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明斯恩泽赢得澳洲绿氢金属冶炼重要项目》

  • 来源专题:绿色冶金
  • 编译者: 欧冬智
  • 发布时间:2024-07-05
  • 康明斯恩泽通过商业评估赢得在澳大利亚部署2.5MW制氢项目,将提供Accelera HyLYZER®-500型设备,计划于2025年交付。项目采用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技术,用于氧化铝煅烧过程。康明斯恩泽凭借技术能力和行业经验赢得项目,助力客户氢能供应链竞争优势。公司已本地化生产PEM制氢设备,成功完成系列产品国产化工作。康明斯恩泽参与多个制氢项目,助推绿氢在各领域发展,包括示范项目在中国石化中原油田。
  • 原文来源:http://www.china-nengyuan.com/news/212281.html
相关报告
  • 《澳洲某公司80亿美元项目招募中国氢能设备供应商!》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6-07
    • 6月1日,澳洲初创企业ClimateImpact Corporation(“CIC”)宣布,CIC公司正在中国为绿泉项目寻找设备供应方面的合作伙伴。 CIC公司董事长戴维·格林认为,传统的能源行业格局已定,难再有世界级的巨头出现;而氢能源处于刚起步阶段,能源危机及?候变化为重要推力而加速其发展,目前正处于风口期;氢能行业目前尚缺乏全球领军企业,是加速布局、抢先跑赢的绝佳窗口期。 CIC公司三年前成立,现在已经已进军绿氢产业,其在澳洲开发的“绿泉项目”,是目前澳洲最大、进展最快的全离网光伏制绿氢项目之一,投资计划80亿美元,项目整体规模10GW,年产能40万吨绿氢,碳指标超6亿吨,规划生命周期35年。 戴维·格林表示,“制氢项目的主要成本就是电力,约占成本的70%。这也正是CIC绿氢项目选择在澳洲开发的原因之一。澳洲拥有世界上最高的太阳辐射强度和极高的日照时长。全年日照高达3300小时。这意味着其拥有全球最高的光照资源利用率。” CIC公司CEO杨浩锋介绍说,杨浩锋表示,澳大利亚是全球最适合绿氢产能建设的地区,具有极强的成本优势及稳定的生产环境。绿泉项目比邻达尔文港口,距离亚洲很近,当地交通运输便利。 杨浩锋表示,根据CIC的规划,在绿泉项目的商业模式中,绿氢资源来自澳大利亚,下游需求来自日韩,设备等生产力来自于中国。 “我们现在在跟一些(中国)电解槽的公司合作,在跟中国的EPC、一些央企来做,将中国这部分生产力输出去。他们现在可能更多做的是‘一带一路’的国家,澳洲是一个成熟的西方国家,我们也是唯一一个大型项目这么积极地去寻找中国的合作方。”杨浩锋介绍道。 信息显示,5月31日,中国能建国际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吕泽翔会见了到访的戴维·格林一行。吕泽翔表示,中国能建愿依托在绿色氢能、储能等领域的先进技术和投资建设能力,对接CIC在光伏发电、风电、储能、制氢制氨等领域的实际需求。 中国能建国际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吕泽翔会见了到访的戴维·格林一行
  • 《第四届“闵恩泽能源化工奖”评选结果》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oujie
    • 发布时间:2019-09-06
    • 按照《闵恩泽能源化工奖评选办法》的规定,经专家委员会评选,共评出第四届“闵恩泽能源化工奖”杰出贡献奖获奖者4名、青年进步奖获奖者8名。现公示评审结果。 如有异议,请在公示之日起10日内以书面形式向闵恩泽能源化工奖基金理事会秘书处提出,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文件。个人提出异议的,应在书面异议材料上签署真实姓名,注明联系方式;单位提出异议的,应在异议材料上加盖本单位公章。逾期且无正当理由的,不予受理。 公示网址:http://www.cae.cn(中国工程院)          http://10.1.4.10(中国石化) 联 系 人:马兰兰 电    话:010-59968836 邮    箱:mall.bjhy@sinopec.com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22号中石化大厦科技部,100728 闵恩泽能源化工奖基金理事会秘书处 2019年9月3日 杰出贡献奖获得者基本情况 (按姓氏拼音排序) 1.郭莘 郭莘,女,1972年12月出生,学士,现在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工作、高级工程师,石油炼制专业。 郭莘同志牵头完成了中国汽油池乙醇汽油配方研究工作,研究确定了乙醇汽油可行性生产方案和质量升级方案、建立健全了我国乙醇汽油相关的标准体系,为乙醇汽油的使用创建了健康规范的应用环境,并全程牵头和主导了中国乙醇汽油的试点、推广和升级进程,为中国乙醇汽油产品的开发与应用的作出了杰出贡献。