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造“蓝海豚”上线运营 铸造高铁“金名片”》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 zhaowy
  • 发布时间:2017-03-30
  • 青岛造“蓝海豚”上线运营

      2月25日10时33分,随着G65次列车驶出北京西站,我国自行设计研制、拥有全面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动车组样车上线运营。其中一列,就是中车四方股份生产的“蓝海豚”。

      时速350公里的中国标准动车组,是为更好满足中国高铁运营环境和条件更为复杂多样、长距离长时间连续高速运行等需求,打造适合中国国情、路情的高速动车组设计制造平台,实现高速动车组技术全面自主化、标准化,在中国铁路总公司的主导下,由中车四方股份设计制造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新一代高速列车。2012年启动研发,2015年6月下线,2016年完成载客试运营。到如今正式上线运营,仅用了四年的时间。

    据中车四方股份有关人士介绍,中国标准动车组在13个技术领域搭建了“中国标准”,核心技术全面自主化,并在运用安全、节能环保、降低全寿命周期成本、进一步提高安全冗余等方面加大了科技创新力度,具有创新性、安全性、智能化、人性化、经济性等特点。正是凭借出色的创新设计,2016年12月12日,“蓝海豚”从全球6000多件产品中脱颖而出,摘得2016中国设计红星奖最高奖项——“至尊金奖”。相信不久的将来,“蓝海豚”将大批量从位于棘洪滩的“动车小镇”驶出,驰骋到中国日益完善的高铁网络上。

    中车四方股份近年来还率先发力“高铁”+“智能制造”,牵头申报的《高速动车组关键零部件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和《高速动车组转向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两个项目获得国家工信部立项,成为全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借力数字化信息技术,未来将开启新一轮创新升级。从时速200公里到时速380公里,从热带海岛到西北荒漠,从零上40℃高温到零下40℃严寒,中车四方股份驶出的高速动车组,不但以最快的运营速度领跑全球,而且适应世界最复杂的运营环境。高速动车组驰骋四方之时,中车四方股份也赢得了“标准”话语权。在高速动车组领域,目前已获得了660多项专利,并主持或参与编制百余项国家和行业标准。

