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120亿元!康得、康得新“新能源汽车碳纤维车体及部件项目”常州奠基》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7-11-07
  • 2017年11月6日上午10点18分,江苏常州阳光明媚,温暖如春。

    正值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全国上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之际;江苏省实施“打造高峰企业,推动江苏经济登‘高原’、攀‘高峰’”的战略方针之时,常州康得复合材料有限公司“新能源汽车碳纤维车体及部件项目”(即康得碳纤维工业4.0华东综合基地)在江苏省常州国家高新区隆重举行奠基仪式。

    奠基仪式开始前,常州市市长丁纯会见了康得、康得新董事长钟玉、CEO徐曙女士等高管团队。丁纯市长对常州“新能源汽车碳纤维车体及部件项目”奠基仪式表示祝贺,他表示该项目是常州高新区百亿级项目的重大突破,也是常州转型升级的重要成果,对常州碳纤维产业的发展起到强大的引领作用。钟玉董事长对常州市政府对本项目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高度赞赏常州市政府打造的亲商、扶商的营商环境,为项目顺利奠基开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该项目今年洽谈,今年签约,今年开工建设,在全球大规模生产制造项目中,创造了一个奇迹。

    奠基仪式现场盛况空前,嘉宾云集。常州市市长丁纯,常州市委常委、常州国家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周斌,常州市人民政府秘书长杭勇,高新区管委会主任陈正春,工信部原材料司石化化工处副调研员罗其明,北汽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张夕勇、蔚来副总裁钟万里,吉利飞行汽车总监廖运武,观致汽车总监尼格尔,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副行长徐效强,工商银行江苏省分行副行长邱亚光,建设银行江苏省分行副行长方建平,康得、康得新集团董事长钟玉、CEO徐曙女士,康得复材总裁谢富原等出席了奠基仪式。

    出席典礼的还有来自常州市委市政府、高新区委区政府各级领导,及蔚来、上汽、吉利、江淮、观致、宁德时代、国轩等汽车界合作伙伴,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等金融界代表,投资及媒体界代表共计300多人。

    常州康得复合材料有限公司“新能源汽车碳纤维车体及部件项目”由康得集团、北汽集团、常高新集团三方共同投资120亿元,分三期建成,规划占地1000亩,建筑面积为100万平方米,设计年产能600万件,建成后,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工业4.0智能化新能源汽车碳纤维部件制造基地,项目首期将于2019年6月建成投产。2017年7月10日,三方在北京签订协议,从签约到奠基,用时不到4个月,彰显出三方对碳纤维轻量化未来发展及推动中国新能源车引领全球的决心。

    10时18分,伴随着雄浑大气的锣鼓,奠基仪式正式举行,常州市委常委、常州国家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周斌主持奠基典礼。

    康得、康得新集团董事长钟玉首先致辞,钟总在致辞中表示:“2014年,我随总理访问德国,恰逢两国签署了以‘共塑创新’为主题的《中德合作行动纲要》,由此开启了中德创新合作联合打造碳纤维轻量化生态平台的历程。2014年10月10日,在默克尔总理的欢迎午宴上,我向两国总理汇报了康得、康得新集团与德国企业合作建设全球领先的碳纤维轻量化生态平台和创新研发平台的构想,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三年之后,即2017年6月1日,我随总理再次访德,向两国总理汇报了三年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汇报汽车轻量化生态平台已经打造成功,将会助力中德两国汽车轻量化引领全球时,两国总理均给予高度评价。”

    目前,康得、康得新成功打造了全球唯一、世界领先的碳纤维轻量化生态平台,包括中安信的高性能碳纤维原丝和碳丝生产基地,年产15000吨原丝、5100吨碳丝,一期已经于2016年7月26日投产。目前T700、T800、T900、T1000均实现稳定量产,良品率达到97.5%,保证了未来碳纤维轻量化需求。

