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退缩”,汽车碳纤维应用成“鸡肋”,这块“黑色黄金”何去何从?》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4-02
  • 碳纤维在汽车领域的应用率先从赛车开始。1981年,迈凯伦 McLaren MP4-1车型的闪亮登场从而使碳纤复材首次亮相F1赛场,这更是被视为其正式出现在汽车工业范围内的里程碑。

    近年来,“碳纤维”之风越刮越烈,在民用汽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涂着清漆,故意露出深沉的黑色编织花纹的碳纤维组件已不单单只是为了看上去炫酷。

    作为汽车制造行业的风向标,宝马是率先将碳纤维应用到车体制造中的品牌之一,如今,宝马新一代i3却将碳纤维车架改回铝合金材质,这种看似“倒退”的背后又预示着什么?

    车用碳纤维应用“鸡肋”

    在纯电动汽车方面,目前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仍然是动力电池技术,增程式电动汽车只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应急办法。在动力电池技术没有重大突破之前,需要探索更多的解决办法。而从目前来看,使电动汽车车身轻量化,将减少的重量用于增加蓄电池数量来增加续驶里程的可行性受到各方车企认可。

    汽车车身的轻量化可以从车身结构设计、新材料的选择与代替等方面进行考量。优化车身结构的轻量化设计是汽车轻量化的前提,目前整车企业一般利用结构解析和CAD、CAE等技术进行结构的优化设计,以减少无用材料、减轻壁厚、减少零部件数量等,技术已经相对成熟。

    在材料轻量化方面,目前仍以高强度钢、镁、铝和塑料作为主要汽车材料组合,其中尤其以碳纤维最为出色,其优越性几乎可以完全替代钢材料, 但碳纤维复材唯一的障碍在于目前高端碳纤维复合材料技术含量高、生产工艺极其复杂,导致成本也高于上述其他类型材料。

    数据来源:《车用碳纤维复合材料性能及成型工艺》

    因为“贵”,宝马i系列可以说是“难以承受之重”。 为了大量使用碳纤维,使i3与i8拥有更出色的效能,宝马曾大举投资了碳纤维厂,以求最大程度地控制碳纤维使用成本。然而宝马i3本来的销售主力就是以日常通勤为主,速度与安全方面的要求并不高,上诉这些隐形的优势在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败给价格这样的显性劣势是再正常不过了。

    提起碳纤维在汽车工业的大规模应用,成本控制就是首当其冲应该解决的问题。“成本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国产品牌汽车大部分选择在汽车零部件上使用碳纤维而不是整车,另外在碳纤维领域,日本占据80%的市场,技术也受控于日本。” 上海同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汽车色彩材料CMF技术分院院长谢欢表示。

    国家“相关人才计划”专家、无锡(江阴)安飞纤维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韩楠林 接受新材料在线®采访时表示,从好的愿景来看,未来碳纤维在汽车、飞机等领域的使用量逐步占据70-80%的比重,从而代替部分金属,目前碳纤维在技术方面还面临巨大的挑战,成本的挑战归结到底还是效率的挑战,而技术决定效率。

    另外, 不少业内人士提及,在原料获取、工艺制造、环保回收以及初、中、高级复合材料技术人员缺乏等都是制约车用碳纤维不能广泛普及的原因。

    车企有非选择碳纤维的必要性吗?

    就目前来说,碳纤维是趋势,但不是必要选择。

    调查得知,业界主要的碳纤维生产采用的是聚丙烯腈基碳纤维(poly-acrylonitrile,简称PAN),PAN基碳纤维的碳化收率能达到45%,高于其他几种原料,而且工业流程简单易操作,条件容易把控,成本相对较低,且其力学性能,如抗拉轻度,弹性模量都非常出色,成为目前生产应用最广泛的碳纤维。

    PAN基碳纤维的生产流程

    然而,PAN这种生产流程需要的工艺精细程度、原材料预处理程度和设备要求程度,都比传统的金属加工要复杂和资本集中得多,而工艺的把控又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点,需要大量的生产经验积累才能做好这一环,这其中耗费非常多的人力、物力。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表示,碳纤维车身的价格高昂,由多方面因素造成,与传统的钢铁车身价格相比,远远达不到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可大规模生产”的条件。

    另外,从工业角度来说,复合材料在轻量化方面的主要对手无论是镁、铝合金,还是传统的超强、薄钢结构,都是目前最有效、最有商业利益也是最成熟的制造体系。市场上打着轻量化旗号的供应商,大多走金属体系。金属材料轻量化体系对于现阶段的汽车制造体系的兼容性更高、体系转型速度更快、产学研体系更成熟、从业科研人员众多。反观复合材料要融入目前的汽车制造体系,上述的优势都要舍弃。

