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离子电池能否掀起“绿色革命”》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1-02-09
  • 11年前,因铅酸蓄电池企业污染,江苏大丰50多名儿童血铅中毒,其中不乏10个月大的婴儿。这件事深深触动了李明强,也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我一辈子都会研究绿色动力电池,要让百姓用着放心。”英国学成归来的他立即加入大连理工大学,从事绿色动力电池研究,相继研制出高寿命镍锌电池、碘离子电池和溴离子电池。

    近日,李明强团队又提出一款基于盐包水电解质的高性能氯离子电池,该水系氯离子全电池可以在0~3.1伏电压区间内运行,能量密度达262瓦时/千克,寿命达2000次(保持率70 %)。如此高的循环稳定性首次在氯离子电池体系中实现。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iScience。

    更加环保的潜力军

    “与传统动力电池不同,绿色动力电池不采用含毒成分材料,生产使用过程中和废弃后都不会污染环境,是一类高性能、无污染的储能系统。”李明强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

    氯离子电池是绿色动力电池的一种,该电池理论体积能量密度高(2500 Wh/L)、成本低、安全性好。由于海水、矿产、盐湖等均含有丰富的氯资源,氯离子电池也被认为是潜在的“下一代”电化学存储设备。

    然而,氯离子氧化还原材料的不稳定性及在电解质中的溶解性,导致氯离子电池循环寿命短(100次左右),从而限制其在储能领域的发展应用。

    李明强团队研发的高压水系氯离子全电池,则采用碳材料做正极,饱和四甲基氯化铵水溶液做电解质,金属锌做负极,“解决了电极材料在电解质中溶解和循环寿命短的问题,有望推动氯离子电池取代锂离子电池”。

    实际上,高压水系氯离子电池相较于传统“热门”电池有诸多优势。“它比易燃、有毒有机电解质锂离子电池更安全;比低能量密度镍氢电池理论体积能量密度更高;氯资源可取自海水、矿产等,比使用成本高昂的质子交换膜与铂触媒燃料电池成本更加低廉。”李明强说。

    论文第一作者、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李彤向《中国科学报》介绍,“基于盐包水电解质的高性能氯离子电池”指该氯离子电池采用盐包水电解质,后者是指溶质和溶剂(水)质量比/体积比都远大于1的电解质,“可大幅提升水系电解液的电化学窗口,使电池具有更高能量密度,并且环保安全”。

    多次试错终得突破

    实际上,李明强从2006年就开始关注绿色动力电池,10多年过去了,国内外研究氯离子电池团队依然很少。

    “针对当前电池问题,我不会随大流盲目研发,而是找到根本解决路径,氯离子电池研究比较超前,而且存在很多技术难点。”李明强看问题的角度有所不同。

    在研发氯离子电池这些年里,他遇到了充放电效率低、活性物质利用不完全、循环寿命低、充放电状态不稳定等诸多技术难题。该研究最为惊喜的进展,是解决了氯离子电池循环寿命短的问题。

    正极材料在电解质中溶解的问题是造成氯离子电池循环寿命短的主要原因。李明强说,“此前,我们主要采用金属氯化物和金属氯氧化物作为氯离子电正极材料,电解质为离子液体,电极材料会在电解质中溶解,使氯离子电池容量衰减严重,从而导致较低循环寿命(约100次)。”

    为了选择合适的电解液,该团队曾尝试过不同的有机试剂做溶剂,但电极溶解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改善。在查阅相关资料、分析讨论后,他们发现高浓度电解质对电极材料的溶解具有抑制作用,而氯盐在水中具有较高溶解度,于是采用了盐包水电解质。

    正极材料的选择则更为曲折。“当时国内外有关氯离子的研究都是以氯化物和氯氧化物为主,直到看到《自然》发布的一项锂离子电池研究成果,科研人员利用卤族元素(溴、氯)+石墨开发出一种与传统锂电池完全不同的正极材料。”李彤告诉记者。

    “此前,碳材料主要被用作超级电容器正极材料。工作机理有本质上的不同。超级电容器是通过电极与电解质之间形成的界面双层存储能量,不是离子迁移,而我们研发的电池属于离子电池,主要依靠氯离子在正负极之间来回移动实现能量存储。”李彤解释说。

    受到启发,团队开始尝试使用碳材料作为正极材料,结果显示,它可以解决电极材料在电解质中溶解的问题。

    虽然电解质溶解问题解决了,但循环寿命还是不理想。随后,团队经过3天密集查阅资料、讨论对策、制定实验方案,终于找到集流体这一容易被忽略的影响循环寿命的因素。

    “我们尝试了很多集流体,不锈钢箔、钛片、镍箔等,效果都不理想,最后尝试将碳材料制成浆涂抹在石墨箔上,氯离子电池循环寿命低的难题终于得到解决,这为阴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李彤说。

    产业化之光显现

    虽然此次研发的氯离子电池具有高安全性、成本低、制备工艺简单等优势,但距离产业化依然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

    李彤告诉记者,此次研发的氯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比容量在100~140 mAh/g之间,低于目前商用锂离子电池三元材料的比容量(155~220 mAh/g)。

    此外,氯离子电池库仑效率为90%,还要继续寻找合适的电解质添加剂,构建更加稳定的电解质,从而避免电解质中氯离子的损失,或通过降低碳材料缺陷浓度和表面含氧官能团改善电池库仑效率。

    推进氯离子电池等绿色动力电池产业化是李明强多年来一直追求的事业。已是副教授的他直言:“这十几年,我一心要做绿色动力电池转化。”

