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治疗缺血性中风:基于动物模型的常规和网络荟萃分析》

  • 编译者: 蒋君
  • 发布时间:2024-11-18
  • 目的: 我们旨在评估干细胞衍生的外泌体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并筛选最佳给药策略。

    方法: 我们检索了 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 和 Scopus 数据库,以查找从建库到 2023 年 12 月 31 日发表的相关研究。使用脑梗死体积 (%) 和改良神经严重程度评分 (mNSS) 作为结局指标,对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的给药途径、类型和免疫相容性进行常规和网络荟萃分析。

    结果: 共纳入 38 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常规荟萃分析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 静脉给药显著降低脑梗死体积 (%) 和 mNSS;鼻内给药显著降低脑梗死体积 (%);脑内给药显著降低 mNSS。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 (ADSC-Exos)、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 (BMSC-Exos)、牙髓干细胞衍生外泌体 (DPSC-Exos) 和神经干细胞衍生外泌体 (NSC-Exos) 显著降低脑梗死体积 (%) 和 mNSS;内皮祖细胞衍生外泌体 (EPC-Exos)、胚胎干细胞衍生外泌体 (ESC-Exos)、诱导多能干细胞衍生外泌体 (iPSC-Exos) 和神经祖细胞衍生外泌体 (NPC-Exos) 显著降低脑梗死体积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衍生的外泌体 (UCMSC-Exos) 显著降低 mNSS;泌尿生殖系统干细胞衍生的外泌体 (USC-Exos) 和阴性对照之间没有显着差异。工程修饰的外泌体比未修饰的外泌体具有更好的疗效。同种异体和异种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均显著降低脑梗死体积 (%) 和 mNSS。网状荟萃分析显示,静脉给药是降低脑梗死体积 (%) 和 mNSS 的最佳给药途径。在静脉内给药的 10 种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中,BMSC-Exos 是减少脑梗死体积 (%) 和 mNSS 的最佳类型。同种异体外泌体在减少脑梗死体积 (%) 方面效果最好,而异种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在降低 mNSS 方面效果最好。

    结论: 这项荟萃分析通过整合现有证据,揭示了静脉内给药是最好的给药途径,BMSC-Exos 是最好的外泌体类型,同种异体外泌体在减少脑梗死体积 (%) 方面效果最好,异种外泌体在降低 mNSS 方面效果最好,这可以为临床前研究提供选择。未来需要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尤其是直接比较证据,以确定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最佳给药策略。

相关报告
  • 《干细胞治疗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

    • 来源专题:重大疾病防治
    • 编译者:蒋君
    • 发布时间:2023-10-12
    • 目的 干细胞治疗是治疗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一种很有前途的方法。本研究旨在定量检查干细胞治疗IRD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包括视网膜色素变性和Stargardt病(STGD)。 方法 我们搜索了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和ClinicalTrials.gov网站。最近一次检索时间为2023年8月20日。主要结果是最佳矫正视力(BCVA)改善率和平均差(MD)。根据给药途径和干细胞类型进行亚组分析。本研究已在PROSPERO注册(CRD42022349271)。 结果 本研究包括21项前瞻性研究,涉及382名患者中的496只眼睛(404只RP和92只STGD)(306只RP和76只STGDs)。RP的BCVA改善率在6个月和12个月时分别为49%和30%,术后6个月BCVA显著改善(MD?=?? 0.12 logMAR,95%CI.17至?0.06 logMAR;P?<?0.001),而在治疗后12个月没有显著差异(MD?=?-0.06 logMAR;95%CI?0.13至0.01 logMAR;P?=?0.10)。对于STGD,BCVA在6个月和12个月时的改善率分别为60%和55%,并且在6个月中手术眼的BCVA显著改善(MD?=?? 0.14 logMAR,95%CI?0.22至?0.07 logMAR;P?=?0.0002)和12个月(MD?=?? 0.17 logMAR,95%CI?0.29至?0.04 logMAR;P?=?0.01)。亚组分析显示,脉络膜上间隙注射干细胞可能对RP更有效。三项研究中有11项治疗相关眼部不良事件,未报告相关全身不良事件。 结论 这项研究表明,干细胞治疗对RP或STGD患者可能是有效和安全的。RP患者的长期视力改善可能有限。脉络膜上间隙注射干细胞可能是RP患者一种很有前途的给药途径。受证据等级低的限制,未来需要进行大样本量的随机临床试验。
  • 《Nature | 可以精密时空调控癌细胞发生的体外迷你结肠模型》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4-29
    • 2024年4月24日,洛桑联邦理工学院Matthias P. Lutolf、L. Francisco Lorenzo-Martín共同通讯在Nature发表题为Spatiotemporally resolved colorectal oncogenesis in mini-colons ex vivo的文章。 在癌症研究领域,研究肿瘤发生的复杂过程及其复杂的细胞动力学的能力一直是一个重大的挑战。传统的体外模型虽然对某些应用有价值,但往往无法捕捉体内环境固有的组织结构、细胞多样性和稳态的复杂性。这种限制使得动物模型的广泛使用成为必要,然而,尽管动物模型具有相关性,但也带来了伦理问题和实际限制。该研究弥合了体外和体内模型之间的差距,实现了在离体环境中时空控制的肿瘤发生。通过整合精密加工、光遗传学和组织工程技术,研究人员开发了被称为“迷你结肠(mini-colon)”的微型结肠组织,这种组织可以在体外精细发生肿瘤。 该系统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对致癌激活的空间和时间控制。利用四环素(doxycycline)敏感的蓝光调节的Cre系统,研究人员可以精确靶向结肠上皮的特定区域进行致癌重组。这种控制水平使他们能够以单细胞分辨率实时观察肿瘤的出现和演变,为癌症发生的动态过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见解。值得注意的是,mini-colon表现出丰富的瘤内和瘤间多样性,反映了在体内结直肠癌中观察到的关键病理生理特征。研究人员发现,新出现的肿瘤细胞的致瘤潜能和形态特征受到起始细胞生态位的影响,反映了癌症发展固有的环境依赖性可塑性。 通过单细胞转录组学分析和谱系追踪,该研究揭示了mini-colon内存在各种细胞类型,包括干细胞、增殖细胞和分化细胞,类似体内模型的细胞组成。此外,研究人员鉴定了以独特转录谱为特征的不同肿瘤亚型,仿佛在人类癌症中观察到的异质性。mini-colon系统的一个显著优点是其在筛选致瘤因子方面的多功能性。研究人员通过研究GPX2的作用证明了该系统的实用性(GPX2是一种与结直肠癌癌症恶性肿瘤有关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他们发现,抑制GPX2下调了结肠细胞的干性,从而降低了致瘤潜力。此外,mini-colon还反映了对微生物群来源代谢产物和饮食模式的病理生理反应,通过这个模拟环境强调了微生物和饮食对肿瘤发生影响的潜力。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为体外研究癌症结直肠癌的发生提供了一种突破性的方法,为动物模型提供了一个生理相关和伦理上有利的替代方案。mini-colon为剖析肿瘤发生的分子和细胞决定因素、筛选治疗靶点以及研究环境因素对癌症发展的影响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平台。随着研究人员不断完善和扩展这一模型,它有望促进我们对癌症生物学的理解,并加快制定有效的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