    江淮汽车技术总监黄家奇表示,未来汽车一定是多材料混合车身设计,性能受多个维度约束,比如重量、模量、成本、绿色、环保可回收等。目前碳纤维在短期内可以达到减重降油耗,长期来说,碳纤维的可回收,高成本等问题无法突破,碳纤维也就无法大规模产业应用。

    汽车轻量化技术路线

    那为何宝马要引领着大规模碳纤维复材汽车制造,其余车企纷纷进驻?碳纤维复材目前在汽车上应用更多是试探性的,商业化的全碳纤维复材电动汽车i3不赚钱,甚至是亏本的。宝马及众车企着重碳纤维这个材料,从而反映出未来汽车行业的战略布局,碳纤维在汽车领域上的应用是一股无法阻挡的历史潮流。

    华晨汽车工程研究院质量及项目管理室处长田佳平表示 ,现阶段路面上奔跑的不少车型都用上了碳纤维材料,车企是秉持着开放的态度,看好车用碳纤维前景,称其是未来轻量化发展的方向之一。

    综合来说,车用碳纤维是未来趋势,同时也是中国汽车制造业一次弯道超车的机会。韩楠林表示,在轻量化的浪潮下,碳纤维有可能作为下一个风口来临,在大的革命浪潮下,一些小的企业会被淘汰,有竞争的企业集中突破,短期内会以一些短频快的产品来“养”一些周期长的产品。

    宝马集团i系列的电动车上市销售,标志着碳纤维材料在汽车制造上广泛应用成功的第一步。那宝马又是如何突破碳纤维价格劣势的呢?

    投资加剧,抱团突围

    使用碳纤维,让其成本下降,宝马是选择与有实力的碳纤维生产商合作,与其达成战略联盟——实现手段是成立合资子公司,或者购买其碳纤维生产商公司的大量股份以谋求长时间、稳定的供货。在i系列的生产线上,宝马相中的就是SGL集团。

    不仅宝马,世界主要主机厂都在碳纤维领域大举投入。奔驰与东丽成立合资企业;通用与帝人成立合资企业;福特,奥迪,大众,兰博基尼等世界知名主机厂也纷纷与各碳纤维生产企业合作。

    资料来源:中银国际-汽车行业碳纤维轻量化专题报告:碳纤维引领汽车轻量化

    2017年11月6日,康得、康得新 “新能源汽车碳纤维车体及部件项目”在常州举行奠基仪式。此项目由康得集团、北汽集团、常高新集团三方共同投资120亿元,分三期建成,规划占地1000亩,建筑面积为100万平方米,设计年产能600万件, 建成后,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工业4.0智能化新能源汽车碳纤维部件制造基地,项目首期将于2019年6月建成投产。

    奠基仪式现场

    据了解,康得、康得新集团打造的碳纤维轻量化生态平台已得到全球知名制造企业的高度认可,目前与宝马、奥迪、奔驰、北汽、蔚来、沃尔沃、上汽、东风、广汽、长安汽车、吉利汽车等57家车企展开深度合作,共同推动新能源汽车轻量化发展。

    图片来源:海通证券

    海通证券分析,随着技术提高,碳纤维生产的成本下降,带来应用市场规模的稳步增长,全球碳纤维需求量将从2016年不到8万吨,到2020年为止预计增长至11万吨。2018年汽车工业需求约8500吨。

    而现阶段面对节能减排要求的不断提高,汽车的轻量化需求也会越来越高,碳纤维能否成为轻量化的最佳选择,目前还有待验证。汽车之家评论员郑谊公开表示碳纤维只是轻量化这顿“汽车大餐”的“佐料”而不是“主食”!碳纤维能否成为轻量化的最佳选择,归根结底就是在算一笔经济账。 .