    位于廊坊的康得复材工业4.0版智能化碳纤维车体及部件制造工厂,占地400亩,总投资30.98亿元,建成后将年产5万辆新能源汽车碳纤维车体、150万件碳纤维部件,工艺涵盖: HP-RTM、Surface-RTM、Wet Pressing、C-SMC、PCM等,形成新材料工业4.0智能制造平台,为生态平台快速提升产能提供强大保障。

    由康得新集团投资3000万欧元,在原慕尼黑工大实验室级研发中心基础上,建成采用全套国际一流装备、面积3000平米的工业级康得新欧洲复合材料研发中心已于2017年6月6日在德国慕尼黑举行投运仪式,该中心的建成,将会成为中德两国在汽车轻量化领域进行技术交流、产业合作、资本合作、市场合作的重要平台。同时康得、康得新集团计划以该研发中心和康得复材在国内的研究院为依托,由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和德国碳纤维复合材料联盟共同发起,携手两国的产业界与高校及研究单位,共同打造中德两国国家级的汽车复合材料轻量化工程技术创新中心,该项目也得到了中国科技部和德国联邦教研部、德国巴伐利亚州政府的共同支持,将使碳纤维轻量化平台再次矗立在新的高峰。此外,康得新还与拥有规模化生产碳纤维部件设计经验的德国雷丁公司合资建立康得新-雷丁欧洲汽车设计中心,以最先进的理念及技术开拓轻量化之路。

    康得、康得新集团打造的碳纤维轻量化生态平台已得到全球知名制造企业的高度认可,目前与宝马、奥迪、奔驰、北汽、蔚来、沃尔沃、上汽、东风、广汽、长安汽车、吉利汽车等57家车企展开深度合作,共同推动新能源汽车轻量化发展。与此同时,与波音、空客、商飞、吉利飞行汽车、时代新材等全球一线航空、风电、无人机制造商,建立广泛合作,共同拓展。

    常州康得复合材料有限公司“新能源汽车碳纤维车体及部件项目”是碳纤维轻量化生态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成之后,将会使碳纤维轻量化生态平台能够更加便捷地为客户提供从轻量化设计、研发、试制、到批量生产的整体解决方案,极大满足中国对新能源汽车车体及部件的轻量化需求。

    钟玉董事长表示:我们正站在一个碳纤维轻量化应用4.0时代大潮的潮头,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市场,必将引领全球碳纤维轻量化的未来。

    作为中国新能源车的龙头企业,北汽集团一直与康得、康得新在碳纤维轻量化进行战略合作。北汽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张夕勇致辞表示,北汽一直在积极布局新能源车产业,目前已推续航里程200至400公里的五大系列十余款产品,完全满足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十三五"期间,北汽新能源计划实现年产销50万辆,年营业收入600亿元。碳纤维轻量化是新能源车发展的关键,北汽与康得集团早已是“老朋友”了,碳纤维上一直有深度战略合作:北汽的纯电动汽车ARCFOX-1,其车体的上车体为康得复材设计开发的国内首创的整体成型碳纤维复合材料上车体;BJ80SUV则采用了碳纤维前机盖,开创了国内汽车碳纤维轻量化部件大批量应用的先河。双方坚信碳纤维轻量化是新能源车发展的核心,北汽要做这个碳纤维轻量化应用的排头兵。

    张夕勇表示:“北汽与康得集团携手合作,凭借常州制造业基地的雄厚优势,必将为打造创新链,完善产业链,形成市场链,优化服务链提供强大后盾,助力跨界融合,创新发展。”

    蔚来是全球知名的新能源车制造商,与康得在产品、技术、资本等各个层面新有着广泛的合作,在蔚来副总裁钟万里看来,此次常州建厂,将会极大增强双方的深度合作,他表示:“在今年6月,我们与康得集团双方签署了价值十个多亿的《智能电动汽车碳纤维部件量产定点采购协议》,这次康得集团在华东地区增建工厂,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大的利好消息,我们的距离更近了,合作更加便利了,将使我们更加紧密的共同推进碳纤维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大规模应用,实现共赢!”

