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化物所单原子催化应用于类芬顿反应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 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01-10
  •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黄延强、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涛团队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刘彬合作,首次将氮掺杂石墨烯锚定的Co单原子催化剂应用于类芬顿反应中。相关研究结果以全文形式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J. Am. Chem. Soc.)上,并被邀请作为JACS当期封面文章。

      近年来,以催化过硫酸盐(PMS)产生自由基来实现有机污染物分子高效降解的类芬顿反应受到广泛的关注,设计高效的催化剂以提高PMS活化效率和实现有机物分子的高效降解是PMS类芬顿反应研究的重点。然而,作为自由基主导的反应,自由基的半衰期通常极短,因此,缩短自由基从PMS催化位点到有机物分子吸附位点的迁移距离是高效类芬顿反应催化剂开发的关键。

      本工作中,该团队开发了一类氮掺杂石墨烯锚定的Co单原子类芬顿反应催化剂,实现了对PMS降解有机污染物分子双酚A(BPA)的催化活化。科研人员利用多种表征手段并结合DFT理论计算证明:催化剂中的吡咯N为有机物分子的吸附位点,单原子CoN4位点为PMS的催化位点,单线态氧为整个反应的主要活性中间物种。同时,科研人员由此首次提出了单原子-双位点的类芬顿反应催化机理:单原子CoN4位点催化PMS产生的单线态氧自由基,可快速迁移到吡咯N位点吸附的BPA分子,进而实现有机物分子的高效降解。该类氮掺杂石墨烯锚定的Co单原子催化剂在PMS类芬顿反应中表现出优异催化活性(TOF=12.52min-1)。相关研究成果拓展了单原子催化剂在类芬顿反应领域的应用,与此同时,双位点催化机理的提出为单原子催化剂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的支持。

相关报告
  • 《大连化物所单原子催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liuzh
    • 发布时间:2018-09-07
    •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航天催化与新材料研究室研究员乔波涛、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涛研究团队在单原子催化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发现单原子催化剂在醇选择性氧化反应中具有远超纳米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首次提出并证明单原子催化剂界面最大化的特性是催化剂具有这种优异表现的重要原因。该研究工作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 Int. Ed.)上并得到审稿人的高度评价。
  • 《纳米碳负载单位点金属催化剂用于乙炔氢化反应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01-10
    • 金属所催化材料研究部刘洪阳副研究员和博士研究生黄飞等人组成的纳米碳材料负载金属催化剂研究小组与北京大学马丁教授合作,通过调控金属钯(Pd)原子与碳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纳米金刚石/石墨烯碳载体上制备出原子级分散的单位点Pd催化剂,进一步的研发发现该催化剂在催化乙炔高效选择性加氢应用中作用显著。9月24日,《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IF=14.7) 在线发表了该项研究成果(DOI:10.1021/jacs.8b07476),该工作并选为封面文章。   乙炔选择性氢化是工业生产高分子聚合物过程中的重要反应之一。如何选择性将乙炔加氢到乙烯,而避免乙烯进一步氢化到乙烷,是这一反应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负载型Pd催化剂具有很高的乙炔加氢反应活性,但乙烯选择性很低。目前工业上广泛使用的加氢催化剂是经过适当修饰的Pd基催化剂,但仍然存在Pd的原子利用率较低等问题。因此,设计开发兼具高活性,高稳定性和经济实用的加氢催化剂具有重要意义。   刘洪阳副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小组致力于新型纳米碳材料负载金属催化剂的研究。经过多年的学术积累,首次利用纳米金刚石/石墨烯复合核壳材料(ND@G)为载体,制备出一种原子级分散高选择性乙炔加氢Pd基催化剂(图1)。通过球差电镜表征(图2)并结合X射线吸收谱表征(图3),证实了Pd在碳载体上的原子级分散形式以及局域配位环境中的电子结构和化学成键。考虑到实际反应体系中氢的参与和结构的稳定性,他们构建了Pd原子与碳载体三配位成键的结构模型,研究了乙炔在此位点的氢化反应机制。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模拟计算表明,具有单原子Pd活性位点的催化剂,在乙炔氢化反应中,更有利于反应产物乙烯的脱附,进而抑制乙烯进一步加氢反应的进行(图4)。该项研究为开发新型高效选择性加氢催化剂提供了新思路。   上述工作得到了国家基金委面上项目、国家基金委“碳基能源转化”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纳米专项”青年科学家项目、中国科学院青年促进会、中国科学院金属所和中石化企业项目的支持,以及上海同步辐射光源提供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