相关报告
  • 《汽车产业迎巨大变革 氢能、碳纤维复合材料等产业未来可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2-19
    • 12月15日,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在《人民日报》发表关于“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三千字长文,并在文中4次强调氢能和燃料电池,这是万钢继今年数次公开倡导发展氢能燃料新能源汽车的再一次强力倡议。 新能源汽车发展要承担起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大气环境保护的双重责任,这是政府与汽车产业链各方共同面向未来的挑战。挑战即是机遇,这也再一次验证了以先进高分子材料康得/康得新等为代表的诸多企业多年的先行布局与积极准备,新能源汽车发展离不开的氢能、燃料电池和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将有一个强劲增长的未来十年! 不久前,万纲在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大会主旨演讲时透露,2020年纯电动汽车的财政补贴将整体撤出,这意味着,2020年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完全退坡后,氢能及燃料电池将成为唯一获得补贴的动力电池技术路线;而最新发布的蔚来汽车亦采用了康得复材提供的碳纤维复合材料车身和底盘,这标志着汽车产业发展的巨大变革正在来临。 其实,早在中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提出时,就已经划了重点:2030年,我国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目标为百万辆,并着重指出,汽车轻量化重点发展碳纤维复合材料技术,实现碳纤维复合材料混合车身及碳纤维零部件的大范围应用,整车减重35%,碳纤维使用量占车生5%,以此推动我国汽车燃料的低碳化、多元化,降低对石油的依赖。 为何新能源汽车补贴整体骤减大局已定,独有氢燃料电池汽车独享不退坡最惠待遇,竟破局增长剑指100万辆目标?为何轻量化技术的终极目标是碳纤维复合材料,并要于2030前实现市场的商业化? 我们看到,“氢”正在成为未来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终极解决方案,“碳纤维”正在成为汽车轻量化、保障氢能储运的终极材料不二之选。 氢能时代即将来临。氢在元素周期表中位列第一,是宇宙中分布最为广泛的物质,宇宙质量的75%都是氢。理论上讲,地球上的氢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氢燃料电池技术唯一排放的副产品是热水,这是一个完全不含二氧化碳的循环,从而达成再生能源。也正是源于其零排放、零污染,单次氢燃料补给仅需约数分钟,氢燃料电池技术被广誉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终极解决方案。 很多国家已经将氢能上升能本国的基本战略,中国市场巨大,氢能源技术前景广阔,越早利用氢能源,就能够越早享受到氢能源带给经济和社会的好处。预计2050年,中国将率先进入氢能源时代。国际氢能源委员会《氢能源未来发展趋势调研报告》指出,氢能源是能源结构转型的重要方式,到2050年,氢能源需求将是目前的10倍,氢能源将占整个能源消耗量的大约20%。预计到2030年,全球燃料电池乘用车将达到1000万辆至1500万辆,能够催生相当于2.5万亿美元的商业价值。 碳纤维轻量化呼之欲出。自爱迪生发现碳纤维材料以来,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正因其轻密度、高强度、耐腐蚀、耐高温和耐疲劳的优异性能,成为大国竞争的“新材料之王”,数百年来,这个美誉从未被取代。 碳纤维的密度接近钢铁材料的五分之一,目前车体常规重量在400-500公斤,而一个全碳纤维跑车的车体重量不足百公斤。汽车重量每减小10%,可降低6%以上的油耗使续航能力大幅提升,降低5%以上的排放。正因其广泛的应用前景,碳纤维被称为21世纪即将井喷的“黑色黄金”。 应对储氢运输及整体应用安全性 碳纤维复合材料成为氢燃料汽车的完美搭档 安全性永远是汽车制造首要考量的第一关键指标。氢成为战略能源纳入市场化管理,使用高强充碳纤维材料制成的高压氢气罐,碳纤维热塑性树脂材料制成的电池堆框架结构材料;碳纸制成的燃料电池电极……都将成为创制科学安全的车载氢罐技术标准和检测体系的必选项。 不仅如此,在车辆工程上轻合金需要9秒可以停止震动,而碳纤维2秒就能停止。汽车每减重10%,就能带来加速性能8%左右的提升,制动距离也将缩短2~7m,碳纤维材料独有的良好减震性对于汽车的NVH性能以及智能驾驶元器件的保护都有正向作用。 最轻气体氢能与轻量化材料碳纤维正被新能源汽车发展寄予着全面提质增效降耗的最重使命,顺应大势,把握创新合作大局,国内外的车企早已布局新能源汽车业务并卓有成效。 懂材料、懂车的中国高分子材料企业康得、康得新,整合优势资源,构建了全球化的碳纤维产业平台,实现从原丝到碳丝、再到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研发、设计、生产的全产业链整合,已完成高端化、平台化,正在走向规模化,已为超过50家主机厂提供了汽车轻量化整体解决方案,为新能源汽车发展提供重要的战略支撑。