    出席此次奠基仪式,多年从事国家战略材料项目管理工作的工信部原材料司石化化工处副调研员罗其明感慨颇深,他表示:“该项目标志着一个全球领先、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轻量化发展的项目正式启动。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是国家关键的战略性新材料,近几年,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发展取得快速发展,中安信突破了T700、T800等高性能碳纤维的千吨级产业化,标志着国内碳纤维产业具备了在下游高端应用的基础。更让我们感到欣喜的是,以康得复材为代表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制造企业开启了我国碳纤维复合材料向汽车行业全面进军的新里程。”

    常州国家高新区地处长三角地区核心地带,汽车工业发达,市场及配套成熟,专业人力资源丰富,常州市目前在围绕新能源车打造城市核心竞争力、引领全球新能源车发展。常高新集团是常州市龙头企业,此次也积极参与该项目投资建设。常州市市长丁纯认为这是三方合作发展新的里程碑,将为常州新能源车产业注入强心剂,他表示:“此次康得集团、北汽集团强强联合,携手在常州高新区打造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工业4.0智能化新能源汽车碳纤维车体及部件制造基地,高度契合常州市产业的发展方向,符合康得集团、北汽集团发展的战略布局,该项目的建设必将有力促进常州新能源汽车和新材料产业的提质升级,必将进一步推动企业的跨越发展,必将全面引领我国新能源汽车轻量化发展方向。”

    在热烈的掌声中,出席奠基仪式的十八位领导一起拿起金铁锹,进行奠基培土。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未来,这里将建成全球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工业4.0智能化新能源车碳纤维车体及部件项目制造中心,成为中国新能源车轻量化发展重要产生基地,成为中国新能源车引领世界的核心推动力。

    参加仪式领导集体合影(左起:蔚来副总裁钟万里,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副行长徐效强,北汽集团新能源汽车管理部副部长马仿列,康得复材总裁谢富原,北汽集团战略规划总监魏刚,康得新CEO徐曙女士,常州市委常委、常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新北区委书记周斌,北汽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张夕勇,常州市市长丁纯,康得、康得新集团董事长钟玉,工信部原材料司石化化工处副调研员罗其明,常州市人民政府秘书长杭勇,康得集团常务副总裁陆肖马,北汽集团办公室主任刘义,工商银行江苏省分行副行长邱亚光,吉利飞行汽车总监廖运武,建设银行江苏省分行副行长方建平,观致汽车总监尼格尔)

    6日下午,康得、康得新董事长钟玉参加媒体交流会,接受新华网、钛媒体、每日经济新闻、证劵时报、大众证劵报、汽车商业评论等多家知名媒体采访,畅谈康得、康得新的碳纤维发展战略。

    新能源车成为全球汽车工业发展大趋势,根据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和工信部委托500位专家历时一年完成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新能源车占比2020年要超过7%,2025年要超过15%,2030年要超过40%,欧洲各国也纷纷制定新能源车发展时间表,而我国已成为全球新能源车大国。2016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累计生产51.7万辆,销量达50.7万辆,位居全球第一,新能源车发展有着巨大发展空间。

    长三角地区已经成为中国新能源车重要布局基地。据不完全统计,长三角城市群的30城中,有14城已拿到或规划有新能源汽车项目,目前已经涉及新能源汽车项目20个,累计计划产能279.5万辆,累计计划投资715.2亿元。常州“新能源汽车碳纤维车体及部件项目”为新能源车提供配套的碳纤维车体及部件产量支撑,助推长三角地区打造成为中国新能源车的策源地与根据地。

    常州“新能源汽车碳纤维车体及部件项目”不仅将为常州、长三角乃至中国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作为工业4.0智能化制造业的典范,该项目还将带动长三角地区产业升级,为中国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汽车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汽车制造业基地做出贡献,助力中国新能源车走向世界!

