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陆缘同裂陷期的岩浆作用研究取得新突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1-01-26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构造演化与模拟研究团队张翠梅副研究员、孙珍研究员,联合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的Gianreto Manatschal教授和中海石油有限公司庞雄地质总师等,在南海北部陆缘同裂陷期岩浆作用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发表在《Gondwana Research》上。

    被动陆缘依据岩浆活动的表征划分为贫岩浆型和富岩浆型两种类型。但这种端元划分模式对于理解陆缘形成演化过程中复杂的岩浆作用非常有限,不能说明岩浆作用形式以及岩浆量在时空上的演化规律。

    研究人员利用国际大洋钻探IODP钻井资料,结合深反射和折射地震资料,以及重力反演等综合解析,发现南海在打开之前(同裂陷期),其北部陆缘存在大量的岩浆活动,主要体现为多个大型岩盖侵入体(图1),局部出现岩席和火山锥;这些分布在强烈伸展减薄基底中的岩盖,不仅造成基底加厚,也使得同裂陷期沉积层序发生显著抬升。研究团队发现,岩浆活动开始于裂陷早期,一直持续到海底扩张之后(约23.8Ma)。通过估算岩盖的体积,揭示了岩浆量随陆缘伸展过程的变化,结果表明岩浆量在裂陷早期较少,在38~23.8Ma显著增多,甚至比很多富岩浆型陆缘的岩浆量还要多(图2)。推测同裂陷的这一岩浆活动规律与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携带大量水分俯冲到南海北部陆缘之下有关,导致了地幔物质极易发生解压熔融。

    岩浆是被动大陆边缘陆洋转换的决定性因素,准确的评估岩浆的量、岩浆活动的时间、以及岩浆体的分布对理解大陆破坏和洋盆诞生具有重要意义。南海深钻IODP航次首席科学家孙珍研究员如是说。

    国际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南海深钻重要建议人林间特聘研究员说,南海陆缘同裂陷期岩浆体系的揭示,对认识南海超伸展减薄、陆缘结构、热演化史和油气富集规律具有重要意义,该工作为揭示南海陆缘的张裂-破裂过程提供了重要依据。

    本项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卢嘉锡国际团队项目(GJTD-2018-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730532,41830537,41576068)、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GML2019ZD0205)等项目的资助,以及IODP的支持。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gr.2020.11.012

