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纳米磁性材料中产生和操纵自旋波》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 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20-03-20
  • 一项新研究描述了一种在纳米结构磁性材料中产生和控制自旋波的新技术,该研究以《高级材料》杂志描述的封面文章为特色。

    这项研究为创建纳米处理器以实现异常快速且节能的信息模拟处理铺平了道路。

    该发现是纽约大学丹顿工程学院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教授Elisa Riedo领导的一组研究人员合作研究的结果。 来自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CNR-IOM)在佩鲁贾的Istituto Officina dei Materiali的Silvia Tacchi; 米兰理工大学物理系的磁性小组,包括Edoardo Albisetti,Daniela Petti和Riccardo Bertacco。 瑞士维利根PSI的PolLux Beamline; 佩鲁贾大学物理与地质系。

    自旋波,也称为“磁振子”,类似于磁性电磁波。它们以铁之类的材料传播,与海洋中的波浪非常相似。与电磁波相反,磁振子具有独特的性能,使其最适合于构建微型“模拟”计算系统,其效率要比现有数字系统高得多。

    迄今为止,随意调制自旋波具有很高的挑战性。该论文于2020年3月5日发表在《先进材料》上,描述了一种创新型的发射器,称为“磁纳米天线”,能够产生形状和传播受控的自旋波。

    例如,可以获得平面波前(类似于海滩上的海浪)或径向波前(例如,通过将石头扔进水池中而产生的那些),并可以创建聚焦的定向光束。研究还表明,可以同时使用多个纳米天线来“按命令”生成干扰图,这是创建模拟计算系统的必要前提。

    TAM-SPL技术(由米兰理工大学与Riedo团队合作开发)用于实现纳米天线。该技术使材料的磁性能可以在纳米尺度上得到控制。

    尤其是,纳米天线在材料的磁化强度中包含微小的“波纹”(称为“涡旋”或“畴壁”),当在振荡磁场的影响下运动时,它们往往会发出自旋波。

    由于自旋波的特性取决于这些波纹的类型和独特特性,因此通过非常精确地对其进行控制,可以前所未有地调制发射波。

    这项研究得到了欧盟Horizo??n 2020研究与创新计划的资助,这项资助由MarieSk?odowska-Curie拨款705326,SWING项目(用于图形和计算的自旋波可重新配置纳米器件)制成。

相关报告
  • 《先进电子设备的自旋电流的产生和操纵》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20-01-20
    • 基于石墨烯的范德瓦尔斯类异质结构可以用于设计超紧凑和低能量的电子设备和磁性存储器。这是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材料》杂志上的一篇论文所建议的。结果表明,即使在室温条件下,也可以在这些结构中进行有效的、可调的自旋电荷转换。 这项工作由ICREA的Sergio O. Valenzuela教授领导,他是ICN2纳米器件物理和工程小组的负责人。第一个作者是L. Antonio Benitez和Williams Savero Torres,属于同一组。ICN2理论和计算纳米科学小组的成员,作为其负责人,ICREA的Stephan Roche教授也签署了这篇论文。这项研究是在石墨烯旗舰项目的框架下进行的,这是一个广泛的欧洲项目,由加泰罗尼亚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研究所(ICN2)的研究人员领导。这些结果补充了最近在同一项目中进行的研究,比如格罗宁根大学(RUG)科学家在2019年发表在《纳米分子》(NanoLetters)上的研究。 使用自旋(电子的一种特性)来存储,操纵和传递信息的电子产品(称为自旋电子学)正在推动重要的市场,例如运动传感器和信息存储技术。然而,有效和通用的基于自旋的技术的发展需要允许长距离自旋转移的高质量材料,以及产生和操纵自旋电流的方法,即自旋定向在给定方向的电子运动。 自旋电流通常是使用铁磁材料产生和检测的。作为一种选择,自旋轨道相互作用允许仅通过电场来产生和控制自旋电流,从而为实现大型自旋设备提供了更加通用的工具。 石墨烯是用于长距离自旋传输的独特材料。本工作表明,可以通过邻近效应在石墨烯中操纵这种传输。为了引起这些效果,已使用过渡金属二卤化物,其为二维材料,即石墨烯。研究人员已经证明,在室温下自旋电荷互变具有良好的效率,可与传统材料的最佳性能相媲美。 这些进步是实验和理论研究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他们在石墨烯旗舰的框架下并肩工作。这项研究的结果对自旋电子学和二维材料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们提供了有关所涉及现象的基本物理学的相关信息,并为新的应用打开了大门。 ——文章发布于2020年1月10日
  • 《纳米复合材料的各向异性磁性特性》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7-11-06
    • 我们制作了MgO(100)/Mo/nd2fe14/mo/fe/Mo/Mo/Mo多层膜,在此过程中,我们试图通过形成超细层的叠加结构来避免负的J-ex接口和在Nd2Fe14B和-fe层之间的热扩散。无膜层的薄膜显示了各向同性的磁特性,而膜层厚度为1纳米的薄膜则显示了7科的垂直各向异性。主要回路的形状和第一阶反转曲线(FORCs)表明,通过1纳米厚的Mo层,nfe-b和-fe层之间存在正的交换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