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海洋三所首次在南澎列岛发现造礁石珊瑚分布》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19-12-16
  • 珊瑚礁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产力最高的典型生态系统之一,被誉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我国的华南沿岸具有丰富的珊瑚礁资源,主要分布在徐闻珊瑚礁国家自然保护区,广东大亚湾-大鹏湾区域,广西涠洲岛-斜阳岛水域,香港水域,最北缘到福建漳州东山周边海域。但是,在大亚湾以北、东山以南区域的广东南澎列岛却尚无文献报道有造礁石珊瑚的分布。该区域也是黑潮暖流影响的核心区域,地处东山下缘,距离东山造礁珊瑚分布区仅33公里。从珊瑚幼体扩散以及黑潮暖流的流经路径来看,理论上具备一定的造礁石珊瑚分布条件。

    2018年12月,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申报的漳州海岛海岸带福建省野外科学观测与研究站获得福建省科技厅批复建立。漳州及其周边海域造礁珊瑚群落的综合观测是本观测站的重要研究内容。2019年8月,在广东南澎列岛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委托和大力支持下,由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郑新庆博士带队协同保护区工作人员在南澎海域开展了造礁石珊瑚群落的摸底调查,调查结果令人惊喜。

    该调查首次在南澎列岛发现呈斑块状分布的造礁石珊瑚群落。该区域石珊瑚种类多样性丰富(此次调查发现有15种),远高于目前造礁珊瑚分布的最北缘—东山-古雷区(5种),部分区域还发现较大面积以鹿角珊瑚和蔷薇珊瑚为主导的石珊瑚群落,这可能与南澎列岛离大陆较远、人类活动的干扰较少、南澎列岛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工作执行严格有关。虽然平均覆盖率不高,但这可能是受限于本次调查站位的数量和条件(仅6个站位),后续还可开展进一步的调查研究。相比而言,东山石珊瑚群落地处近岸区域,东山湾附近区域也是人类活动频繁的区域,因此易受到近岸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从种类组成上看,南澎列岛发现的造礁珊瑚种类组成与历史上东山的造礁珊瑚种类组成具有相似性。此次在南澎列岛调查发现的霜鹿角珊瑚、橙黄滨珊瑚、斯式角孔珊瑚、盾形陀螺珊瑚等种类在东山历史上或近来的调查中都有发现,记录的种类数略多但相近,表明东山-和南澎列岛的造礁珊瑚都属于同一生物区系,它们之间的造礁珊瑚具有相同的来源—即在黑潮暖流的影响下,造礁珊瑚的幼体沿着华南沿岸逐渐扩散而来,分布至造礁珊瑚可以存活的生理极限。

    本次调查扩展了华南沿岸造礁珊瑚的分布范围,表明在大亚湾-东山海域的区域,可能还存在其他造礁珊瑚的分布区,还需要进一步深入调查,彻底摸清造礁珊瑚在华南沿岸的实际分布范围。同时,南澎列岛的石珊瑚群落在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的庇护下,远离人类活动的干扰,水体理化环境条件优越,维持了相对较高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卓有成效。与华南沿岸其他地处近岸区域或人类活动频繁区的造礁珊瑚分布区相比,可能更适合作为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未来造礁珊瑚潜在的庇护所以及理想的研究区域,值得深入开展调查和研究工作,为我国珊瑚礁/石珊瑚群落的修复、保护和管理提供支撑。

