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PSO技术引领海上能源行业脱碳转型》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1-03
  • 全球海上能源行业的浮式生产解决方案,特别是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技术,已经从最初的不起眼起步,发展成为推动能源转型和脱碳的重要力量。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供应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以及气候变化的紧迫性,FPSO技术正被广泛应用于深海石油和天然气项目,并逐步向海上绿色能源生产拓展,以释放来自可再生能源的清洁能源。

    近年来,FPSO技术的创新为开发偏远环境中的碳氢化合物储备铺平了道路,有望实现海上石油和天然气生产的零排放未来。据能源海事协会(EMA)等机构的评估,浮动生产系统建设市场将呈现上升趋势,预计未来大型浮动生产装置(包括FPSO)将获得更多订单。

    巴西石油公司等海上能源运营商正致力于新建FPSO配备脱碳解决方案和技术,以支持和实现净零目标。MODEC等FPSO市场参与者正着力解决发电问题,因为发电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他们通过数字化和自动化减少能源使用,提高能源效率,并探索碳捕获利用和储存(CCUS)以及能源存储系统(ESS)等清洁能源技术。

    随着新兴经济体能源需求的激增,提高效率、数字化升级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被视为实现绿色航运运营的持久工具。市场分析师和行业巨头预计,下一波能源市场增长将集中在亚洲。

    据联合市场研究公司(Allied Market Research)报告,浮式生产储卸油市场在2023年的价值为252亿美元,预计到2033年将达到462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6.3%。尽管能源行业内部存在矛盾,但供应安全仍然是重中之重。因此,更加重视减排措施以及在石油和天然气生产过程中融入低碳和绿色能源技术被认为是获得这些碳氢化合物项目所需资金和融资的关键。

    新建FPSO的设计预计将继续采用全电动概念,并进行改动以实现更高效的发电系统、优化的工艺设备以及减少排放的策略。马来西亚MISC等公司正在开发新的FPSO概念,有望将典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近40%。

    此外,FPSO技术的创新用途也在不断拓展。例如,SwitcH2公司设计绿色氢和氨的浮动生产装置,利用陆上和海上风能、太阳能和波浪能进行可再生能源系统整合。这种绿色氨具有高能量密度和易于储存的特点,是全球航运业脱碳的首选。

    Bluewater Energy Services等公司则致力于整合可持续能源技术,减少排放,并拥抱可再生能源,以确保能源转型的弹性和现实性。他们与Purus等合作伙伴联手,提供清洁能源FSO解决方案,以加速全球能源转型。

    另一种创新趋势是利用浮动海上风电为FPSO供电。例如,Equinor的Hywind Tampen项目旨在为浮动生产设施提供电力,帮助实现能源效率并用可再生能源为这些浮动生产资产提供动力。

    随着全球气候目标的压力增大,许多FPSO参与者正下定决心通过加速向更可持续的未来转变,同时支持电力供应安全,应对能源转型时代的挑战。MODEC、Altera Infrastructure和SBM Offshore等公司正在通过扩大数字化举措、研究浮动海上风电和氢气等低碳选择,以及采用碳捕获和储存等技术,来减少排放并实现净零目标。

    SBM Offshore的EmissionZERO计划旨在通过近零排放FPSO实现近零排放。该公司正在推进其概念,以便在2025年为市场准备好解决方案。他们与三菱重工等合作伙伴正在开发FPSO碳捕获技术,预计将进一步直接减少碳排放量。