  • 原文来源:http://www.xincailiao.com/news/news_detail.aspx?id=95586
相关报告
  • 《 康得复材实现碳纤维在氢燃料汽车领域的应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3-22
    • 2019年3月20日,由武汉格罗夫氢能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格罗夫”)正向开发的碳纤维车身全功率氢能动力乘用车首台样车在武汉全球首发。该款车是格罗夫品牌面向中国市场倾心打造,定位为大型豪华SUV,率先实现了氢燃料电池和全碳纤维复合材料车身技术在汽车上的规模应用,整车质量更轻、能耗更低,续航里程达1000公里以上,多项先进技术首屈一指,并实现了氢能产业在交通领域率先应用的重大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该款车的碳纤维车身诞生于康得复材工业4.0智能制造工厂。作为格罗夫的重要合作伙伴,康得复材为该款车提供了包括从前期设计、研发、试制及后期批量化生产的全套碳纤维轻量化解决方案。整车模态、弯曲刚度、扭转刚度、碰撞安全相比传统钢板车身有显著提高,舒适性更佳,碳纤维白车身样车从设计到交付仅需3.5个月,相比传统钢板车身样车,时间大幅度压缩,产品开发速度显著提高。整个碳纤维白车身共有车身结构件及开闭件52件,重量160kg,较传统汽车减重50%以上,经过康得复材设计及制造团队面向平台化、模块化、批量化的正向开发,实现了碳纤维在氢燃料汽车领域的首次应用,填补了国际汽车行业的空白。 氢能具有储量丰富、清洁高效、安全环保、热值高等特点,是优质的二次能源,被誉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氢燃料电池续航里程长、加氢快,行驶过程中排放物只有水,是新能源汽车重要发展方向。目前,全球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刚起步,随着氢燃料电池技术不断突破,交通领域成为其产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此外,相较于使用钢铁及铝合金的传统车辆,碳纤维汽车更加轻量化,车身结构更轻、更强韧。 早在中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提出时,就已经划了重点:2030年,我国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目标为百万辆,并着重指出,汽车轻量化重点发展碳纤维复合材料技术,实现碳纤维复合材料混合车身及碳纤维零部件的大范围应用,整车减重35%,碳纤维使用量占车身5%,以此推动我国汽车燃料的低碳化、多元化,降低对石油的依赖。由此可见,“氢燃料”正在成为未来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终极解决方案,“碳纤维”正在成为汽车轻量化、保障氢能储运的终极材料不二之选。最轻气体——氢能,与目前最佳的轻量化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完美搭档,正被新能源汽车产业寄予着重要使命。 格罗夫品牌是目前行业内唯一一家致力于大规模生产氢燃料电池氢能乘用车的公司,旨在2025年成长为销量最大的氢燃料电池汽车全球领袖级企业;康得复材致力于为全球汽车企业提供碳纤维轻量化解决方案,凭借其上下游的平台能力和雄厚的碳纤维规模化制造实力,目前已与国内外众多主机厂开展交流与合作,并完成了多个车型的引擎盖、翼子板、行李箱盖、车门等车身覆盖件;顶盖、上边梁、侧边梁、中通道、白车身、座椅、电池箱、底盘等车身结构件的汽车碳纤维复合材料轻量化项目。项目涉及燃油汽车轻量化部件替代、新能源汽车(包括锂电池车和氢燃料汽车)的整车轻量化解决方案。 格罗夫品牌目前已规划系列有竞争力的车型和生产计划,并将于今年4月在上海车展推出,接受客户预订。武汉资环工研院也启动了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将于明年在中国一线城市推广,2021年扩大到二线城市,2022年在中国主要城市大批量启动。此次,格罗夫携手康得复材所推出的全碳纤维氢能乘用车,正是双方公司践行企业社会责任,为人类的绿色出行保驾护航的诚意之作。 面向未来,康得复材将携手全球汽车企业陆续推出更多应用碳纤维复合材料部件的量产车型,助力中国新能源汽车复合材料轻量化技术进入新时代。
