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领衔新发论文:不排除“超级传播者”,个别潜伏期超三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病毒学领域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 malili
  • 发布时间:2020-02-12
  • 2月9日,由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领衔的“中国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研究,在预印本网站medRxiv上发表。(注:medRxiv的论文均未经同行评审)

    钟南山等人对1099例(截至1月29日)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了回顾性研究。

    研究发现,新冠肺炎的中位潜伏期为3.0天,最长可达24天。

    同时,仅有1%左右的患者与野生动物有过直接接触,而超过3/4的患者为武汉本地居民,或曾与来自武汉的人员接触过。这为新冠肺炎人传人提供了进一步证据。

    除了飞沫传播和直接接触两种途径,研究人员还在一些患者的粪便样本,以及胃肠道、唾液或尿液、食道侵蚀出血部位中检测到新冠病毒,因此卫生保护应考虑到通过胃肠道分泌物的传播。

    最新论文由钟南山携手来自全国抗疫一线的37位作者共同完成。作者单位包括广州市呼吸卫生研究所、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黄冈市中心医院等。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所在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也在其中。

    钟南山为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

    论文提出,尽管新冠肺炎仍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但关于新冠病毒引发的急性呼吸系统疾病(ARD)的临床特征仍不清楚。

    为此,钟南山等人对中国已确诊的1099例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了回顾性研究。这些病例来自全国31个省/市的552家医院。

    这些患者均通过高通量测序,或实时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鼻拭子和咽拭子样本的检测得到确诊。

    最新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患者接触史

    在1099名新冠肺炎患者中,483人(43.95%)为武汉当地居民。在武汉以外地区,26.0%的患者未在近期前往武汉,或者未与来自武汉的人有过接触史。

    同时,仅1.18%的患者与野生动物有过直接接触,31.30%的患者去过武汉,71.80%的患者与来自武汉的人员接触过。

    这些结果印证了最近的一些报道,如家族聚集性发病、无症状感染者传播、3阶段暴发模式等。同时,不排除“超级传播者”的存在。

    2.患者年龄

    患者中位年龄为47.0岁,女性占41.90%。新冠肺炎可发生在整个年龄段,其中0.9%的患者在15岁以下。

    3. 症状和潜伏期

    发热(87.9%)和咳嗽(67.7%)是最常见的症状,但就诊时有发热症状的患者不足一半(43.8%)。腹泻(3.7%)和呕吐(5.0%)少见。

    25.2%的患者至少有一种基础性疾病(如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新冠肺炎的中位潜伏期为3.0天(范围从0至24天),最长可达24天。

    4. 临床特征

    入院时接受肺部CT检查的840名患者中,有76.4%表现为肺炎。典型特征是毛玻璃样阴影(占50.00%)和和双侧斑片状阴影(46.0%)。

    同时,82.1%的患者出现淋巴细胞减少,36.2%的患者血小板减少。总体而言,在33.7%的患者中观察到白细胞减少症。

    严重病例会有突出实验室异常,即白细胞减少症、淋巴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C反应性升高蛋白水平。

    5. 治疗

    总体而言,接受氧气疗法、机械通气、静脉内抗生素和奥司他韦疗法的患者分别占38.0%、6.1%、57.5%和35.8%。

    此外,有5例严重病例采用了体外膜氧合ECMO。

    6. 住院期间并发症

    住院期间,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肺炎(79.1%),其次是急性呼吸系统疾病(3.37%)和休克(1.00%)。

    7. 临床预后:

    进入ICU、需要有创通气和死亡的患者百分比分别为5.00%、2.185和1.365。

    钟南山等人在论文中表示,和之前在《柳叶刀》上发表的两项研究相比,基于更大的样本量和在全国各地招募的病例,最新研究得出的新冠肺炎病死率明显变低(1.4%)。当计入广东省的试点数据时,病死率更低(0.88%)。

    这是因为广东采取了有效的预防措施,早隔离、早诊断和早治疗可能共同促进了广东省新冠肺炎病死率的显著下降。

    据南方日报报道,从2月1日开始,广东新冠肺炎的累计治愈数显著上升,目前共治愈128例(截至2月9日数据)。此外,确诊病例的增加率趋缓。

    钟南山表示,根据目前观察的情况,新冠肺炎的病死率约为2.7%,且患者大多为中老年人,病死率虽然比普通流感强,但远比SARS冠状病毒、埃博拉病毒或H7N9流感病毒低。

    “最关键的是什么?是看我们疾病的增加率。”钟南山表示,新增的病例若是再有下降,那就表明疫情形势有好转。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101/2020.02.06.20020974

相关报告
  • 《2月18日_湖北省的旅行者和非旅行者之间的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潜伏期分析发现无湖北旅行史的潜伏期较长,建议以3周的隔离期为宜》