    实际上,在黎明前的孤路上行走,李明强也有过动摇,但每当取得一点进展,他又兴奋地继续前行。“我们还开展了溴离子电池、碘离子电池等绿色动力电池研究,这种阴离子电池之间有相通机理,当其中一种电池进入研究瓶颈时,可能会在另一种电池研发中找到灵感。”李明强说。

    目前,李明强校内团队成员只有4人,但大家对绿色动力电池研发可谓痴迷。“我跟学生每天都会去实验室,没有周末,一天不去大家都会觉得不舒服,而我一天去好几次。”接受采访时,他刚从实验室回来。

    目前,已经有企业陆续找到李明强商谈绿色动力电池研发和推广事宜,先前研发的镍锌电池也已做出成品,即将产业化。“我希望,未来支持绿色动力电池发展的项目多一些、人才多一些、眼光远一些。”李明强说。

相关报告
  • 《S gogen:农业的绿色革命》

    • 来源专题:农机装备
    • 编译者:袁雪
    • 发布时间:2024-12-19
    • 面对不断加剧的全球变暖,农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需要找到可持续和有效的解决方案。传统的耕作方式往往造成环境退化,包括温室气体排放、水污染和水土流失。因此,对创新技术的需求日益增加,这些技术可以帮助缓解这些挑战,同时确保粮食安全。HPNOW的GOGENTM现场过氧化氢发生器提供了一种很有前途的解决方案。
  • 《能源“绿色革命”席卷非洲!南非首次实现了“光伏+储能”微电网与大型电网并网》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4-15
    • 4月初,非洲绿色能源领域迎来两个突破:其一是尼日尔宣布投建其首座风电场,开始加码清洁能源布局,另一个是南非首次实现了“光伏+储能”微电网与大型电网并网,绿色电力产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尼日尔将投建首座风电场 据《非洲电力杂志》报道,尼日尔准备投建的首座风电场ParcEoliendelaTarka设计装机容量为25万千瓦,由60台风力涡轮机组成,将坐落于尼日尔南部Tahoua地区,最快明年获批开建,预计2025年并网发电。 尼日尔石油、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部表示,Tahoua地区拥有充沛的风能资源,可以生产极具竞争力的清洁电力。ParcEoliendelaTarka项目投产后有望将尼日尔的发电能力增加40%以上,建设阶段将创造超过500个工作岗位,每年能减少超过40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这是一个转型项目,将显著提高我们的并网发电能力,并将在未来10年创造数千个直接和间接就业机会,进而刺激尼日尔经济快速增长。”尼日尔石油、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部部长SaniMahamadou强调。 此外,尼日尔首座风电场还能够以具有竞争力的价格向邻国出口电力,进一步助力尼日尔能源结构多样化。据悉,这座风电场是西非电力联营项目(WAPP)的一部分,WAPP旨在打造一个电力网络,通过顶层设计以及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起西非地区的区域电力市场。 根据尼日尔的能源战略规划,到2030年,该国30%的电力将来自可再生能源,本土电力装机将至少提高5倍至200万千瓦。 南非首次实现微电网并网 同一时期,南非第三大城市艾库鲁勒尼装机1800千瓦的太阳能电站和电池系统实现并网,这是南非最大微电网之一,也是该国首次实现微电网并网,将极大稳定当地发电能力。 随着可再生能源成本大幅降低,加上南非电网不稳定以及电价持续上涨,大型能源消费者开始倾向于自发电,这极大提高了“风光+储能”微电网的投资回报率。在南非运营微电网的拥有者,还可以将多余电力卖给大型电网,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微电网的投建积极性。 伍德麦肯兹能源转型实践首席分析师BenjaminAttia表示,微电网不仅可以重塑非洲的能源未来,还可以为公用事业的运营模式提供更可持续的途径。 眼下,越来越多在非洲开展业务的企业和机构开始寻求建立自发电设施,以获得更可靠的电力。 根据伍德麦肯兹的数据,非洲如果要实现电力繁荣,至少需要3500亿美元投资,其中近20%将投向离网发电。“越来越多在非企业和机构开始寻求离网发电解决方案。”BenjaminAttia称,“非洲严重缺电一方面因为基础设施老化和落后,另一方面是公用事业公司没有能力和资金扩大和改善供电能力,这凸显了微电网的优势。” 非洲首个氢能战略指明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非洲国家对于氢能发展也予以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其中,南非于2月中下旬公布了非洲首个国家氢能发展路线图,为非洲大陆的氢能事业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根据路线图,南非视氢能产业为经济腾飞的关键一环,将基于矿产资源和可再生能源,刺激本国制氢产业,带动经济快速增长和转型,目标包括建立绿氢和绿氨出口市场、强化绿色和智能电网建设、加速重型运输和能源密集型产业脱碳、打造氢产品和燃料电池组件制造本地化、提升氢气在南非能源结构的地位。 据悉,南非正在打造具有成本效益的氢气生产和出口基地——“氢谷”,这是非洲大陆5大氢能项目之一,该基地涉及交通、工业和建筑三大领域并包括9个潜在的氢能项目。 另一与“氢谷”比肩的项目是纳米比亚的SCDI绿氢项目,这是该国首个氢气项目,旨在打造全球成本最低的制氢项目,预计投产后每年能够生产约30万吨绿氢,第一阶段将在2026年前实现200万千瓦可再生能源发电产能,到2029年这一数字将增至500万千瓦,并将电解槽产能扩大至300万千瓦。 另外3个项目分别是埃及装机10万千瓦的电解制氢工厂、毛里塔尼亚装机1万千瓦的Nour绿色氢能项目,以及摩洛哥最大绿氢和绿氨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