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劳恩霍夫IWU(Fraunhofer IWU)和弗莱贝格工业大学(TU Bergakademie Freiberg)(德国)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具有TRIP/TWIP特性的冷成型铜合金奥氏体铸钢。该项目由德国科学基金会(DFG)资助。
在交通沿线岩壁、隧道墙体或地下采矿作业区的岩层锚杆应用中,坠落的岩石可能对锚杆造成损伤。而经测试,这种新型冷成型合金在承受此类载荷时会再次发生硬化,从而提升材料性能。紧固件系统同样能受益于这一特性。
这项创新的核心在于TRIP/TWIP效应,正是这一效应赋予了新型铸钢卓越性能。TRIP代表“转化诱导的可塑性”,TWIP意为“孪生诱导的可塑性”——这两种机制能使材料在载荷下发生微观结构转变,从而显著提升强度与延展性。
TRIP效应:在机械应力作用下,部分奥氏体(一种柔软且强韧的结构相)会转变为马氏体(坚硬致密的相)。这种相变会导致材料局部硬化,从而增强其抗开裂性能。
TWIP效应:在奥氏体中形成所谓的变形孪晶,这些孪晶结构同样能强化材料并提高其韧性。
弗劳恩霍夫IWU研究所“铸钢冷成形”研究项目负责人娜丁·莱纳特(Nadine Lehnert)解释道,“这两种效应共同作用,显著提升了材料的抗拉强度和机械能吸收能力。而且这两种效应的协同作用不仅大幅增强材料强度,延缓动态载荷下的部件失效,更显著提高了材料在冲击情况下的成形能力和能量吸收性能”
其工作原理如下:首先,通过冷锻将所考虑的铸钢合金初始坯料加工成具有细晶粒、逆转变奥氏体微观结构的产品。生产流程始于粗晶奥氏体结构——工件首先在挤压模具中减小直径,这种机械应力会因TRIP/TWIP效应(相变诱导塑性/孪晶诱导塑性)导致部分马氏体结构形成。随后的热处理通过马氏体逆转变为奥氏体,使部件晶粒尺寸细化(获得细晶粒)。在高载荷下,部件可能发生开裂(尤其奥氏体结构中),但裂纹不会导致完全失效,而是因结构的马氏体相变而终止。这种重新硬化(马氏体)甚至能进一步提升材料的承载能力。
高安全性潜力应用领域
这种新型铸钢的独特性能使其成为安全关键型应用的理想选择,尤其是在对强度、韧性和可靠性要求极高的场景中。
节能冷成形的关键技术
这种新型铸钢同样适用于冷锻工艺。该技术可在室温下直接成型部件,从而省去热轧等能耗密集型工序。莱纳特(Lehnert)解释道:“冷成形工艺链显著更短且高效。我们以预铸坯料为起点直接成型,无需热成形所需的加热、轧制和除鳞等高能耗步骤。”
聚焦可持续性与成本效益
除技术优势外,该新型铸钢的研发还兼具生态与经济效益:
该团队的研究成果构成了将TRIP/TWIP效应有针对性地用于安全关键应用的基础。弗劳恩霍夫IWU未来的研究工作将侧重于优化成型工艺和有针对性地调整材料性能。莱纳特(Lehnert)补充说,“我们的目标是充分利用TRIP/TWIP效应的潜力,以经济高效的方式生产适用于各种应用的高性能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