  • 《宝马“退缩”,汽车碳纤维应用成“鸡肋”,这块“黑色黄金”何去何从?》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4-02
    • 碳纤维在汽车领域的应用率先从赛车开始。1981年,迈凯伦 McLaren MP4-1车型的闪亮登场从而使碳纤复材首次亮相F1赛场,这更是被视为其正式出现在汽车工业范围内的里程碑。 近年来,“碳纤维”之风越刮越烈,在民用汽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涂着清漆,故意露出深沉的黑色编织花纹的碳纤维组件已不单单只是为了看上去炫酷。 作为汽车制造行业的风向标,宝马是率先将碳纤维应用到车体制造中的品牌之一,如今,宝马新一代i3却将碳纤维车架改回铝合金材质,这种看似“倒退”的背后又预示着什么? 车用碳纤维应用“鸡肋” 在纯电动汽车方面,目前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仍然是动力电池技术,增程式电动汽车只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应急办法。在动力电池技术没有重大突破之前,需要探索更多的解决办法。而从目前来看,使电动汽车车身轻量化,将减少的重量用于增加蓄电池数量来增加续驶里程的可行性受到各方车企认可。 汽车车身的轻量化可以从车身结构设计、新材料的选择与代替等方面进行考量。优化车身结构的轻量化设计是汽车轻量化的前提,目前整车企业一般利用结构解析和CAD、CAE等技术进行结构的优化设计,以减少无用材料、减轻壁厚、减少零部件数量等,技术已经相对成熟。 在材料轻量化方面,目前仍以高强度钢、镁、铝和塑料作为主要汽车材料组合,其中尤其以碳纤维最为出色,其优越性几乎可以完全替代钢材料, 但碳纤维复材唯一的障碍在于目前高端碳纤维复合材料技术含量高、生产工艺极其复杂,导致成本也高于上述其他类型材料。 数据来源:《车用碳纤维复合材料性能及成型工艺》 因为“贵”,宝马i系列可以说是“难以承受之重”。 为了大量使用碳纤维,使i3与i8拥有更出色的效能,宝马曾大举投资了碳纤维厂,以求最大程度地控制碳纤维使用成本。然而宝马i3本来的销售主力就是以日常通勤为主,速度与安全方面的要求并不高,上诉这些隐形的优势在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败给价格这样的显性劣势是再正常不过了。 提起碳纤维在汽车工业的大规模应用,成本控制就是首当其冲应该解决的问题。“成本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国产品牌汽车大部分选择在汽车零部件上使用碳纤维而不是整车,另外在碳纤维领域,日本占据80%的市场,技术也受控于日本。” 上海同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汽车色彩材料CMF技术分院院长谢欢表示。 国家“相关人才计划”专家、无锡(江阴)安飞纤维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韩楠林 接受新材料在线®采访时表示,从好的愿景来看,未来碳纤维在汽车、飞机等领域的使用量逐步占据70-80%的比重,从而代替部分金属,目前碳纤维在技术方面还面临巨大的挑战,成本的挑战归结到底还是效率的挑战,而技术决定效率。 另外, 不少业内人士提及,在原料获取、工艺制造、环保回收以及初、中、高级复合材料技术人员缺乏等都是制约车用碳纤维不能广泛普及的原因。 车企有非选择碳纤维的必要性吗? 就目前来说,碳纤维是趋势,但不是必要选择。 调查得知,业界主要的碳纤维生产采用的是聚丙烯腈基碳纤维(poly-acrylonitrile,简称PAN),PAN基碳纤维的碳化收率能达到45%,高于其他几种原料,而且工业流程简单易操作,条件容易把控,成本相对较低,且其力学性能,如抗拉轻度,弹性模量都非常出色,成为目前生产应用最广泛的碳纤维。 