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国外限制,“钢铁裁缝”30天造出替代焊材》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12-14
  • 有人叫赵宗合“全国劳模”,有人称他“钢铁裁缝”,但这位中国一冶钢构公司(以下简称一冶)焊工、高级技师说,自己最喜欢别人叫他“赵师傅”。

      记者见到赵宗合时,他身着一身蓝色工作服,在焊接操作间,指导学徒。看到记者,这位身高1.83米的东北大汉,显得有些腼腆。

      但习惯低调的赵宗合,最近却“高调”了一次。第二届“湖北工匠”表彰名单于近日公布,10名湖北高级技术工人获此荣誉,赵宗合位列其中。

      十年磨一剑,门外汉变专家

      高中毕业后,赵宗合在老家的一个建筑材料厂当维修工。一次,单位从省城请来两位焊接师傅进行技术指导,赵宗合连面罩都没有,眯着眼睛透过手指缝观摩师傅们的一招一式,对技术十分着迷。

      此时,一个电话改变了赵宗合的人生轨迹。

      彼时是1999年,赵宗合姐姐的单位急缺焊工,正在招人。他随即登上火车,赶往该公司所在地——武汉,他的焊工职业生涯由此开启。

      “焊接工作简单,但简单的操作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得细细琢磨。”赵宗合回忆道,焊接工作从入门到掌握,由掌握到熟练,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反复练习,才能彻底领悟操作的要领。

      “焊每一条焊缝,都有难度。”当学徒一段时间后,赵宗合和很多新员工一样,焊接技术很一般。他想更进一步,但“要想干好技术活,没有捷径,只能下苦功”。

      悟性高、肯吃苦,是老师傅们对赵宗合的评价。只要与高级技师同台作业,赵宗合总会随身带个小本子,一边留心学习操作技巧,一边做好记录,把难点、重点一一记下来,下班后再找来《焊接装配工艺》《大西洋焊接材料》等书,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十年磨一剑。2008年,赵宗合首次参加全国性比赛并获得奖项,由此门外汉逐渐蜕变成专家。

      临危受命,解焊材短缺之急

      在焊工中,流行这么一句话:“看着都会,上手就废!”可见,工业焊接技艺,掌握难度颇大。

      “从防盗窗到航空飞机,都要用到焊接技术,操作对象不同,需要的技艺也不同。”赵宗合说,仅焊接外观标准就有高低、宽窄之分,焊条也分酸性、碱性,焊机的电流、电压参数设置也要根据焊接对象而变。若遇到特殊焊材,还需要一线人员反复试验,才能完成操作。

      为了更快提升员工焊接技艺,2015年12月,赵宗合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该工作室主要从事焊接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研发与创新工作,根据企业实际需求进行技术攻关,解决生产技术难题。

      “每一次攻克施工难点,都是增强技艺的机会。”面对项目难题,赵宗合总是冲锋在前,常常一个多月蹲守一线,带队攻关。

      2018年,公司一个项目的进口焊材受到国外限制,而国产替代焊材一时间无法满足焊接要求,工作只得暂停。

      赵宗合临危受命,到现场开展试验,30余天不停更换焊接参数,及时与焊材生产厂家沟通,指导其先后产出两批不同性能的焊材,最终造出一款符合技术要求的焊材。

      多年来,赵宗合劳模创新工作室围绕桥梁钢结构、电力钢结构、空间钢结构、高层钢结构、压力容器五大主业,不断进行自主创新,取得了多项技术突破。

      传道授业,带徒超300人

      走进一冶的焊接培训中心,数十个一米见方的焊接操作间,火花四射。如今,赵宗合的主要工作是在这里带徒教学。他从2012年开始收徒,至今已有8年。

      “过细点,过细点!”“这焊的是啥玩意儿?”这是赵宗合的教学口头禅,他话不多,带徒甚严。

      “每一根焊条都承载着万千责任。”赵宗合常对徒弟们讲,他们的焊接作品将来是要组成大桥、高压气罐或重点工程,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命及财产安全,一点马虎就可能酿成无可挽回的巨大损失。

      “细节,细节,细节!”赵宗合说,自己讲不出太多大道理,就是根据工作实际,提醒大家从细节做起。

      至今,赵宗合带徒已超300人,他们遍布全国,有的已成单位技术骨干。朱桐跟随赵宗合学艺4年,是公司车间电焊班组长,刚刚取得湖北省第八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焊工组第一名的成绩。

      “认真、专注,耐得住寂寞。”赵宗合说,焊接工作辛苦乏味,年轻人从业热情不高。目前,世界超7成的钢材通过焊接完成,用工缺口巨大。

      “焊工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的优劣。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焊接行业大有可为。”赵宗合呼吁道。

      匠心追梦人

  • 原文来源: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0-12/11/node_2.htm
相关报告
  • 《钢铁铸造技术重大突破 强度和延展性的结合》