    展望未来,FPSO市场前景广阔,是能源转型的核心产品。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FPSO技术有望在推动全球能源转型和实现净零排放目标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原文来源:https://www.wedoany.com/zh-cn/shortnews/5OAl8xpE.html
相关报告
  • 《山东能源电力引领海上风电创新升级》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3-16
    • 东方风来满眼春,渤海湾碧波荡漾。 在环渤海经济圈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叠加地带,山东能源电力集团渤中海上风电项目向海“揽”风,书写着新能源事业发展的壮美篇章。 ▲山东能源渤中海上风电场 近日,在2022(第二届)“风电领跑者”技术创新论坛暨颁奖盛典上,电力集团创新应用的全新一代半直驱海神平台EW8.5-230机组,荣获海上8~12MW级风电机组“最佳海上机组奖”,项目定制化选用的S112叶片、南高齿8.5MW全集成传动链齿轮箱、禾望IGCT中压海上风电变流器,均获得最佳零部件产品奖。 同时,国际知名风电行业专项杂志Windpower Monthly公布了2022年全球最佳海上风电机组,EW8.5-230机组位列全球第四位。电力集团2021年首创的主机厂合作伙伴优选模式结出丰硕果实,将供需关系转变为协同创新关系,创出行业佳话。 01创新领航 加速行业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努力在原始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 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山东能源电力集团积极践行“创造绿色动能、引领能源变革”的使命担当,高起点谋划、高定位选型、高标准推进全国首批、山东省首个平价海上风电项目,用创新思维、创新模式、创新发展、创新应用,实现海上风电建设成本大幅优化、管控模式智慧提升,助力山东省海上风电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在海上风电开发建设进程中,我们坚持创新引领,聚焦未来发展趋势,以前瞻性眼光带动技术加速迭代、引领行业进步,使创新成为激活旧动能、迸发新动能的‘强力引擎’。”山东能源电力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伟说道。 风机主机成本占风场建设成本的30%-40%,是海上风电实现平价开发的关键核心;作为全国首批次平价海上风电项目,山东能源电力集团项目团队深入学习海上风电知识,调研优秀企业,对技术、成本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科学、清晰的分析和研判,形成以技术创新、规模化开发、科学融资为方向的平价路径,着力深挖技术创新潜力,在深入分析原有5.2MW风机、升级产品7MW风机等在海上平价时代的优劣势基础上,首创性提出低风速地区8MW以上机型应用方向;为积聚技术创新能力,首次采用海上风电主机厂商优选模式,寻找最佳的合作伙伴,在技术、产品、产业等方面深度合作。   ▲山东能源渤中海上风电A场址H220-8.35MW机组吊装 与中国海装集团合作,将风机功率定制化提升到8.35MW、叶轮直径220米,并在2022年6月21日成功首台吊装、10月份发出我国“十四五”规划五大海上风电基地首度平价绿电。 与上海电气风电集团合作,将风机功率进一步提升到8.5MW、叶轮直径跃升至230米,在山东能源集团渤中海上风电B场址中首次规模化工业应用;EW8.5-230风电机组从2022年8月31日首台到货至12月30日全容量并网,历时仅121天,创造了40万千瓦以上风场最短工期世界纪录;风轮直径达230米,是目前为止商业化运行的最大风轮直径,扫风面积约等于5.8个标准足球场。   ▲山东能源渤中海上风电B场址首台EW8.5-230机组吊装 2022年底,山东能源电力集团实现渤中A、B两个场址共90万千瓦全容量并网,并网规模约占当年度全国海上风电并网规模的1/5,两个风电场汇入一个陆上集控中心、采用同一条电网送出线路,成功建成了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的陆上集控中心和国内一次性建成单体规模最大的海上风电项目,建成北方地区最大海上风电集群,山东能源海上风电规模跃升至山东省第一。两个风电场每年可提供绿电超过32.5亿度,等效节约标准煤102万吨,等效减排二氧化碳235万吨。 数字是最好的见证。山东能源渤中海上风电项目开发建设运营过程中,获得多项行业乃至世界第一的优异成绩,一举创造了当年规划、当年核准、当年开工建设、当年全容量并网、当年达产的海上风电建设奇迹,刷新了全球海上风电推进最快速度,全面引领了海上风电平价开发进程,起到了重要示范作用。作为山东能源贯彻落实党中央“双碳”战略部署、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现代能源体系及以清洁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实践,同样也是促进山东省能源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具体行动,充分彰显了国有企业的社会担当。 02技术赋能 打造优质项目 作为山东省风电“链主”企业,山东能源电力集团毅然决然扛起了带动整机厂商和产业链单位迈向海上平价大兆瓦之路的大旗。 渤中海上风电A、B场址项目分别采用60台中国海装H220-8.35MW和47台上海电气EW8.5-230海上风电机组,均为平价时代量身定制化开发的机型,其设备选型最优、成本价格最低,可有效满足海上平价市场的开发需求,带动技术加速迭代、引领行业进步。 ▲山东能源渤中海上风电场 “EW8.5-230机组采用行业领先的成熟叶片设计、可靠的变桨和偏航系统、高效低能耗的冷却系统、综合最优的电气系统等,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的驱动链设计,实现了创新与传承并存,关键部件技术穿透。” 山东能源电力集团副总经理朱海飞介绍说。 2022年7月5日,EW8.5-230机组配备的S112叶片下线,刷新当时国内已下线最长叶片纪录; 9月8日,在山东能源渤中B场址项目顺利完成首台吊装,刷新全球已吊装最大风轮直径机组纪录,引领中国海上风电正式迈入230米风轮时代; 12月30日,渤中B场址项目47台EW8.5-230机组全容量并网,刷新了全球商业化运行风机最大风轮直径纪录…… 山东能源电力集团与上海电气风电集团合作研发应用的被誉为“捕风神器”的海神平台EW8.5-230机组,专为我国北方中低风速海域量身打造,一次次刷新着海上风电设备、建设、运行等多项记录,已成为北方低风速地区标杆机型,高收益、高可靠,实现“技术领先下的整体解决方案领先”,一路引领我国8MW~10MW功率等级海上风电机组的开发进程。 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两个风场全容量并网,得益于一套科学系统的管控体系和管控能力,山东能源电力集团通过反复调研,提前布局,实现了全产业链的延伸管控。 “随着机组大型化步伐加快,未经样机长周期验证的风机存在一定的技术与质量风险,为破解这一难题,我们深入风机全产业链、做到向前管控,风机制造过程中,我们联合中国海装、上海电气风电集团,深入产业链企业,对齿轮箱、发电机、变压器、叶片等大部件生产和测试过程延伸把控,为确保海上风机可靠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山东能源渤中海上风电项目副经理张明华介绍说。 EW8.5-230首台风机一天内实现送电、动调、并网发电,就是对全产业链超前管控的最佳实证。同时,他们针对海上风电重点工程,采取可研阶段达到初设深度、超前推进风机优选和基础迭代设计、超前开展海上升压站设计等,下好“先手棋”,落好“关键子”,抓好“提前量”。 ▲山东能源渤中海上风电A、B场址陆上集控中心 海上风电项目作为一项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都将使所有努力付之一炬。为积极探索平价海上风电建设,山东能源电力集团以“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最低、投资收益最大化”为原则,在牢牢把握技术创新优势的同时,以破釜沉舟、战则必胜的勇气,发扬“严真细实快”的工作作风,克服船机资源少、作业窗口期短、施工难度大、新冠疫情影响等诸多困难和挑战,优化施工方案和工艺,全面整合上下游资源,协调设备生产供货,强化本质安全管理,确保了各项重大节点目标如期完成。 奋斗新时代,迈向新征程。面向未来,山东能源电力集团将以“创造绿色动能,引领能源变革”为使命,聚焦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全力打造绿色低碳、多能互补、高效协同、数字智慧的国内一流电力能源供应商。
  • 《碳中和目标下能源行业减排提速》

