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的信息素养教育创新探索》

  •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 编译者: 杨小芳
  • 发布时间:2023-12-01
  • 摘要

    这篇论文主要介绍了清华大学图书馆在本科人才培养中创新信息素养教育实践和思路,以支持高质量人才培养。


    方法

    以清华大学图书馆为例进行介绍。


    优化规划设计,加强面向拔尖创新人才的课程建设。

    积极拓展合作,深度支撑大学人才培养。

    开展项目式创新实践探索,助推人才培养。



    结论

    通过介绍清华大学图书馆在本科教育中的信息素养教育创新实践和思路,探讨了如何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大学人才培养生态体系,以支持高质量人才培养。


相关报告
  • 《台北大同大学张乃贞教授来南开做信息素养创新教学报告》

    • 来源专题:图书情报
    • 编译者:xuxue
    • 发布时间:2018-04-24
    • 4月20日下午,由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和MLIS中心承办的“信息资源管理前沿讲座”活动在商学院A602举行。本次活动由教育部相关人才计划特聘教授、南开大学MLIS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柯平教授主持,台北大同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张乃贞教授做了主题为“信息素养创新教学设计分享”的专题报告,信息资源管理系部分教师、硕博研究生和本科生共计60余人参与报告会。 张乃贞教授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并获得博士学位,她长期致力于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在海峡两岸图书情报研究领域拥有良好的知名度。此次南开之行,张教授结合自身实际教学经验,从问题导向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的方法介绍、PBL创新教学设计分享、教学实践研究与发表三个方面对其创新的混成PBL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结合实际案例分享了自己在《信息素养与伦理》课程中设计的混成翻转数字教学方案的步骤、理念和取得的显著效果。张教授对研究内容进行步骤分解,并以可视化方式展示其整个研究过程及方法中所涉及环节间的内在关系,加深了大家对PBL创新教学的理解和认知。 现场师生就PBL与实践导向学习方法的区别、实际应用PBL方法进行教学中所遇的困惑等问题与张乃真教授进行了深入探讨,张教授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及实践经验进行了耐心解答。此外,张教授跟大家分享了台北大同大学的建校和教育情况,让现场师生对台北的图书情报教育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此次讲座内容丰富、气氛活跃,获得了现场师生的一致认同和热烈掌声。 柯平教授在总结致辞中指出,此次张教授对于信息素养创新教学设计的分享,无论是对于教师教学设计还是学生处理解决问题都有很大的学习借鉴意义。此外,柯平教授还向图书情报专业的学生提出期望,希望大家除了具备较好的信息素养之外,还要具备信息素养教育能力。报告会前,信息资源管理系李颖副主任等与张教授围绕促进两岸教学与学术发展进行了亲切交流。据悉,南开大学商学院也拟从2018级新生开始,将《信息检索》课程设为全院本科生通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 《评估人工智能素养计划以培养大学生的概念理解、素养、赋权和道德意识》

    • 编译者:饶海侠
    • 发布时间:2024-10-31
    • 新兴研究强调了在不同学术背景的受过教育的公民中培养人工智能(AI)素养的重要性。2023年1月,学者Kong在《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期刊上发表《Evaluating a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iteracy Programme for Developing University Students’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Literacy, Empowerment and Ethical Awareness》一文。作者指出目前人工智能培训计划中应包含哪些内容以及如何教授人工智能素养内容仍待探索。为了填补这一空白,作者基于多维概念框架设计并评估了人工智能素养项目,该项目培养了参与者的概念理解、素养、赋权和道德意识。它强调概念构建,强调应用程序开发中的项目工作,并通过应用程序开发启动教学道德。36 名具有不同学术背景的大学生参加并完成了该课程,其中包括 7 小时的机器学习、9 小时的深度学习和 14 小时的应用程序开发。与项目工作一起,课程前后完成的测试、调查和反思性写作的结果表明,该计划成功地提高了参与者的概念理解、素养、赋权和道德意识。该计划将扩大至更多参与者,例如高中生和公众。这项研究开创了一条降低人工智能素养进入门槛的途径,并满足了公众的需求。它可以指导和启发未来的实证和设计研究,以培养不同背景的受过教育的公民的人工智能素养。 一、研究内容 本篇文章评估了人工智能素养扫盲计划对大学生的概念理解、素养、赋权和道德意识的影响。研究通过对课程参与者的自我反思文章进行分析,使用双语文本挖掘系统统计关键词的数量,以评估课程对参与者的影响。研究发现,该项目成功提升了参与者的概念理解和素养水平,并且通过项目工作赋予参与者更多的赋权感。此外,研究还强调了在应用开发中通过项目工作教授人工智能伦理的重要性。该研究对于培养广泛背景的受教育公民的人工智能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并为推动人工智能素养普及化做出了贡献。 二、研究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课程参与者在AI相关概念的理解、素养和道德意识方面都有显著的进步。课程的项目作业使参与者能够应用他们的知识,获得实践经验,考虑道德问题,并培养他们的分析思维能力。参与者不仅考虑了课程中探讨的原则(自主性、善行/非恶行和公平性),还提到了课程以外的AI伦理要素,如透明度和隐私。此外,参与者还能够就人与AI的关系以及人类对AI引起的社会变革做出建议和思考。研究结果表明,将伦理考虑融入项目作业的教学方法是成功的,能够在真实场景中培养学生对AI的评估和反思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