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1日,由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指导,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牵头,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等多家单位联合编制的国标《珊瑚礁修复监测与效果评估技术指南》(GB/T 45025-2024)正式发布,将于2025年4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个针对海洋生态系统修复效果评估的国家标准。
近十几年来,我国在海南、西沙以及广西等管辖海域开展了大量的珊瑚礁生态修复实践,但在珊瑚礁生态系统修复效果评估上仍没有一套系统的技术指标体系,存在跟踪监测和评估指标单一,跟踪监测时长较短(大多1年左右)等问题,甚至很多修复工程在工程完成以后没有开展相应的恢复效果评估。因此,急需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来科学指导和评估珊瑚礁生态修复的完成情况以及后续的恢复效果。
该标准于2020年11月经全国标准化委员会立项,历时4年,经多轮专家讨论和反复修改,适用于我国管辖海域内珊瑚礁和造礁珊瑚群落生态修复的监测和效果评估工作。该标准规范了珊瑚礁生态修复监测和效果评估的工作流程、资料收集和分析、评估指标、生态修复监测和生态修复效果评估及报告编制等内容。目前,该标准已经在海南陵水分界洲、三亚蜈支洲、文昌海域,广西北海涠洲岛以及广东珠海庙湾等地的珊瑚礁修复实践中得到验证和应用,有力支撑了这些区域珊瑚礁修复项目的顺利实施和科学管理。近年来,无论国家还是地方,都愈发重视珊瑚礁生态修复工作,目前在我国管辖海域大多造礁珊瑚的集中分布区均开展大大小小的珊瑚礁修复工程或实践。近两年在珠海、陵水、临高、茂名多地的海洋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均涉及珊瑚礁修复工程。该标准的顺利发布和实施可以有效规范我国珊瑚礁工程实践后期的跟踪监测和评估,为项目的科学管理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