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 尖端细胞特化启动的脑特异性血管生成机制》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4-06
  • 2024年4月3日,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研究人员在Nature发表题为A brain-specific angiogenic mechanism enabled by tip cell specialization的文章。

    脊椎动物器官需要局部适应的血管。这种器官型血管特化的获得通常被认为在分子上与器官血管化过程无关。

    该研究通过反对这一模型,揭示了大脑特异性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它是在 Wnt7a/b 配体--众所周知的血脑屏障成熟信号的控制下运行的。该控制机制依赖于 Wnt7a/b 的 Mmp25 表达,研究人员发现 Mmp25 在脑内皮细胞中富集。在斑马鱼体内进行的CRISPR-Cas9诱变发现,内皮顶端细胞选择性地需要这种特征不清的糖基磷脂酰肌醇锚定基质金属蛋白酶,以使其最初迁移穿过衬垫大脑表面的髓质基底膜。从机理上讲,Mmp25通过在异源三聚体中央螺旋部分的非胶原短区内裂解脑膜成纤维细胞衍生的胶原蛋白IV α5/6链来赋予脑入侵能力。在对髓质基底膜的组成进行基因干扰后,Wnt-β-catenin 依赖器官型控制的脑血管生成就会丧失,从而形成模式正确但血脑屏障缺陷的脑血管。

    研究人员揭示了器官特异性血管生成机制,揭示了顶端细胞机制性血管多样性,从而说明器官如何通过对血管生成顶端细胞施加局部限制,选择与其独特生理结构相匹配的血管。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7283-6
相关报告
  • 《Nature | 核糖体激活血管生成素的结构机制》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5-10
    • 2024年5月8日,麻省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Nature上发表了一篇题为Structural mechanism of angiogenin activation by the ribosome的文章。 血管生成素是一种 RNase A 家族蛋白,可促进血管生成,并与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表观遗传有关。在细胞应激过程中被激活后,血管生成素会在反密码子环处切割 tRNA,导致翻译抑制。然而,分离出的血管生成素的催化活性很低,而且酶的激活机制和 tRNA 的特异性一直是个谜。 利用生化试验和低温电子显微镜揭示了这些机制。该研究揭示了细胞质核糖体是人们长期寻找的血管生成素的激活剂。2.8 埃分辨率的低温电子显微镜结构显示,血管生成素结合在 80S 核糖体的 A 位点上。血管苷元的 C 端尾部通过与核糖体的相互作用而重新排列,从而激活了 RNase 催化中心,使该酶在 tRNA 切割方面的效率提高了几个数量级。其他 80S-angiogenin 结构捕捉到了 tRNA 底物如何被核糖体引导到 angiogenin 的活性位点,证明核糖体是特异性因子。 因此,该研究结果表明,血管生成素是由具有空缺 A 位点的核糖体激活的,这种核糖体的丰度在细胞应激时会增加。这些结果可能有助于开发治疗癌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药物。
  • 《Nature | 解析人类酪氨酸激酶组内在底物特异性》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5-10
    • 2024年5月8日,哈佛医学院Jared L. Johnson通讯在Nature发表题为The intrinsic substrate specificity of the human tyrosine kinome的文章,研究了人类酪氨酸激酶组的内在底物特异性,揭示了这些酶协调的细胞信号级联的机制基础。 研究人员采用了一种创新的组合肽阵列方法来分析所有78种具有催化活性的传统酪氨酸激酶的磷酸化位点基序,以及15种以前被归类为丝氨酸/苏氨酸激酶但表现出收敛酪氨酸磷酸化活性的非典型激酶。这些发现揭示了酪氨酸激酶组内磷酸化位点特异性的显著多样性,不同的激酶对磷酸化酪氨酸残基周围的独特氨基酸模式表现出偏好。这种特异性主要在相对于磷酸受体酪氨酸的位置-1至+3处观察到,某些残基被不同的激酶簇所青睐或不喜爱。该研究还发现了一种称为“磷酸启动(phosphopriming)”的现象,即许多酪氨酸激酶选择性地磷酸化具有相邻预先存在的磷酸化残基的底物,这表明了信号整合互作的机制。 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生物信息学方法来对每种酪氨酸激酶的潜在底物进行评分和排序,从而能够鉴定负责磷酸化人类酪氨酸磷酸蛋白质组中特定位点的同源激酶。这种方法准确地概括了已知的激酶-底物关系,并为进一步研究指定了新的假定底物。这项研究揭示了三类酪氨酸磷酸化位点:构成信号网络的汇聚点的那些被预测为受广谱激酶青睐的位点;对有限数量的激酶表现出排他性的位点;和相当一部分与传统酪氨酸激酶不匹配,表明涉及替代机制或非典型激酶的位点。 此外,研究人员系统地检查了酪氨酸激酶基序和SH2结构域的特异性之间的重叠,后者识别并结合含磷酸酪氨酸的序列,为信号通路的组织和多蛋白复合物的招募提供了见解。值得注意的是,这项研究揭示了酪氨酸激酶底物特异性的惊人进化的保守性。尽管存在数亿年的进化差异,来自秀丽隐杆线虫的激酶表现出与人类同类相似的基序偏好。这种保守性可能反映了保留激酶和底物序列的特定作用以维持生物体适应性的必要性。 总之,这篇论文种对人类酪氨酸激酶组底物特异性的全面解析代表了我们对细胞信号机制的理解的重大进展,并为阐明癌症等疾病中失调的激酶活性提供了宝贵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