    • 来源专题:COVID-19科研动态监测
    • 编译者:xuwenwhlib
    • 发布时间:2020-02-20
    • 2月18日_湖北省的旅行者和非旅行者之间的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潜伏期分析发现无湖北旅行史的潜伏期较长,建议以3周的隔离期为宜 1.时间:2020年2月18日 2.机构或团队:迪肯大学 3. 事件概要: 2月18日,medRxiv预印平台发表了迪肯大学的论文“Estimating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incubation period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COVID-19) infection between travelers to Hubei, China and non-travelers”,估算湖北省的旅行者和非旅行者之间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潜伏期的分布。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病(COVID-19)的持续传播,随着报告病例的增加可获得更多信息,应定期重新评估COVID-19的潜伏期。该研究估计了中国湖北省及湖北省以外地区感染者潜伏期的分布情况。临床数据是从媒体报道的个别病例中收集的,因为这些病例在中国卫生当局的官方网页上无法完全获得。用MLE来估计潜伏期的分布。 目前的工作发现,潜伏期在湖北旅客和非旅客之间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是由地理位置和变异性造成的,如威布尔模型中1.8和6.9天的平均值和0.7和16.7天的方差所示。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到湖北旅游的人在湖北停留期间可能多次接触不同的传染源,从而造成感染量的差异。相比之下,没有湖北旅游史的患者被暂时暴露在受感染的亲戚、朋友或同事,症状轻微甚至无症状面前。可能非旅行者的潜伏期是高度不稳定的,正如gamma模型的高方差所表明的那样,该模型的拟合度稍差。这可能对现有预防措施的有效性构成潜在威胁。必须谨慎考虑隔离期的长短。目前的研究发现, 95%的非旅行者的潜伏期可能是14.5天,最多是17.5天。结合潜伏期的高变异性,建议以3周的隔离期为宜。 *注,本文为预印本论文手稿,是未经同行评审的初步报告,其观点仅供科研同行交流,并不是结论性内容,请使用者谨慎使用。 4.附件: 原文链接: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2.13.20022822v1
  • 《3月11日_早期传播动态研究在新发传染病中的价值》

    • 来源专题:COVID-19科研动态监测
    • 编译者:xuwenwhlib
    • 发布时间:2020-03-13
    • 3月11日_早期传播动态研究在新发传染病中的价值 1.时间:2020年3月11日 2.机构或团队: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 3.事件概要: 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的科研人员在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期刊在线发表题为“The value of early transmission dynamic studies in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的评论性文章。 研究认为认为,建模研究从传染病的首次公布和致病病毒基因序列的发布开始,有助于对COVID-19动态的理解。对紧密相关病毒的初步系统发育分析表明,SARS-CoV-2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高度关联。文章指出,建模研究提供了简单的计算方法,确定了中国报告病例与来自旅行者的输入病例之间的不匹配。比如根据旅行量,建模研究人员推断武汉的病例被低估了40倍[1]。再次根据旅行量进行的进一步计算表明,预计一些国家的旅行相关病例将比已通报的多得多,提醒一些国家注意未发现病例和社区传播的可能性。传播动态模型是了解新兴传染病流行潜力的第一步,包括估计再生数。第一个发表的COVID-19传播动态研究迅速且不复杂,将基本再生数估计为随时间变化,而没有探索一些主要的基本假设,例如在潜伏期缺乏传染性。自该早期论文发表以来,出现了许多估计的繁殖率,范围从2到6。 Adam Kucharski及其同事的研究[2]提出了早期工作的许多假设。该报告提供了随时间变化的再生数,显示了中国从2020年1月23日起实施的大规模公共卫生干预措施的效果。通过利用与旅行相关的输出病例的其他数据集,Kucharski和同事们并不完全依赖于武汉市已通报的病例(这可能会因病例检测的时间变化而导致估算偏差)。Kucharski表明,在中国前所未有的公共卫生限制期间,再生数几乎降至阈值为1。Kucharski及其同事建议,传播链最初可能无法启动,可能需要多达4例输入病例才能建立传播。该估计假设SARS-CoV-2具有与SARS相似的异质性的传染性,SARS-CoV的特征是具有许多超级传播者,大多数病例没有感染其他人。如果SARS-CoV-2具有更同质的传染性特征(新出现的证据指向该特征),其中大多数人会感染另外两到三个人,则在单个输入病例中建立本地传播的风险要高的多。这项研究至少回答了关于这种新兴传染病的一个关键问题,即它的再生数。这个数量始于2.35,并且在2019年12月至2020年1月间下降到1.05。作者认为应该紧急解决一些问题,包括在病程中的传染性,尤其是那些无意识的人(包括无症状和轻度症状的人)可能发生多少传播。最初的报告表明,活病毒可以从无症状或轻度症状的人中恢复,这是引起人们极大关注的问题,因为它将使疾病更难以发现和控制。此外,必须确定感染的严重程度,包括不同年龄和风险人群的感染致命率。 研究人员认为中国大陆应继续进行建模和监测,以评估公共卫生措施的效果。但是,还必须将注意力转移到中国以外的新兴焦点,包括意大利、伊朗和韩国,以确定在不同的气候和社会背景下,繁殖率是否会有所不同。随着这种冠状病毒成为大流行,跨不同大陆的传染改变了对全球社区的风险。 4.附件: 原文链接: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inf/article/PIIS1473-3099(20)30161-4/fulltext [1] Rothe C, Schunk M, Sothmann P, et al. Transmission of 2019-nCoV infection from an asymptomatic contact in Germany. N Engl J Med. 2020; (published online Jan 30.) DOI:10.1056/NEJMc2001468 [2]Early dynamics of transmission and control of COVID-19: a mathematical modelling study. Lancet Infect Dis. 2020 (published online March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