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某公司80亿美元项目招募中国氢能设备供应商!》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06-07
  • 6月1日,澳洲初创企业ClimateImpact Corporation(“CIC”)宣布,CIC公司正在中国为绿泉项目寻找设备供应方面的合作伙伴。

    CIC公司董事长戴维·格林认为,传统的能源行业格局已定,难再有世界级的巨头出现;而氢能源处于刚起步阶段,能源危机及?候变化为重要推力而加速其发展,目前正处于风口期;氢能行业目前尚缺乏全球领军企业,是加速布局、抢先跑赢的绝佳窗口期。

    CIC公司三年前成立,现在已经已进军绿氢产业,其在澳洲开发的“绿泉项目”,是目前澳洲最大、进展最快的全离网光伏制绿氢项目之一,投资计划80亿美元,项目整体规模10GW,年产能40万吨绿氢,碳指标超6亿吨,规划生命周期35年。

    戴维·格林表示,“制氢项目的主要成本就是电力,约占成本的70%。这也正是CIC绿氢项目选择在澳洲开发的原因之一。澳洲拥有世界上最高的太阳辐射强度和极高的日照时长。全年日照高达3300小时。这意味着其拥有全球最高的光照资源利用率。”

    CIC公司CEO杨浩锋介绍说,杨浩锋表示,澳大利亚是全球最适合绿氢产能建设的地区,具有极强的成本优势及稳定的生产环境。绿泉项目比邻达尔文港口,距离亚洲很近,当地交通运输便利。

    杨浩锋表示,根据CIC的规划,在绿泉项目的商业模式中,绿氢资源来自澳大利亚,下游需求来自日韩,设备等生产力来自于中国。

    “我们现在在跟一些(中国)电解槽的公司合作,在跟中国的EPC、一些央企来做,将中国这部分生产力输出去。他们现在可能更多做的是‘一带一路’的国家,澳洲是一个成熟的西方国家,我们也是唯一一个大型项目这么积极地去寻找中国的合作方。”杨浩锋介绍道。

    信息显示,5月31日,中国能建国际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吕泽翔会见了到访的戴维·格林一行。吕泽翔表示,中国能建愿依托在绿色氢能、储能等领域的先进技术和投资建设能力,对接CIC在光伏发电、风电、储能、制氢制氨等领域的实际需求。

    中国能建国际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吕泽翔会见了到访的戴维·格林一行

  • 原文来源:https://h2.in-en.com/html/h2-2425748.shtml
相关报告
  • 《康明斯恩泽赢得澳洲绿氢金属冶炼重要项目》

    • 来源专题:绿色冶金
    • 编译者:欧冬智
    • 发布时间:2024-07-05
    • 康明斯恩泽通过商业评估赢得在澳大利亚部署2.5MW制氢项目,将提供Accelera HyLYZER®-500型设备,计划于2025年交付。项目采用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技术,用于氧化铝煅烧过程。康明斯恩泽凭借技术能力和行业经验赢得项目,助力客户氢能供应链竞争优势。公司已本地化生产PEM制氢设备,成功完成系列产品国产化工作。康明斯恩泽参与多个制氢项目,助推绿氢在各领域发展,包括示范项目在中国石化中原油田。
  • 《全球最大氢车零配件供应商押注氢能》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4-01-17
    • 国际能源网获悉,在放弃电芯之后,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博世开始大力投资发展氢电部件。2023年以来,博世集团密集布局氢能,从量产燃料电池动力模块到登录工信部378批公告燃料电池配套榜首,无不显示着这家全球汽车零配件巨头押注氢能赛道的决心。 2023年以来,博世在氢能领域的投资开始在中国无锡和重庆两地迅速铺开,并且重点押注氢动力系统,尤其是燃料电池。据了解,这家德国公司原计划在2021—2024年投资15亿欧元用于燃料电池市场,2023年7月底又决定在2026年前追加10亿欧元,谋划将氢能培育成未来增长支柱之一,到2030年,其氢能技术相关销售额达到约50亿欧元。 具体来看,在海外,博世氢燃料电池动力模块在德国斯图加特-费尔巴赫工厂已正式批量生产,班贝克工厂提供电堆,洪堡工厂提供空压机和循环泵等部件。在中国,2023年8月9日,博世重庆新工厂氢动力模块产线正式启动;年初,博世全球第一条高产量膜电极生产线在无锡正式投入使用,同样位于无锡的双极板生产线预计于2025年正式投产。 单从2023年的布局重点来看,博世似乎更偏向于氢能在交通领域的应用,特别是氢动力总成、燃料电池。事实上,对照博世对外公开披露的信息,从制氢到氢气压缩运输环节博世都有所布局。 总体来看,博世在氢能领域的投资布局几乎涉及到了氢能的全产业链。其在中国市场的投资布局主要涉及在燃料电池及动力总成环节,随着国内示范城市群规划的持续推进,以博世为代表跨国巨头势必会加快推进在中国市场的布局,燃料电池本土势力将面临全球最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竞争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