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地幔演化统一模型取得重要突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1-03-03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深海地球动力学研究团队张旭博助理研究员与林间特聘研究员,联合美国波士顿学院Mark Behn教授,利用最新的国际大洋钻探数据,结合海洋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与先进的地球动力学手段,在南海地幔演化动力学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著名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地球物理研究杂志:固体地球》)。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是攻关地球边缘海形成演化过程重大科学问题的突破口。近年来通过国际大洋钻探、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南海深部过程演变”资助的深拖地磁与深部地震实验等先进研究手段,科学家们首次精确测量了南海各海盆的扩张年龄、地球化学成分以及地壳厚度变化。但不同的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观测之间缺乏交叉验证的定量化统一模型。

    研究人员创新性地结合先进的热力学模拟与地幔熔融理论,首次建立了南海地幔温度、成分及其演化过程的定量化统一模型,同时解释了南海海上地震实验测定的地壳厚度变化以及国际大洋钻探获取的岩石地球化学数据等多学科的观测现象。模型结果表明南海东部和西南次海盆的地幔温度基本一致,而东部和西南次海盆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的差异主要受控于地幔组分。

    研究人员推测在大陆破裂阶段,由于地壳拆沉作用,东部和西南次海盆的地幔都混染了少量下大陆地壳成分;伴随着海底扩张的进行,被混染的地幔逐渐被上涌的深部正常地幔取代;由于海底扩张持续时间的不同,导致东部和西南次海盆的地幔组分存在差异。该研究对于揭示边缘海地幔演化动力学过程及其构造岩浆响应机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南海深部过程演变”的构造与岩浆活动集成研究、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等项目支持。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29/2020JB020735

  • 原文来源:http://www.scsio.ac.cn/xwzx/kydt/202103/t20210302_5967239.html
相关报告
  • 《南海陆缘同裂陷期的岩浆作用研究取得新突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1-01-26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构造演化与模拟研究团队张翠梅副研究员、孙珍研究员,联合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的Gianreto Manatschal教授和中海石油有限公司庞雄地质总师等,在南海北部陆缘同裂陷期岩浆作用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发表在《Gondwana Research》上。 被动陆缘依据岩浆活动的表征划分为贫岩浆型和富岩浆型两种类型。但这种端元划分模式对于理解陆缘形成演化过程中复杂的岩浆作用非常有限,不能说明岩浆作用形式以及岩浆量在时空上的演化规律。 研究人员利用国际大洋钻探IODP钻井资料,结合深反射和折射地震资料,以及重力反演等综合解析,发现南海在打开之前(同裂陷期),其北部陆缘存在大量的岩浆活动,主要体现为多个大型岩盖侵入体(图1),局部出现岩席和火山锥;这些分布在强烈伸展减薄基底中的岩盖,不仅造成基底加厚,也使得同裂陷期沉积层序发生显著抬升。研究团队发现,岩浆活动开始于裂陷早期,一直持续到海底扩张之后(约23.8Ma)。通过估算岩盖的体积,揭示了岩浆量随陆缘伸展过程的变化,结果表明岩浆量在裂陷早期较少,在38~23.8Ma显著增多,甚至比很多富岩浆型陆缘的岩浆量还要多(图2)。推测同裂陷的这一岩浆活动规律与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携带大量水分俯冲到南海北部陆缘之下有关,导致了地幔物质极易发生解压熔融。 岩浆是被动大陆边缘陆洋转换的决定性因素,准确的评估岩浆的量、岩浆活动的时间、以及岩浆体的分布对理解大陆破坏和洋盆诞生具有重要意义。南海深钻IODP航次首席科学家孙珍研究员如是说。 国际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南海深钻重要建议人林间特聘研究员说,南海陆缘同裂陷期岩浆体系的揭示,对认识南海超伸展减薄、陆缘结构、热演化史和油气富集规律具有重要意义,该工作为揭示南海陆缘的张裂-破裂过程提供了重要依据。 本项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卢嘉锡国际团队项目(GJTD-2018-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730532,41830537,41576068)、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GML2019ZD0205)等项目的资助,以及IODP的支持。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gr.2020.11.012 https://doi.org/10.1029/2020GC009023
  • 《太平洋加拉帕戈斯洋脊地幔演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3-14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林间院士团队联合国际多位科学家,对东太平洋加拉帕戈斯洋中脊区域下方的地幔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并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地球物理研究快报》)上。郑婷婷助理研究员为论文的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林间院士为共同通讯作者,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Hans Schouten教授与Deborah Smith教授、杜克大学Emily Klein教授、Scripps研究所Ross Parnell-Turner教授为论文共同作者。 加拉帕戈斯洋脊位于东太平洋加拉帕戈斯三联点(triple junction)区域。由于受该区东部加拉帕戈斯热点的持续作用,洋脊呈现由东向西渐进式的“V”型扩张特征,是研究大洋板片从裂解到扩张这一重要科学问题的关键场所。然而,该区域此前一直缺乏高精度地球物理数据。 2018年国际航次在该区域采集了最新的船测地球物理数据,研究人员结合航次数据与卫星数据分析了该区域的重力异常与地壳结构特征,基于剩余地幔重力异常(RMBA)端元模型与地震约束反演了地壳厚度,其结果显示该区域板片裂解到扩张的过程中洋壳的厚度自西向东增加了约2-3公里。同时,横穿洋脊的地幔布格重力异常(MBA)剖面呈现出自东向西逐渐变平的特征,该趋势无法用常规的岩石圈板片冷却模型矫正掉,揭示了该区域的重力异常受到了浅部地幔的影响。研究人员对热冷却模型进行不同范围的平滑滤波,很好的拟合了穿脊的MBA曲线变化,并基于此认为该区洋中脊在渐进式扩张过程中,其下方地幔部分熔融区域的宽度自东向西逐渐增大。 该项研究为东太平洋加拉帕戈斯洋脊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新见解,对于理解和揭示全球其他渐进式扩张中心的构造演化及其控制因素具有重要启示。 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人才团队引进重大专项、中国科学院项目、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深圳科创委项目的联合支持。 相关论文信息: Zheng, T., Lin, J., Schouten, H., Smith, D. K., Klein, E., & Parnell-Turner, R. (2023). Gravity anomalies and implications for shallow mantle processes of the western Cocos-Nazca spreading center.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50, e2022GL102133. https://doi.org/10.1029/2022GL10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