同时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完成了我国国I至国VI阶段汽柴油燃料等国家标准以及北京市等地方汽柴油燃料标准的研究和起草工作,并参与多项国家相关标准制修订工作,为我国汽柴油燃料产品规范和质量升级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完成国家和地方汽柴油标准制定共计6项,申请专利1件。 2.刘龙 刘龙,男,1980年1月出生,博士,现在江南大学工作、教授,发酵工程专业。 刘龙博士主要从事原核(枯草芽孢杆菌)和真核(黑曲霉)模式工业微生物的系统代谢工程和过程工程技术研究,创制了高版本枯草芽孢杆菌底盘细胞,实现了精细化学品氨基葡萄糖的工业发酵生产,并创建氨糖酶法脱乙酰绿色生产工艺,盐酸用量减少95%,总体水平国际领先,打破了美国嘉吉公司长达20年的技术垄断,合作公司于2018年被工信部评为“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利用现代生物化工技术开展了从原料水解、菌种代谢、过程控制到提取精制的柠檬酸发酵工艺全流程重构,创制了新一代黑曲霉发酵制备柠檬酸关键技术,保障了我国柠檬酸发酵技术的全球持续领先地位,为提升我国生物化工技术的国际竞争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发表SCI论文50篇。 3.苏海佳 苏海佳,女,1970年4月出生,博士,现在北京化工大学工作、教授,生物化工专业。 苏海佳博士针对低值生物质废弃物组分复杂,经济性差,环境污染严重等关键共性问题,基于学科交叉与过程集成,以生物化学转化与过程耦合为主要手段,围绕低值有机生物质资源高值/高效利用,开展“低值生物质原料的高效转化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的研究工作:(1)提出生物基可降解材料制备新技术,实现有机生物质资源高效/定向转化过程优化;(2)系统研究了复杂生物原料的高效能源转化机理与多菌群协作机制,特定时空下复杂组分能源转化效率显著提升;(3)生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与生物材料/生物能源成套装备的开发,可降解生物基材料的制备技术实现了产业化生产,生物基能源技术实现了中试示范。为工业生物技术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发表论文140多篇,参编英文论著1部。申请专利24件、授权20件。 4.张香平 张香平,女,1969年9月出生,博士,现在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工作、研究员,化学工程专业。 张香平博士的研究聚焦于生物质高值转化利用的绿色过程研发。针对生物质利用传统工艺污染重、能耗高的现状,通过介质、工艺和系统集成创新,设计了系列新型功能离子液体,突破了非常规介质中流动传递的工程放大共性难题,重点开发了离子液体溶解纤维素纺丝制备再生纤维、醇醚糖苷生物基表面活性剂温和分离纯化、生物甲烷低能耗脱碳等新技术,建立了多项中试和示范装置;基于系统工程思想,提出“多能互补、产品多元”思路和模型化定量设计新策略,建立了生物甲烷系统、生物燃料-化学品联产、太阳能驱动生物燃料等新模式,提出并应用绿色度和多目标优化方法,获得其能效、绿色度及技术经济性可行性,为生物质大规模利用提供了科学指导。 发表SCI论文160余篇;编著书和章节3本。获授权发明专利 50余件。 青年进步奖获得者基本情况 (按姓氏拼音排序) 1. 杜朕屹 杜朕屹,男,1987年12月出生,博士,现在太原理工大学工作、副教授,生物质热化学转化专业。 杜朕屹博士围绕生物质热化学转化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工作。针对微藻含水量高、热解油含氮量高的问题,提出了水热预处理脱氮/水相副产物回收的方法,显著降低了过程能耗、提高了油品品质;针对生物质气化焦油含量高的问题,探索了系列生物质半焦基焦油重整催化剂的制备与应用方法,具有原位制备、成本低廉的特点。作为技术骨干完成了100公斤/天生物质处理量微波辅助快速热解中试装置、基于Mcgyan技术的100加仑/天连续式生物柴油中试装置的设计与搭建工作。 发表SCI论文19篇,撰写Springer出版社专著《Production of Biofuelsand Chemicals with microwave》第三章(第3作者)。 2.蒋海斌 蒋海斌,男,1986年6月出生,博士,现在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工作、高级工程师,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蒋海斌博士在生物基碳材料和生物质制氢研发领域,将塑料作为载体制备了实现“零副反应催化”的塑料载体催化材料,提出并在不同反应中验证了其作用机理。以此为模型开发了高活性高选择性的淀粉基碳复合催化材料,已实现工业应用。同时,还开发了用于微波高温加热的淀粉基碳多孔复合材料,该材料在微波场中剧烈产生电弧并迅速产生高温,实现了棕榈油、稻壳、稻秆、树枝、玉米秆等生物质的连续高效制氢,以及废旧高分子材料的连续化学回收等过程。 