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印发:2025年基本消除较大面积农村黑臭水体》

  • 来源专题:水环境治理与保护
  • 编译者: 王阳
  • 发布时间:2023-04-26
  •       近日印发的《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对黑臭水体整治提出具体目标:到2025年,基本消除较大面积农村黑臭水体。
          规划要求,要巩固提升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建立防止返黑返臭的长效机制,发挥各级河湖长制平台作用,实施塑料垃圾清理专项行动,及时清理水面漂浮塑料垃圾,对已完成治理的黑臭水体定期开展水质监测并向社会公布结果。对县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开展水质监测,制定黑臭水体清单,编制实施整治方案,定期向社会公开治理进展情况。在农村地区,要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整治和长效管理,因河(塘、沟、渠)施策,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开展农村水系综合整治。
相关报告
  • 《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开展2023年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工作的通知》》

    • 来源专题:水环境治理与保护
    • 编译者:王阳
    • 发布时间:2023-04-26
    •       日前,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支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切实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印发了《关于开展2023年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工作的通知》。        农村水域是农村整体环境中“流动着的血液”和“跳动着的神经”,也是农民百姓每日生存生活生产都离不开的生命之源。黑臭水体是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是群众身边的烦难事、糟心事,关乎着百姓的美好生活和幸福人生,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必须做好整治规划布局,加大工作力度,争取早见功效,方能实现人居环境与农村经济社会的双提升。 ? ? 深入治理农村黑臭水体,要系统开展、综合应对、整体规划,利用好水资源优势创造生态循环经济。对尚未开展整治的农村黑臭水体,要瞄准污染源,根据农村黑臭水体的不同分类采取不同方式消除外源污染。首先,加强淤泥清理与水体疏通,为碧水清流腾出一方空间。其次,下大功夫打造水系连通渠道,联通四方,开发源头活水。再次,修复水生态系统,提升水体自净能力,形成具有生命力的循环生态环境。对已完成整治的农村黑臭水体,要建立健全相应的长效监督评估机制,展开调研、持续追踪,以百姓的实际满意度为目标导向,做好农村黑臭水体信息公开和公众监督,确保取得整治实效,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深入治理农村黑臭水体,要突出治理重点、厘清责任边界、层层落实推进。农村地区水域面积大、水体污染严重,无法实现即时的全覆盖治理,须紧抓农村地区较大面积的黑臭水体开刀,切实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明确政府和市场的责任边界,政府对符合条件的治理水体给予一定资金补助,同时督促农村地区相关污染企业承担起治理责任,强化政府与市场的上下游协同合作。层层落实推进,从政府主体到市场责任再到群众个体,每一环节、每一步骤都发挥好其应有的作用和功效。        深入治理农村黑臭水体,要因地制宜开展工作,坚持不懈,善战善为。每个村的自然生态、区域经济、人文环境、风土人情发展水平皆不相同,因此针对黑臭水体治理也要因时施智、因事制宜。既要遵循黑臭水体治理的内在科学规律,又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加以研判解决。切忌“一刀切”“一填了之”“治标不治本”等简单粗暴、应付了事的做法。       彻底整治好农村黑臭水体,就要“真”治、“实”治、“长”治,探索治理管护长效机制,发挥政府主导治理作用、鼓励村民日常参与管护,恢复碧波绿水,让群众舒心满意,真正实现把“黑臭水”变成“幸福河”的目标。
  • 《北京非建成区今年将全面消除黑臭水体》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治理
    • 编译者:王阳
    • 发布时间:2018-02-07
    •   《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强化源头控制,科学治理,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到2020年,全国水环境质量得到阶段性改善,污染严重水体较大幅度减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已实施一年多,本期开始,《生态周刊》推出“水污染这样治”专栏,传播可复制可推广的水污染防治经验,聚焦水污染防治工作中难点焦点问题的解决,促进形成水污染防治新机制,助力水污染防治取得更大成效。   随着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长,北京的水问题一度凸显,特别是河道里带着腥臭味的黑水,不仅让人望而生厌,也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如今,这种现象正在逐步改观。   家住延庆的贺玉凤已经在妫河两岸义务捡拾垃圾20余年。如今,这位远近闻名的“环保奶奶”有了新发现:“以前,每次我都会捡几大包垃圾,现在,捡到的垃圾越来越少。环境越来越好了,看着河水又恢复到以前那样清澈,我心里特别高兴!”   延庆作为首都生态屏障,为使河湖绿水长流,逐步建立起更科学的管理体系。2017年8月,延庆建立了区、镇、村三级河长体系,各级河长共602人,河湖管理保护的责任网全面铺开。此后又成立了全市首支“河道警长队”,设立了“公安+水务”的“联合执法警务站”。   目前,延庆区内小城镇污水处理市场化建设配套管网项目累计完成105.7公里,全年污水管网建设累计完成156公里;完成26个村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任务;14个小区雨污分流工程全部完成,实现污水处理后排入河道或接入市政管网。同时治理妫河流域及三里河流域15个排污口。   延庆的水环境整治实践,是北京强力治理水污染的一个缩影。   北京的黑臭水体有多少?答案是141条段。根据此前摸排,北京建成区有黑臭水体57条段,非建成区有黑臭水体84条段。通过铺设污水收集临时或永久管线、建设临时污水处理厂站或导入现有污水处理厂、清淤、生态修复等措施,2017年,北京完成了建成区57条段黑臭水体治理任务。   治水,离不开持续的资金投入。北京市加大对黑臭水体整治相关工程建设和运行的资金支持,大幅提高管线建设投资比例,市政府投资从30%提高至70%后又提高至90%;建立“先干后补、以奖代补”的全额奖励补贴机制以及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经费保障机制。   此外,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黑臭水体整治和水环境治理,采取PPP等方式公开招标确定特许经营主体,近两年累计吸引社会资本近200亿元,解决了治水资金瓶颈。   来自北京市水务局的数据显示,2017年,北京市新建污水收集管线697公里,改造雨污合流管线214公里,中心城建成区基本实现管网全覆盖、污水全收集全处理。而河长制的全面推开,更为京城的黑臭水体治理上了“双保险”。   目前,北京正在全力推进第二个“3年治污行动方案”建设任务。2018年将完成非建成区84条段黑臭水体整治任务,新建污水收集管线420公里,改造雨污河流管线225公里,建设再生水管线100公里,全面消除黑臭水体。同时,全市污水处理率提高到93%,再生水年利用量达到10.7亿立方米。   一批建设目标已经列入北京水务工作“计划书”:完成垡头、五里坨、北苑等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建成朝阳区高安屯(二期)、海淀区上庄、丰台区河西(二期)等再生水厂,新增日污水处理能力25万立方米;解决230个村的污水收集处理问题,加大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监督力度,着力提高农村污水处理率和设施正常运行率……   打赢北京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关键在各级“河长”。目前,北京正在解决水环境治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升水环境质量上下功夫——强化“河长”治河,因河施策、“一河一策”,细化各流域、各区年度治理方案,明确责任主体、治理标准和完成时限。   北京还将在全面推行河长制基础上建立健全“湖长”体系、探索建立“河长+警长+检长”工作模式。同时加强信息共享和考核通报,推动形成河湖管理保护高效运行机制和工作合力,并大力发挥巡查督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