PAN基碳纤维的生产流程 然而,PAN这种生产流程需要的工艺精细程度、原材料预处理程度和设备要求程度,都比传统的金属加工要复杂和资本集中得多,而工艺的把控又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点,需要大量的生产经验积累才能做好这一环,这其中耗费非常多的人力、物力。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表示,碳纤维车身的价格高昂,由多方面因素造成,与传统的钢铁车身价格相比,远远达不到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可大规模生产”的条件。 另外,从工业角度来说,复合材料在轻量化方面的主要对手无论是镁、铝合金,还是传统的超强、薄钢结构,都是目前最有效、最有商业利益也是最成熟的制造体系。市场上打着轻量化旗号的供应商,大多走金属体系。金属材料轻量化体系对于现阶段的汽车制造体系的兼容性更高、体系转型速度更快、产学研体系更成熟、从业科研人员众多。反观复合材料要融入目前的汽车制造体系,上述的优势都要舍弃。 江淮汽车技术总监黄家奇表示,未来汽车一定是多材料混合车身设计,性能受多个维度约束,比如重量、模量、成本、绿色、环保可回收等。目前碳纤维在短期内可以达到减重降油耗,长期来说,碳纤维的可回收,高成本等问题无法突破,碳纤维也就无法大规模产业应用。 汽车轻量化技术路线 那为何宝马要引领着大规模碳纤维复材汽车制造,其余车企纷纷进驻?碳纤维复材目前在汽车上应用更多是试探性的,商业化的全碳纤维复材电动汽车i3不赚钱,甚至是亏本的。宝马及众车企着重碳纤维这个材料,从而反映出未来汽车行业的战略布局,碳纤维在汽车领域上的应用是一股无法阻挡的历史潮流。 华晨汽车工程研究院质量及项目管理室处长田佳平表示 ,现阶段路面上奔跑的不少车型都用上了碳纤维材料,车企是秉持着开放的态度,看好车用碳纤维前景,称其是未来轻量化发展的方向之一。 综合来说,车用碳纤维是未来趋势,同时也是中国汽车制造业一次弯道超车的机会。韩楠林表示,在轻量化的浪潮下,碳纤维有可能作为下一个风口来临,在大的革命浪潮下,一些小的企业会被淘汰,有竞争的企业集中突破,短期内会以一些短频快的产品来“养”一些周期长的产品。 宝马集团i系列的电动车上市销售,标志着碳纤维材料在汽车制造上广泛应用成功的第一步。那宝马又是如何突破碳纤维价格劣势的呢? 投资加剧,抱团突围 使用碳纤维,让其成本下降,宝马是选择与有实力的碳纤维生产商合作,与其达成战略联盟——实现手段是成立合资子公司,或者购买其碳纤维生产商公司的大量股份以谋求长时间、稳定的供货。在i系列的生产线上,宝马相中的就是SGL集团。 不仅宝马,世界主要主机厂都在碳纤维领域大举投入。奔驰与东丽成立合资企业;通用与帝人成立合资企业;福特,奥迪,大众,兰博基尼等世界知名主机厂也纷纷与各碳纤维生产企业合作。 资料来源:中银国际-汽车行业碳纤维轻量化专题报告:碳纤维引领汽车轻量化 2017年11月6日,康得、康得新 “新能源汽车碳纤维车体及部件项目”在常州举行奠基仪式。此项目由康得集团、北汽集团、常高新集团三方共同投资120亿元,分三期建成,规划占地1000亩,建筑面积为100万平方米,设计年产能600万件, 建成后,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工业4.0智能化新能源汽车碳纤维部件制造基地,项目首期将于2019年6月建成投产。 奠基仪式现场 据了解,康得、康得新集团打造的碳纤维轻量化生态平台已得到全球知名制造企业的高度认可,目前与宝马、奥迪、奔驰、北汽、蔚来、沃尔沃、上汽、东风、广汽、长安汽车、吉利汽车等57家车企展开深度合作,共同推动新能源汽车轻量化发展。 图片来源:海通证券 海通证券分析,随着技术提高,碳纤维生产的成本下降,带来应用市场规模的稳步增长,全球碳纤维需求量将从2016年不到8万吨,到2020年为止预计增长至11万吨。2018年汽车工业需求约8500吨。 而现阶段面对节能减排要求的不断提高,汽车的轻量化需求也会越来越高,碳纤维能否成为轻量化的最佳选择,目前还有待验证。汽车之家评论员郑谊公开表示碳纤维只是轻量化这顿“汽车大餐”的“佐料”而不是“主食”!碳纤维能否成为轻量化的最佳选择,归根结底就是在算一笔经济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