作为第一作者发表论文4篇,作为前3发明人获得授权专利28件。 3.李煦 李煦,男,1986年8月出生,博士,现在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工作、工程师,生物化工专业。 李煦博士主要从事生物学与生物化工领域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基础研究方面,探究了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运输机理,提出了新的科学认识,并以此为依据,指导生物表面活性剂高产体系的构建;应用技术开发方面,将微藻生物技术与能源化工行业节能减排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参与开发了微藻环保成套技术,主持了微藻减排含硝酸废水并兼产高品质蛋白的工作,为微藻生物技术的应用开辟了新的方向,推动微藻环保技术从实验室开发、中试试验向工业示范放大的方向发展。 发表论文13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5件,其中已授权2件。 4.刘会贞 刘会贞,女,1984年9月出生,博士,现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工作、研究员,物理化学绿色化学专业。 刘会贞博士围绕木质素转化利用过程的关键问题,开展了系统深入的基础研究工作,率先提出了选择性转化木质素中甲氧基制备纯化学品的策略,发展了木质素高选择性转化制备重要化学品的新路线,直接获得了乙酸等重要化学品,解释了木质素转化中化学键活化规律与机理。所得到的多酚木质素可以用于生产环氧树脂以及酚醛树脂等重要功能材料。 发表论文71篇。作为前三发明人申请专利4件。 5.刘延峰 刘延峰,男,1987年10月出生,博士,现在江南大学工作、副研究员,生物化工专业。 刘延峰博士针对N-乙酰神经氨酸等重要功能糖生物合成中存在的代谢瓶颈鉴定难和代谢调控效率低的关键难题,开发了基于动态代谢组学的限速步骤诊断方法;开展了基于途径酶空间重排的代谢网络调控研究,显著促进了合成效率;发展了代谢调控网络解析与模块化重构技术,显著提高了代谢途径调控效率,并且促进了N-乙酰神经氨酸等重要功能糖的高效合成。研究成果为N-乙酰神经氨酸工业规模高效生物制造奠定了基础。 作为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0篇。申请专利8件。 6.王集杰 王集杰,男,1985年2月出生,博士,现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副研究员,工业催化专业。 王集杰博士主要从事二氧化碳催化加氢制甲醇、低碳烯烃、芳烃等研究。在二氧化碳高选择性高稳定性催化加氢制甲醇方面取得了原创性成果,开发了一种双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其独特的固溶体结构提供了双活性反应位点,实现了二氧化碳与氢的协同活化,提出了表面甲酸根反应路径,为二氧化碳加氢转化开辟了新途径。完成了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中试实验,现作为主要负责人在推进国内(全球)首套“液态太阳燃料合成: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工业化示范工程。 发表论文9篇。申请国内专利14件(授权3件)、其中PCT专利2件。 7.徐俊丽 徐俊丽,女,1987年10月出生,博士,现在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工作、副研究员,化学工艺专业。 徐俊丽博士主要以离子液体为介质围绕生物质高效利用开展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从多尺度视野揭示了离子液体预处理秸秆的作用机理,设计开发了新型低成本离子液体预处理秸秆体系,构建了离子液体温和高效催化木质素衍生物制备高值化学品的反应体系,从而实现生物质组分的充分利用,形成了系统的研究成果。 发表论文15篇,撰写英文书籍1章。申请专利8件,授权3件。 8.杨昀 杨昀,女,1985年7月出生,博士,现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作、副研究员,生物能源专业。 杨昀博士围绕生物电化学系统中的关键催化剂——电活性微生物,以合成生物学手段提升电能细胞与外界环境交换电子的效率,理性增强了电能细胞的电子传递介质合成、可利用电子供体的范围和催化活性、形成高导电性生物膜的能力等。实现了电能微生物与环境之间高效的电子传输和能量转换,有望加速微生物电催化系统的工业化应用进程。并对电能微生物胞外电子传递途径的关键元件进行调控、提取,发展了其在生物传感、生物基超级电容器等领域的新型应用。 发表SCI论文24篇。申请专利2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