游供应链企业优势资源开展创新攻关,相继完成了18项重大技术改进,解决了128项关键技术问题,研发过程中形成了26项技术专利,完成了1000小时可靠性试验,实现我国核电应急柴油发电机组“核柴一号”的自主研发。“核柴一号”具备启动快速可靠、平均无故障时间大于2000小时、平均修复时间小于10小时、集成化和智能化程度高等特点。 “‘核柴一号’的诞生是中广核积极响应落实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坚定不移走自主化道路的有力实践,是核电装备实现自立自强的又一重要里程碑。”中国广核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周建平表示,中广核将继续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单位的深度合作,带动产业链实现核电装备的技术升级与革新,持续提升产业链韧性与安全水平,助力发展核能领域新质生产力。 市场前景广阔 助力“华龙一号”项目批量化建设 12月15日召开的2025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透露,2025年,我国将核准开工一批条件成熟的沿海核电项目,稳步推进在建核电工程建设,到2025年底在运核电装机达到6500万千瓦左右。 据统计,近三年我国核准核电机组数量分别为10台、10台、11台,以“华龙一号”为代表的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批量化建设稳步推进,每台核电机组所需应急柴油机组为3台,“核柴一号”市场应用空间广阔。 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乔恩举表示,截至目前,公司承建的在建核电机组已达18台,“核柴一号”将在福建宁德核电二期、广东太平岭核电二期、山东招远核电一期等项目陆续落地应用,以高质量的产品性能助力我国“华龙一号”项目批量化高质量建设。
  • 原文来源:https://www.china5e.com/news/news-1182323-1.html
相关报告
  • 《我国深水油田智能开发模式取得新突破》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6-11
    • 6月10日凌晨,作业船291上顺利完成了水下锚链与“海葵一号”牵引链的对接工作,这标志着12根锚链中的最后一根已成功完成“接骨”任务。按照既定计划,6月10日下午,“海葵一号”将开展这12根锚链的张紧与固定作业,从而圆满完成此次海上安装任务。 “海葵一号”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深水油田开发装备,其单条锚链长度达到2570米,作业水深超过300米,铺设难度较大且施工周期较长。为确保工程顺利进行,项目团队采取分步实施的策略,提前将12套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吸力锚沉入海底,并铺设了12根长度超过2000米的锚链。在安装过程中,通过水下机器人的精准操作,这些锚链被逐一提升至作业船甲板上,与“海葵一号”上预留的锚链完成对接,这是整个海上安装工作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 “海葵一号”的安装采用了多点系泊方式,通过12条锚链分为三组,每组四条,从东北、东南、西北三个方向提供稳定的系泊力,有效解决了圆筒型结构重心高、稳定性差、容易发生旋转等问题。此次安装工作的顺利完成,不仅展示了我国在深水油田开发领域的强大实力,也为后续类似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值得一提的是,“海葵一号”按照100年一遇超强台风工况进行设计,集成了超过700台关键设备,其中约九成设备为我国自主设计制造。这些设备中包括了我国自主研发的中控系统、海洋一体化监测系统等技术和设备,实现了关键设备自主研发应用的重要突破。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海葵一号”的智能化水平,也增强了其在恶劣环境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此外,“海葵一号”所在的流花油田通过采用“深水导管架平台+圆筒型海上浮式储卸油装置+水下生产系统”的开发模式,为经济有效开发中深水油气资源开辟了新的途径。这一创新模式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油田的开发效率和经济效益,也为我国深水油气开发模式的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随着“海葵一号”海上安装工作的圆满完成,我国深水油田智能开发模式取得了新突破。这一成果不仅彰显了我国在海洋工程领域的卓越实力,也为全球深水油气开发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未来,我国将继续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和装备研发,推动深水油气开发向更高水平迈进。
  • 《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通用处理器在京发布》

    • 来源专题:新一代信息技术
    • 编译者:袁晨
    • 发布时间:2023-11-29
    • CPU(中央处理器)作为计算机的核心组件,扮演着类似于“大脑”的角色,负责指挥各个部件的运行。日前,新一代国产CPU——龙芯3A6000在北京发布。据介绍,该款处理器完全由我国自主设计,标志着中国在自主桌面CPU设计领域取得的新突破。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史惠康表示,该款处理器的发布,标志着国产CPU在自主可控性和产品性能方面已达到新的高度,同时也证明了国内具备在自主研发CPU架构上生产一流产品的能力。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顾瑾栩表示,作为我国技术创新企业的代表,龙芯全面发力加速实现自主信息技术的重大跨越,为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支撑。 同日,龙芯中科还发布了打印机主控芯片龙芯2P0500成果,并对外公布龙芯处理器核IP及龙芯自主指令系统架构授权计划。 “我国信息产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构建独立于X86和ARM体系之外的第三套生态体系。”龙芯中科董事长、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胡伟武表示,公司从基于自主IP的芯片研发、基于自主指令系统的软件生态等方面夯实自主信息产业基础。龙芯3A6000走出了一条基于成熟工艺,通过设计优化来提升性能,其自主研发的CPU性能完全可以赶上国际主流产品水平。 胡伟武还表示,在政策性市场的推动下,基于龙架构的自主体系已基本建立,然而各环节仍存在相对薄弱之处。他强调,单一的优势并不能代表整体的繁荣,只有百花齐放才能展现出春天的盛景。因此,龙芯中科将秉持共建、共商、共享的理念,与合作伙伴共同打造龙架构生态。为实现这一目标,龙芯中科决定将龙芯CPU核心IP及龙架构指令系统进行开放授权,以支持合作伙伴研发基于龙芯CPU核心IP及龙架构指令系统的SOC芯片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