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Communications:大规模探索深海海绵地带》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12-01
  • 德国亥姆霍兹基尔海洋研究中心(GEOMAR Helmholtz Centre for Ocean Research Kiel)领导的一项研究发现,海绵中的微生物群落比已知的更加多样化和独特,各种环境因素和进化影响是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深海海绵和细菌物种及其对人类和海洋的确切作用尚未明确。该研究通过21次科考收集了52个不同的海绵繁殖区样品,并利用ROV Kiel 6000等水下机器人收集海绵及其栖息地的数据,基因组测序识别海绵和细菌。该研究最近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
    海绵是进化最古老的动物之一。海绵体积最小只有几毫米,最大的有一辆小巴那么大。由于海绵大多生活在深海,因此仍有大量物种尚未确定。共生细菌群落存在于海绵组织中,即微生物组。亥姆霍兹基尔海洋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将海绵的位置、温度、盐度、深度以及氧气和营养物对相应海绵微生物组的影响确定为主要环境因素。研究人员认为,这个基于包含了24个环境参数的、全面的数据集所做的研究代表了迄今为止对深海微生物群及其共生伙伴的最详尽分析。
    该研究的主要作者、GEOMAR的海洋生态学家Kathrin Busch博士表示,深海海绵和它们的共生细菌可能已经存在了数亿年,来共同适应动态环境。这可能解释了我们遇到的一些未知细菌类别和物种的巨大多样性。海绵地带,甚至海绵个体,每个都有自己的微生物群落。应该指出的是,海绵地带是敏感且非常重要的深海栖息地,目前正受到拖网捕鱼等活动的威胁。海绵经常成为此类捕鱼的附带捕获物,导致其许多重要功能都丧失了。它们与微生物组一起开辟了独特的生态位,过滤周围的水并通过代谢产物为深海生物提供新的营养物质。
    论文的合著者GEOMAR的海洋微生物学家Ute Hentschel Humeida教授解释,由于微生物群落也是海绵健康的指标,这些基础数据对于监测深海海绵花园的完整性和恢复力具有重要价值。(王琳 编译)

  • 原文来源:https://www.geomar.de/en/news/article/deep-sea-sponge-grounds-explored-on-a-large-scale
相关报告
  • 《Nature Communications:探索威胁珊瑚礁的隐藏热浪》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2-04
    • 2019年4月至5月,尽管没有厄尔尼诺现象,但南太平洋中部法属波利尼西亚莫雷阿岛附近的珊瑚礁遭受了严重的长期热白化。由香港科技大学海洋科学系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调查了这一反常的珊瑚白化事件。研究表明,这一意外事件与反气旋涡有关,这些旋涡使海平面升高,并将热水集中在珊瑚礁上,导致水下海洋热浪在很大程度上潜藏在地表。研究结果最近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大多数珊瑚白化模式的研究都依赖于海面水温的测量,这些利用卫星在广阔区域进行的表面测量很有价值,但无法检测到来自地表外源热对海洋浅表层生物的影响。研究人员利用遥感海面温度与高分辨率、长期原位温度和海平面异常观测组合,分析了2005至2019年15年来在莫雷阿岛收集的数据。结果表明,反气旋在开阔海洋中通过岛屿时会引起海平面上升,并将内波推入更深的水域。内波沿着海洋温暖表层和下面较冷层之间的界面传播,可以频繁冷却珊瑚礁栖息地。目前的研究表明,由于反气旋,内波在2019年初以及一些早期的热浪期间没有冷却,导致珊瑚礁意外加热,进而导致大规模的珊瑚白化和死亡。不幸的是,2019年广泛的珊瑚死亡抵消了过去十年来在莫雷阿岛周围发生的珊瑚群落的恢复。如果研究人员只能获得海面温度数据,那么2019年严重而持久的海洋热浪就会被忽视,由此产生的灾难性珊瑚白化可能被错误地归因于海温升高的原因。该研究为在不断变化的海洋动力学和气候背景下评估沿海生态系统的未来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这项由HKUST主导的研究是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斯克里普斯海洋学研究所、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加州州立大学北桥分校和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科学家团队合作进行的。这项研究的基础数据是通过在莫雷阿岛珊瑚礁长期生态研究(LTER)地点进行的长期物理和生态观察而实现。这里进行的长期分析,以及对岛屿和沿海海洋群落所有深度的物理条件和生物动态的同步监测,是未来保护海洋中脆弱生物资源的模型。(李亚清 编译)
  • 《探索 | 单片集成光学伊辛机》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5-05-21
    • 近日,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张新亮、董建绩研究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李明研究员成功研发了一种单片集成的光电耦合伊辛机。该技术实现了片上光学物理退火,在提升能效、缩小尺寸和加快收敛速度方面具有重要突破。研究成果发表在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题为“A monolithically integrated optical Ising machine”。 面对摩尔定律放缓和电子芯片能效极限,如何突破冯·诺依曼架构成为新一代计算技术的关键课题。光学伊辛机因其在组合优化问题求解中的巨大潜力而备受关注,但目前主流方法仍面临集成度低、功耗高、响应慢等瓶颈,制约其大规模应用。为此,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单片集成的光学伊辛机计算方案,基于光电耦合振荡(OECO)结构,首次实现了无需外部电学辅助的片上四自旋伊辛问题求解器。 该系统采用定制化马赫-曾德尔干涉仪(MZI)构建的对称光学耦合矩阵,结合超紧凑、低功耗的光电耦合(OEC)非线性单元,实现了线性与非线性功能在芯片上深度融合。系统结构如下图所示: OEC单元的面积仅0.01 mm2,单元功耗4 mW,系统耦合矩阵实现了平均0.986的矩阵保真度,单自旋态演化时间为150 ns,系统回路时延为1.71 ns。系统能够高效地找到目标伊辛问题的最优解,成功演化出预期的基态。 该方案的能效优势显著,每自旋每轮演化的能耗仅为6.8 pJ,优于目前其他片上或光纤实现的光学伊辛机方案。在集成度、功耗和收敛速度上全面领先,具备优越的可扩展性和工程可实现性。研究成果为构建片上物理退火计算加速器提供了坚实基础,为光子计算迈向实用化和大规模集成奠定了关键技术支撑。 图1:光学伊辛机系统结构图。展示光电耦合(OEC)非线性单元、4×4对称耦合矩阵、输入输出路径,以及自旋态从初始态演化至基态的过程 图2:四自旋状态演化及最终解图像。在激励脉冲作用下,四个自旋状态演化为[-1, 1, -1, 1],验证系统正确求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