    https://doi.org/10.1029/2020GC009023

  • 原文来源:http://www.scsio.ac.cn/xwzx/kydt/202101/t20210111_5854708.html
相关报告
  • 《南海地幔演化统一模型取得重要突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1-03-03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深海地球动力学研究团队张旭博助理研究员与林间特聘研究员,联合美国波士顿学院Mark Behn教授,利用最新的国际大洋钻探数据,结合海洋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与先进的地球动力学手段,在南海地幔演化动力学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著名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地球物理研究杂志:固体地球》)。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是攻关地球边缘海形成演化过程重大科学问题的突破口。近年来通过国际大洋钻探、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南海深部过程演变”资助的深拖地磁与深部地震实验等先进研究手段,科学家们首次精确测量了南海各海盆的扩张年龄、地球化学成分以及地壳厚度变化。但不同的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观测之间缺乏交叉验证的定量化统一模型。 研究人员创新性地结合先进的热力学模拟与地幔熔融理论,首次建立了南海地幔温度、成分及其演化过程的定量化统一模型,同时解释了南海海上地震实验测定的地壳厚度变化以及国际大洋钻探获取的岩石地球化学数据等多学科的观测现象。模型结果表明南海东部和西南次海盆的地幔温度基本一致,而东部和西南次海盆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的差异主要受控于地幔组分。 研究人员推测在大陆破裂阶段,由于地壳拆沉作用,东部和西南次海盆的地幔都混染了少量下大陆地壳成分;伴随着海底扩张的进行,被混染的地幔逐渐被上涌的深部正常地幔取代;由于海底扩张持续时间的不同,导致东部和西南次海盆的地幔组分存在差异。该研究对于揭示边缘海地幔演化动力学过程及其构造岩浆响应机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南海深部过程演变”的构造与岩浆活动集成研究、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等项目支持。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29/2020JB020735
  • 《南海晚新生代岩浆与流体活动成因机制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2-18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与岛礁生态全国重点实验室夏少红研究员团队联合日本东北大学,在南海晚新生代岩浆与流体活动成因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Science Bulletin《科学通报》期刊上。研究员夏少红为论文第一和通讯作者,副研究员苟涛为共同通讯作者,副研究员赵芳、副研究员范朝焰以及日本东北大学教授赵大鹏为共同作者。 南海作为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其形成和演化一直是地质学界的热点问题。南海被认为是在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基础上,经过新生代岩石圈张裂和海底扩张而形成的。然而,南海在裂后期,尤其是海底扩张停止后,经历了广泛而强烈的晚新生代岩浆活动,这一现象在全球张裂陆缘中极为罕见,其成因机制一直存在争议。许多研究将南海晚新生代岩浆活动归因于海南及邻区下方的地幔柱作用。然而,由于缺乏典型地幔柱的大火成岩省和年龄递变的海山链,且深部成像未呈现出经典地幔柱的几何特征,海南地幔柱的存在及其对岩浆活动的影响一直存在争议。 为解决这一问题,研究团队运用远震各向异性层析成像、深度学习生成的三维地壳模型以及多道地震反射数据,从深到浅系统研究了南海北部陆缘不同尺度的壳幔三维结构,精细刻画了海南地幔柱复杂的上升路径和上涌过程,并探讨了深部地幔过程与上覆地壳之间的潜在耦合关系。 研究发现,海南地幔柱上涌物质在两个深度范围内发生了横向扩展:一是在地幔过渡带,由于相变和温度降低,地幔柱上涌物质的热化学状态发生变化,受到一定阻碍而发生横向扩展,但径向各向异性主要为负值,表明物质整体仍为向上的流动方向;二是在岩石圈尺度,雷琼地区各向异性表现为负值,表明地幔柱物质主要为垂向上涌,导致该地区火山喷发活动;而远离雷琼地区各向异性表现为正值,表明地幔柱物质主要沿北东-南西方向发生横向扩展。 此外,海南地幔柱引发的岩浆活动与经典的夏威夷地幔柱存在显著不同。其岩浆侵入体的特征不再是大火成岩省和年龄递变的海山链,而是随着上覆地壳伸展减薄程度和沉积地层厚度的不同呈现出独特的特征。在地壳较厚的地区,地幔柱物质倾向于在下地壳中底侵,形成高速体;而在地壳显著减薄且沉积层较厚的区域,岩浆更易穿透地壳,导致岩床、岩脉等侵入体在沉积地层中广泛发育,并诱发海底流体喷发活动。 研究还发现,海南地幔柱的形态和岩浆活动模式与南海的区域构造环境密切相关。南海在张裂之前的晚中生代时期,经历了古太平洋板块的复杂俯冲过程,目前仍被俯冲带所环绕。研究表明,南海深部地幔过渡带和下地幔中存在显著的俯冲物质痕迹,大量地壳物质和流体通过俯冲进入地球深部,榴辉岩等物质被卷入上升的地幔柱中。因此,海南地幔柱表现出热化学地幔柱的几何形态特征,榴辉岩等折返物质的加入削弱了上涌的正浮力,使得大部分岩浆物质在岩石圈层面发生横向流动,经局部聚集侵入到地壳和沉积层中,形成了现今南海晚新生代岩浆活动的分布态势。 该研究不仅揭示了海南地幔柱在塑造南海张裂陆缘壳幔和地表地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还为理解岩浆和海底流体活动的分布提供了新的视角。这一发现对于南海地区海底资源的勘探和地质灾害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地幔柱活动和岩浆流体系统演化提供了独特的见解,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地球深部过程与浅表地质响应的耦合关系。 相关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自主部署项目、以及广东省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项目等支持。 论文信息:Shaohong Xia*,Tao Gou*,Fang Zhao,Dapeng Zhao,Chaoyan Fan. Late Cenozoic magmatism of the South China Sea driven by the Hainan mantle plume. Science Bulletin,2024. https://doi.org/10.1016/j.scib.2024.1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