正如康得/康得新董事长钟玉所讲,“氢能源正在成为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碳纤维正在成为再制造业大规模应用的主要力量,这是一项产业,更是一项事业,需要资本、技术等资源长期密集的投入,汽车产业链正在呈现出上下游协同发展、开放创新的融合大趋势。” 全球汽车业的竞争,就是能源环保的竞争,氢燃料电池技术正在承担最“重”任务,碳纤维“黑科技”正在走进现实,我们相信,这将从根本上应对环保和能源两大严峻挑战,并将引发一场真正的汽车技术革命。以康得、康得新为代表的中国企业,迎立潮头,已携同产业合作伙伴按下中国能源汽车发展的快进键,共同赢得产业新未来。
  • 《 康得复材实现碳纤维在氢燃料汽车领域的应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3-22
    • 2019年3月20日,由武汉格罗夫氢能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格罗夫”)正向开发的碳纤维车身全功率氢能动力乘用车首台样车在武汉全球首发。该款车是格罗夫品牌面向中国市场倾心打造,定位为大型豪华SUV,率先实现了氢燃料电池和全碳纤维复合材料车身技术在汽车上的规模应用,整车质量更轻、能耗更低,续航里程达1000公里以上,多项先进技术首屈一指,并实现了氢能产业在交通领域率先应用的重大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该款车的碳纤维车身诞生于康得复材工业4.0智能制造工厂。作为格罗夫的重要合作伙伴,康得复材为该款车提供了包括从前期设计、研发、试制及后期批量化生产的全套碳纤维轻量化解决方案。整车模态、弯曲刚度、扭转刚度、碰撞安全相比传统钢板车身有显著提高,舒适性更佳,碳纤维白车身样车从设计到交付仅需3.5个月,相比传统钢板车身样车,时间大幅度压缩,产品开发速度显著提高。整个碳纤维白车身共有车身结构件及开闭件52件,重量160kg,较传统汽车减重50%以上,经过康得复材设计及制造团队面向平台化、模块化、批量化的正向开发,实现了碳纤维在氢燃料汽车领域的首次应用,填补了国际汽车行业的空白。 氢能具有储量丰富、清洁高效、安全环保、热值高等特点,是优质的二次能源,被誉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氢燃料电池续航里程长、加氢快,行驶过程中排放物只有水,是新能源汽车重要发展方向。目前,全球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刚起步,随着氢燃料电池技术不断突破,交通领域成为其产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此外,相较于使用钢铁及铝合金的传统车辆,碳纤维汽车更加轻量化,车身结构更轻、更强韧。 早在中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提出时,就已经划了重点:2030年,我国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目标为百万辆,并着重指出,汽车轻量化重点发展碳纤维复合材料技术,实现碳纤维复合材料混合车身及碳纤维零部件的大范围应用,整车减重35%,碳纤维使用量占车身5%,以此推动我国汽车燃料的低碳化、多元化,降低对石油的依赖。由此可见,“氢燃料”正在成为未来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终极解决方案,“碳纤维”正在成为汽车轻量化、保障氢能储运的终极材料不二之选。最轻气体——氢能,与目前最佳的轻量化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完美搭档,正被新能源汽车产业寄予着重要使命。 格罗夫品牌是目前行业内唯一一家致力于大规模生产氢燃料电池氢能乘用车的公司,旨在2025年成长为销量最大的氢燃料电池汽车全球领袖级企业;康得复材致力于为全球汽车企业提供碳纤维轻量化解决方案,凭借其上下游的平台能力和雄厚的碳纤维规模化制造实力,目前已与国内外众多主机厂开展交流与合作,并完成了多个车型的引擎盖、翼子板、行李箱盖、车门等车身覆盖件;顶盖、上边梁、侧边梁、中通道、白车身、座椅、电池箱、底盘等车身结构件的汽车碳纤维复合材料轻量化项目。项目涉及燃油汽车轻量化部件替代、新能源汽车(包括锂电池车和氢燃料汽车)的整车轻量化解决方案。 格罗夫品牌目前已规划系列有竞争力的车型和生产计划,并将于今年4月在上海车展推出,接受客户预订。武汉资环工研院也启动了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将于明年在中国一线城市推广,2021年扩大到二线城市,2022年在中国主要城市大批量启动。此次,格罗夫携手康得复材所推出的全碳纤维氢能乘用车,正是双方公司践行企业社会责任,为人类的绿色出行保驾护航的诚意之作。 面向未来,康得复材将携手全球汽车企业陆续推出更多应用碳纤维复合材料部件的量产车型,助力中国新能源汽车复合材料轻量化技术进入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