相关报告
  • 《钢铁铸造技术重大突破 强度和延展性的结合》

    • 来源专题:工程机械与高端装备
    • 编译者:Hazel
    • 发布时间:2025-04-29
    • 弗劳恩霍夫IWU(Fraunhofer IWU)和弗莱贝格工业大学(TU Bergakademie Freiberg)(德国)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具有TRIP/TWIP特性的冷成型铜合金奥氏体铸钢。该项目由德国科学基金会(DFG)资助。 在交通沿线岩壁、隧道墙体或地下采矿作业区的岩层锚杆应用中,坠落的岩石可能对锚杆造成损伤。而经测试,这种新型冷成型合金在承受此类载荷时会再次发生硬化,从而提升材料性能。紧固件系统同样能受益于这一特性。 这项创新的核心在于TRIP/TWIP效应,正是这一效应赋予了新型铸钢卓越性能。TRIP代表“转化诱导的可塑性”,TWIP意为“孪生诱导的可塑性”——这两种机制能使材料在载荷下发生微观结构转变,从而显著提升强度与延展性。 TRIP效应:在机械应力作用下,部分奥氏体(一种柔软且强韧的结构相)会转变为马氏体(坚硬致密的相)。这种相变会导致材料局部硬化,从而增强其抗开裂性能。 TWIP效应:在奥氏体中形成所谓的变形孪晶,这些孪晶结构同样能强化材料并提高其韧性。 弗劳恩霍夫IWU研究所“铸钢冷成形”研究项目负责人娜丁·莱纳特(Nadine Lehnert)解释道,“这两种效应共同作用,显著提升了材料的抗拉强度和机械能吸收能力。而且这两种效应的协同作用不仅大幅增强材料强度,延缓动态载荷下的部件失效,更显著提高了材料在冲击情况下的成形能力和能量吸收性能” 其工作原理如下:首先,通过冷锻将所考虑的铸钢合金初始坯料加工成具有细晶粒、逆转变奥氏体微观结构的产品。生产流程始于粗晶奥氏体结构——工件首先在挤压模具中减小直径,这种机械应力会因TRIP/TWIP效应(相变诱导塑性/孪晶诱导塑性)导致部分马氏体结构形成。随后的热处理通过马氏体逆转变为奥氏体,使部件晶粒尺寸细化(获得细晶粒)。在高载荷下,部件可能发生开裂(尤其奥氏体结构中),但裂纹不会导致完全失效,而是因结构的马氏体相变而终止。这种重新硬化(马氏体)甚至能进一步提升材料的承载能力。 高安全性潜力应用领域 这种新型铸钢的独特性能使其成为安全关键型应用的理想选择,尤其是在对强度、韧性和可靠性要求极高的场景中。 汽车工程:螺钉、底盘部件、碰撞吸能装置和车身结构可受益于该材料的高能量吸收特性与碰撞安全性。 航空航天:结构件和紧固件采用这种新型铸钢后,可实现更轻量化且更高强度的设计。 医疗技术:凭借材料的高生物相容性和强度,植入物和手术器械的性能可进一步优化。 建筑与基础设施:岩层锚杆以及桥梁隧道的紧固元件因材料的高抗裂性而更具安全性。该合金的优势在材料耐久性至关重要的场景中尤为突出——即使面临极端载荷仍能保持稳定性能。 节能冷成形的关键技术 这种新型铸钢同样适用于冷锻工艺。该技术可在室温下直接成型部件,从而省去热轧等能耗密集型工序。莱纳特(Lehnert)解释道:“冷成形工艺链显著更短且高效。我们以预铸坯料为起点直接成型,无需热成形所需的加热、轧制和除鳞等高能耗步骤。” 聚焦可持续性与成本效益 除技术优势外,该新型铸钢的研发还兼具生态与经济效益: 资源节约与健康性:以铜部分替代镍,既降低了对昂贵稀缺资源的需求,也减少了加工过程中的健康风险。 节能降耗:冷成形能耗远低于热成形,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成本优化:简化的工艺链、更低的材料用量及气体消耗(冷锻)共同降低了生产成本。 该团队的研究成果构成了将TRIP/TWIP效应有针对性地用于安全关键应用的基础。弗劳恩霍夫IWU未来的研究工作将侧重于优化成型工艺和有针对性地调整材料性能。莱纳特(Lehnert)补充说,“我们的目标是充分利用TRIP/TWIP效应的潜力,以经济高效的方式生产适用于各种应用的高性能组件”。
  • 《青岛高新区:“双链”驱动高端装备制造业加速向前》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10-28
    • 金秋十月,青岛高新区捷报频传。统计显示,青岛高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高测股份)生产的光伏晶硅加工装备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第一;青岛宝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集成装备市场占有率超过70%……近年来,青岛高新区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布局产业链供应链“双链”驱动模式,加快建设高端装备研发制造基地,以智能制造装备迭代升级为目标,以机器人、智能制造、仪器仪表与检测设备等产业发展为重点,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增长极”。   高端装备制造业蓬勃发展   继获得法国、土耳其、俄罗斯等海外客户的订单之后,位于青岛高新区的高测股份近日又迎来喜讯,该公司与印度最大的基础设施企业阿达尼集团签订近6000万元设备买卖合同,将为其提供磨抛机和切片机。   不断斩获重量级海外订单的背后,是高测股份过硬的技术实力。近年来,高测股份顺应硅片切割向大尺寸、薄片化发展趋势,依靠“切割装备+切割工艺+切割耗材”建立起的关键技术优势,持续“修炼内功”。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0—2021年,高测股份生产的光伏晶硅加工装备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第一,产品技术及质量均处于行业先进水平。   在青岛高新区,手握“绝活”的企业还有很多。青岛慧拓智能机器有限公司打造出世界唯一全机型、国内唯一多矿种、全场景适配的智慧矿山操作平台,在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而在我国液压行业,青岛力克川液压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力克川)也已迈入第一梯队。“液压产品对于零部件加工精度和技术要求极为苛刻,为了提高产品工作效率,降低摩擦副,我们公司的研发团队经历过多次尝试后,最终让液压产品工作效率超过国际同类产品的水平。”力克川董事会秘书兼项目总监毕南楠介绍,如今,该公司产品在我国工程机械国产品牌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达到50%左右,力克川被评为国家强基工程示范企业,国家级重点专精特新“小巨人”,是青岛市“隐形冠军”。   加速推动海洋经济驶向“深蓝”   青岛高新区全力构建“1+2+1”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推进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该高新区内涌现出一批优质企业。   以海洋声学释放器、水声通讯机和换能器为主导产品,青岛泰戈菲斯海洋装备股份公司经过多年研究测试,取得了远距离水声通信、低功耗设计等多项关键技术的突破,该公司研发的海洋声学释放器具有应答距离远、整机功耗低、释放可靠性高等特点。   青岛浩赛机械有限公司致力于深海养殖高端装备的研发生产,该公司研发的高清合金网衣解决了海洋养殖领域长期存在的网衣易附着、强度低、寿命短、维护成本高,网箱抗风浪性能差、有效养殖空间利用率低等问题。“我们研发的这种新型高清合金网衣可以耐海水腐蚀,使用寿命长达10年之久。”该公司总经理李红表示,该网衣材料还可防海洋生物附着,直接降低了网衣的清洁和维护成本。   李红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他们将积极链接海内外优质的产业资源,与本地科研院所共同建立“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建设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及科研院所为支撑的公共研发服务平台,打造高标准的海洋牧场装备资源集聚平台,建设国内高端海洋装备研发企业。   出台政策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打造多款农业机器人的青岛悟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悟牛智能),经过10年的创新研发,开启了无人驾驶农业机器人商业化道路。   “2022年,悟牛智能的商业化订单实现了井喷式的增长。”该公司项目经理王佳表示,如今,他们正致力于打造“智慧农业管控云平台+无人驾驶车+作业机器人”三位一体智慧农业解决方案,推动农业生产智能化,让“无需下地,坐等丰收”成为现实。   科技日报记者了解到,青岛高新区加快建设高端装备研发制造基地,以智能制造装备迭代升级为攻坚目标,以机器人、智能制造、仪器仪表与检测设备等为重点,积累了一定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础。   “青岛高新区特别重视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出台了‘科创36条’‘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发展’等一系列政策,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李红告诉记者,去年他们公司获得了200万元的研发支持补贴资金,另外在税务方面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也让他们节省了40万元。   “各项政策的出台落地极大激发了制造业企业的发展活力。”对此,力克川总经理邵庆也表示,青岛高新区高度重视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在政策方面给了企业很多优惠和扶持。   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青岛高新区围绕“高”“新”两个核心要义,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持续发力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培育高端装备制造业集群,纵深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全力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