    • 来源专题:工程机械与高端装备
    • 编译者:Hazel
    • 发布时间:2025-04-29
    • 弗劳恩霍夫IWU(Fraunhofer IWU)和弗莱贝格工业大学(TU Bergakademie Freiberg)(德国)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具有TRIP/TWIP特性的冷成型铜合金奥氏体铸钢。该项目由德国科学基金会(DFG)资助。 在交通沿线岩壁、隧道墙体或地下采矿作业区的岩层锚杆应用中,坠落的岩石可能对锚杆造成损伤。而经测试,这种新型冷成型合金在承受此类载荷时会再次发生硬化,从而提升材料性能。紧固件系统同样能受益于这一特性。 这项创新的核心在于TRIP/TWIP效应,正是这一效应赋予了新型铸钢卓越性能。TRIP代表“转化诱导的可塑性”,TWIP意为“孪生诱导的可塑性”——这两种机制能使材料在载荷下发生微观结构转变,从而显著提升强度与延展性。 TRIP效应:在机械应力作用下,部分奥氏体(一种柔软且强韧的结构相)会转变为马氏体(坚硬致密的相)。这种相变会导致材料局部硬化,从而增强其抗开裂性能。 TWIP效应:在奥氏体中形成所谓的变形孪晶,这些孪晶结构同样能强化材料并提高其韧性。 弗劳恩霍夫IWU研究所“铸钢冷成形”研究项目负责人娜丁·莱纳特(Nadine Lehnert)解释道,“这两种效应共同作用,显著提升了材料的抗拉强度和机械能吸收能力。而且这两种效应的协同作用不仅大幅增强材料强度,延缓动态载荷下的部件失效,更显著提高了材料在冲击情况下的成形能力和能量吸收性能” 其工作原理如下:首先,通过冷锻将所考虑的铸钢合金初始坯料加工成具有细晶粒、逆转变奥氏体微观结构的产品。生产流程始于粗晶奥氏体结构——工件首先在挤压模具中减小直径,这种机械应力会因TRIP/TWIP效应(相变诱导塑性/孪晶诱导塑性)导致部分马氏体结构形成。随后的热处理通过马氏体逆转变为奥氏体,使部件晶粒尺寸细化(获得细晶粒)。在高载荷下,部件可能发生开裂(尤其奥氏体结构中),但裂纹不会导致完全失效,而是因结构的马氏体相变而终止。这种重新硬化(马氏体)甚至能进一步提升材料的承载能力。 高安全性潜力应用领域 这种新型铸钢的独特性能使其成为安全关键型应用的理想选择,尤其是在对强度、韧性和可靠性要求极高的场景中。 汽车工程:螺钉、底盘部件、碰撞吸能装置和车身结构可受益于该材料的高能量吸收特性与碰撞安全性。 航空航天:结构件和紧固件采用这种新型铸钢后,可实现更轻量化且更高强度的设计。 医疗技术:凭借材料的高生物相容性和强度,植入物和手术器械的性能可进一步优化。 建筑与基础设施:岩层锚杆以及桥梁隧道的紧固元件因材料的高抗裂性而更具安全性。该合金的优势在材料耐久性至关重要的场景中尤为突出——即使面临极端载荷仍能保持稳定性能。 节能冷成形的关键技术 这种新型铸钢同样适用于冷锻工艺。该技术可在室温下直接成型部件,从而省去热轧等能耗密集型工序。莱纳特(Lehnert)解释道:“冷成形工艺链显著更短且高效。我们以预铸坯料为起点直接成型,无需热成形所需的加热、轧制和除鳞等高能耗步骤。” 聚焦可持续性与成本效益 除技术优势外,该新型铸钢的研发还兼具生态与经济效益: 资源节约与健康性:以铜部分替代镍,既降低了对昂贵稀缺资源的需求,也减少了加工过程中的健康风险。 节能降耗:冷成形能耗远低于热成形,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成本优化:简化的工艺链、更低的材料用量及气体消耗(冷锻)共同降低了生产成本。 该团队的研究成果构成了将TRIP/TWIP效应有针对性地用于安全关键应用的基础。弗劳恩霍夫IWU未来的研究工作将侧重于优化成型工艺和有针对性地调整材料性能。莱纳特(Lehnert)补充说,“我们的目标是充分利用TRIP/TWIP效应的潜力,以经济高效的方式生产适用于各种应用的高性能组件”。
  • 《稀土铁合金应用钢铁材料获突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6-03
    • 中国北方稀土(集团)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北方稀土)的稀土铁合金在牌号钢、铸钢、特钢中应用取得新突破。新技术的研发机构——包头稀土院采用稀土铁合金作为稀土钢生产原料,先后实现了稀土钢工业生产九连浇、十连浇、十四连浇等新突破,验证了稀土铁合金在钢中应用的独特优势。 据了解,包头稀土院一直致力于稀土钢用稀土添加剂研发,通过大量工程试验,开发新一代稀土钢用稀土铁合金及制备该产品的新技术,并制定了相应产品标准,形成了稀土铁合金成套技术。目前,稀土铁合金已在包钢股份生产单位顺利完成了稀土钢十四连浇工业生产,整个过程稳定顺行。此外,生产线在稀土加入量突破0.005%的情况下,未发生钢水絮结等问题。在稀土铸钢中应用完成1000吨稀土铸钢工业生产试验,钢中稀土收率均在50%以上,在特钢中应用,低温冲击韧性提高1倍以上。 北方稀土通过实践验证,采用新一代稀土铁合金生产稀土钢,可一举解决生产过程中钢水絮结、收率低不稳定等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