  • 原文来源:http://www.tio.org.cn/OWUP/html/zhxw/20191107/1240.html
相关报告
  •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在漳州菜屿列岛海域发现大面积造礁珊瑚群落分布》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8-17
    • 珊瑚礁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产力最高的典型生态系统之一,被誉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传统上福建东山海域被认为是我国造礁珊瑚群落分布的最北缘,是气候变化背景下造礁珊瑚潜在的庇护所。为了探明东山以北区域是否有造礁珊瑚群落的分布,自然资源部海峡西岸海岛海岸带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为依托单位,下称海西站)郑新庆研究员领衔的珊瑚研究团队曾于2019年在古雷沿岸区开展珊瑚普查,首次发现了以斯氏角孔珊瑚为主导的造礁珊瑚群落,与东山海域以盾形陀螺珊瑚、标准盘星珊瑚为主导的造礁珊瑚群落并不一致。这表明东山以北的区域也存在造礁珊瑚群落分布区,但其具体种类和分布情况在当时尚不明确。 2024年6月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加强珊瑚礁保护修复的通知》,强调开展全国珊瑚礁生态系统现状调查评估,逐步构建全国珊瑚礁生态系统调查评估业务体系。海西站响应自然资源部的业务部署,在青山公益基金的资助下,对古雷区域的造礁珊瑚群落进行了初步摸底,结果令人欣喜。菜屿列岛调查站位的造礁珊瑚平均覆盖率高达22.4%,发现斯氏伯孔珊瑚、标准盘星珊瑚、盾形陀螺珊瑚等5个造礁珊瑚物种,其中还有一种福建省新记录种——毗邻沙珊瑚。该项发现拓展了对我国造礁珊瑚群落分布的科学认知,对未来福建省造礁珊瑚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以及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古雷东侧有多个离岸的岛礁,古雷南部近岸区域均是岩石海岸,这些区域均可能具备造礁珊瑚分布的适宜条件。未来可在该海域进一步开展全方位摸排,通过建立长期野外观测站点开展跟踪监测工作,充分掌握该区域造礁珊瑚的分布和生物多样性现状与趋势。此外,古雷与东山海域相连,造礁珊瑚群落相似,未来可考虑与东山海域的珊瑚群落协同保护和管理,并适时开展生态修复工作。 本次发现是海西站在造礁珊瑚调查研究方面长期积累的结果。海西站科研团队早在2019年即利用生态模型模拟得到东山以北的古雷海域以及东山以南的南澎海域是造礁珊瑚分布的热点区,同年通过潜水调查在南澎列岛海域验证了模拟结果,发现了大规模造礁珊瑚的分布,种类数量高达23种。此外,近年来在北纬30度以南的大陆沿岸陆续开展了系列珊瑚摸排工作,先后在宁波、平潭、泉州、厦门等地发现了造礁珊瑚的踪迹。2023年在宁波渔山列岛的珊瑚调查中发现了浙江省最大面积的穗软珊瑚群落、柳珊瑚群落等软珊瑚群落以及少量造礁珊瑚。上述系列发现提示在我国北回归线以北沿岸区域可能还有大量未发现的软珊瑚群落和其他造礁珊瑚分布区,急需加强系统调查、研究以及保护和管理。这些新的发现也进一步证实了造礁珊瑚某些特定物种对极端环境条件的适应性,从侧面表明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某些造礁珊瑚种类可以率先突破温度的限制进一步向北扩散,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未来,依托海西站在海峡西岸的地利优势,研究团队将率先在福建省开展造礁珊瑚群落系统调查工作,绘制我省珊瑚分布“一张图”,并继续在福建东山以北区域进行调查探索,为我国和福建省的珊瑚资源保护贡献科学力量。
  •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编制的国标《珊瑚礁修复监测与效果评估技术指南》发布》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2-19
    • 2024年12月31日,由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指导,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牵头,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等多家单位联合编制的国标《珊瑚礁修复监测与效果评估技术指南》(GB/T 45025-2024)正式发布,将于2025年4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个针对海洋生态系统修复效果评估的国家标准。 近十几年来,我国在海南、西沙以及广西等管辖海域开展了大量的珊瑚礁生态修复实践,但在珊瑚礁生态系统修复效果评估上仍没有一套系统的技术指标体系,存在跟踪监测和评估指标单一,跟踪监测时长较短(大多1年左右)等问题,甚至很多修复工程在工程完成以后没有开展相应的恢复效果评估。因此,急需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来科学指导和评估珊瑚礁生态修复的完成情况以及后续的恢复效果。 该标准于2020年11月经全国标准化委员会立项,历时4年,经多轮专家讨论和反复修改,适用于我国管辖海域内珊瑚礁和造礁珊瑚群落生态修复的监测和效果评估工作。该标准规范了珊瑚礁生态修复监测和效果评估的工作流程、资料收集和分析、评估指标、生态修复监测和生态修复效果评估及报告编制等内容。目前,该标准已经在海南陵水分界洲、三亚蜈支洲、文昌海域,广西北海涠洲岛以及广东珠海庙湾等地的珊瑚礁修复实践中得到验证和应用,有力支撑了这些区域珊瑚礁修复项目的顺利实施和科学管理。近年来,无论国家还是地方,都愈发重视珊瑚礁生态修复工作,目前在我国管辖海域大多造礁珊瑚的集中分布区均开展大大小小的珊瑚礁修复工程或实践。近两年在珠海、陵水、临高、茂名多地的海洋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均涉及珊瑚礁修复工程。该标准的顺利发布和实施可以有效规范我国珊瑚礁工程实践后期的跟踪监测和评估,为项目的科学管理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