    • 来源专题:油气开发与利用
    • 编译者:cncic
    • 发布时间:2021-03-10
    •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并明确指出要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在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的大背景下,如何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能源结构调整、进一步节能减排等话题,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的热点议题。   加速传统能源企业绿色转型    从近期各方传递的信号来看,传统能源企业正在加快转型步伐。为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中国石油“十四五”规划对推动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系统部署安排,确立了以高质量指标体系为引领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以“3060”硬约束为导向的绿色发展路径,制定了一系列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加大绿色低碳产业投入力度,把二氧化碳减排作为重要的约束性考核指标。中国石化党组提出实施世界领先发展方略,核心是构建“一基两翼三新”产业格局,打造世界领先洁净能源化工公司,首次将“洁净”纳入公司的愿景目标。一些石油公司的代表委员建议,要在全产业链每一个环节,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要充分挖掘天然气价值,不断挖掘天然气发展潜力,加强与可再生能源融合发展。其他能源企业也相继在绿色低碳发展上动作频频。今年国家电网公司发布了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副主委、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建议,积极建设能源互联网,协调电源、电网、负荷、储能等各类资源,解决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随机性、波动性等问题,助力能源电力生产向绿色、低碳转型,能源电力消费向高效节能转型。   传统能源企业除了做好减法外,还要加快科技创新赋能。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工业大学校长乔旭鼓励在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等绿色原始技术上创新。他建议,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强化学科支撑作用,加快部署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项目以及二氧化碳用作原料生产化工产品项目,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背景下,如何实现企业自身碳中和,如何利用自身的专业技术、专业知识以及自身的产品来为碳达峰、碳中和实现自身的价值,是能源行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体系    早在2011年时,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地方试点工作就已启动,共在7个省市开展试点,有效推动了试点省市应对气候变化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地方试点碳市场也为正在积极推进的全国碳市场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但相关制度体系仍面临不够健全等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李永林称,目前,碳交易制度体系不够健全,配额分配不够科学合理,管理层级不够完备。建议加快全国碳市场制度体系建设,科学制定碳配额分配机制,健全完善碳市场管理层级,有效促进碳减排。全国政协委员、观澜湖集团主席兼行政总裁朱鼎健认为,要尽快将石化、建材、钢铁、造纸和民航等高能耗高排放的行业企业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中来。同时,建议在试点城市继续降低企业进入碳市场门槛,将更多企业纳入碳交易市场,扩大控排范围。此外,在现有绿色金融产品的基础上,可鼓励进一步创新,适时引入碳期货、碳期权等碳金融工具。   在建议完善碳市场的同时,一些代表委员也提出了要加强监督,完善相关制度体系。全国政协委员、淄博市政协副主席、民盟淄博市委主委,齐鲁石化公司三级协理员达建文提出,加快建立碳排放监控体系,通过政策引导,采取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等措施,达到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 重塑产业链结构    碳中和目标将深刻影响下一步产业链的重构、重组和新的国际标准。中国石油将积极稳妥地布局发展新能源业务,推进风、光、气、氢、地热多能融合发展,探索天然气发电与光伏、风力发电合作,研究氢能、储能等业务发展,适时推进一批重点试点项目。全国人大代表、天能集团董事长张天任呼吁,将储能产业纳入国家“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推动储能应用和装备制造业协同发展,创新发展,并统筹推进各类电力市场建设,引导开展市场化运营。全国政协常委、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提到,光伏新能源产业是双碳目标实现的主要力量,建议加快电力装备转型升级,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部分代表委员还提到要加强二氧化碳资源化产业发展。全国政协委员、奥克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朱建民称,伴随着化学工业科技创新与进步,特别是催化技术的日新月异,加强二氧化碳资源化产业发展将开启利用废弃二氧化碳实现从源头的绿色化工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