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私享】北工商孙宝国院士领衔的白酒化学团队联合山东扳倒井公司食品国际顶刊发文》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 王晓梅
  • 发布时间:2024-07-09
  • ScienceShare | 科学私享 北工商孙宝国院士领衔的白酒化学团队联合山东扳倒井公司食品国际顶刊发文 导 读 北京工商大学白酒化学团队联合山东扳倒井公司对芝麻香型白酒风味物质及形成机制进行解析。2024年7月在国际TOP期刊《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发表题为“Influences of Thioalcohols on the Release of Aromas in Sesame-flavor Baijiu”的研究性论文。 成果介绍 白酒是中国的国酒。芝麻香型白酒是十二大代表香型之一,具有独特的焙烤芝麻香气。北工商白酒化学团队多篇研究文章表明:芝麻香型白酒特征风味的形成与含硫化合物密切相关,并且离不开香气活性化合物间的相互作用 (Yang, S., Zhang, G., et al. (2023). Investigation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1,3-dimethyltrisulfide and aroma-active compounds in sesame-flavor baijiu by Feller Additive Model, Odor Activity Value and Partition Coefficient. Food Chemistry, 410, 135410; Qin, D., Duan, J., et al. (2023). Characterization and comparison of the aroma-active compounds on different grades of sesame-flavor Baijiu by 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and 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mass spectrometry. 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 12(1), 79-88;Wu, Z., Qin, D., et al. (2021). Characterization of benzenemethanethiol in sesame-flavour baijiu by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and sensory science. Food Chemistry, 364, 130345;Li, H., Qin, D., et al. (2019). Characterization of key aroma compounds in Chinese Guojing sesame-flavor Baijiu by means of molecular sensory science. Food Chemistry, 284, 100-107.)。 本研究全面探究了硫醇对芝麻香型白酒香气释放的影响机制,首次揭示了硫醇在多元体系中的香气主导作用,为揭示芝麻香型白酒风味形成机制提供了新视角。 研究结果表明:在二元体系中,苄硫醇、糠硫醇与香气活性化合物相互作用的趋势相似,多为掩蔽作用,其中,苄硫醇发生18组掩蔽作用;糠硫醇发生13组掩蔽作用,5组加成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糠硫醇掩蔽效果相对较弱,更倾向促进果香、酸香香气的释放;建立了糠硫醇与酯类化合物相互作用预测模型,确定了糠硫醇与嗅觉阈值浓度为75.86~199.53 μg/L的酯类化合物更易发生正向作用。通过对多元混合体系中σ-τ图法的96组数据总结分析,发现协同作用仅在阈值浓度发生,大多表现为加成或折中效应;研究证明了硫醇香气强度(Ithiols)及其与香韵的香气强度比(Ithiols / Inotes)是加成或折中作用发生的主要决定因素,随着体系中硫醇浓度增加或香气比例失调,抑制作用逐渐增强。
  • 原文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5Mzc4MTA4MQ==&mid=2247557261&idx=1&sn=77212b88536140c0512709541cf3a7d2&scene=0
相关报告
  • 《【科学私享】最新!大连工业大学朱蓓薇院士团队食品顶刊发表重要成果!》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杨娇
    • 发布时间:2024-12-06
    • 大连工业大学朱蓓薇院士团队在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发表高水平论文 来源:工大食院 导 读 近日,大连工业大学食品学院、海洋食品加工与安全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朱蓓薇院士团队在食品领域TOP期刊《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Q1,IF:7.0) 发表题为“Comprehensive determination of fatty acids in real samples without derivatization by DMU-SPME-GC methods”的研究性论文,朱蓓薇院士、徐献兵副教授为通讯作者,博士研究生马云娇为第一作者。 本研究提出了DMU-SPME联合气相色谱-火焰离子化检测器(GC-FID)或质谱(MS)作为全面测定实际样品中游离脂肪酸的有力方法。在优化的DMU-SPME条件下,该方法线性良好(R2≥0.994),检出限低(0.01-0.14 mg/L)。在稳定性分析中,日内相对标准差为1.39-12.43%,日内相对标准差为2.84-10.79%。所选10种脂肪酸在实际样品中的加样回收率为90.18%-110.75%,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准确性。采用DMU-SPME与GC-MS相结合的非靶向测定方法,检测到实际样品中C2-C22脂肪酸。本研究提出的DMU-SPME方法可用于生物、食品、环境等领域的脂质代谢分析和游离脂肪酸的测定。 图文赏析 图形摘要 图1 DMU-SPME (A)、HS-SPME (B)、DI-SPME (C)提取的10种脂肪酸的GC-FID色谱图 图2 实际样品中脂肪酸的气相色谱图 图3 实际样品中16种脂肪酸的聚类分析热图 马云娇 马云娇(第一作者)大连工业大学食品学院、海洋食品加工与安全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20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食品风味化学。以第一作者/共同一作在Food Chemistry和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7篇。
  • 《【食品信息学】IF=15.1!孙宝国院士团队刘慧琳教授课题组食品顶刊综述:光学传感器可视化的进展——实现霉菌毒素快速检测》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杨娇
    • 发布时间:2025-04-24
    • 近日,北京工商大学孙宝国院士团队刘慧琳教授课题组 在食品科学领域国际著名综述期刊《 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IF=15.1,中国科学院1区Top期刊)上 发表了题为“Advances in optical sensor visualization: Enabling rapid mycotoxin detection”的综述性论文。 本综述深入探讨了化学发光传感、荧光传感、电化学发光传感等多种可视化光学传感模式在霉菌毒素检测中的应用。文中系统阐述了食品中霉菌毒素的危害及传统检测方法的局限性,详细解析了各类光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与设计策略。 范围和方法:本综述基于传感机制与核心材料(包括荧光素、量子点、贵金属纳米材料、共价有机框架(COFs)、金属有机框架(MOFs)、上转换纳米粒子及酶系统),系统阐述了各类光学传感器的发展脉络。同时,聚焦光学传感领域的霉菌毒素可视化检测平台,梳理了从传统定性/半定量方法到可实现精确定量的微纳可视化平台的技术演进路径。此外,针对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伏马菌素、T-2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玉米赤霉烯醇及展青霉素等关键霉菌毒素,专项评述了可视化光学传感器的应用进展。 主要发现和结论:光学传感器通过先进材料与可视化平台,实现了霉菌毒素的快速、经济化检测,为现场食品安全监测的落地应用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本综述有望推动该技术的进一步研发与实际场景部署。 综述亮点 介绍了多种基于发光/显色机制的光学传感器。 系统阐述了构建光学传感器的核心组件。 着重探讨了光学传感中可视化技术的发展路径。 综述了可视化光学传感器在霉菌毒素检测领域的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