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通过地球观测卫星接收到的月球亮度的新测量值作为基准来更准确地观察地球》

  • 来源专题:计量基标准与精密测量
  • 编译者: 张宇
  • 发布时间:2025-05-26
  • 近日,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基于最新收集的有关月光、深空和远在云层上方的大量观测数据用于改善地球上的天气预报、矿产勘探和农业生产。

    现在,NIST对月球亮度的测量比以前可用的数据准确10倍,这对工程师来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他们可以使用这些数据来校准地球观测卫星上的视觉传感器。适当的校准有助于确保这些卫星准确记录来自地面、水域和远处植被的实际光量和颜色数据。NIST通过在NASA的高轨道飞行器上部署其设备来获得一套新的月光观测数据。

    “我们发布这些数据的目标是帮助卫星行业开发更好的月球亮度观测模型,”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该项目的小组负责人乔·赖斯(Joe Rice)说。“使用这些数据将有助于确保科学家更准确地了解来自轨道上拍摄的地球图像的实际含义。”

    在使用卫星拍摄地球的可靠图像数据之前,需要对卫星的图像传感器进行校准以确保它们所记录数据的准确性。如果没有这个至关重要的步骤,传感器可能会显示一大片地区的颜色深浅或强度与实际情况不同,从而导致农民或勘探工作者基于这种不准确的信息做出错误的决策。

    有时,工程师会在发射前进行校准,但这需要耗费很多时间、金钱和精力,部分原因是搭乘火箭前往太空会给卫星带来很大的压力。发射时的加速会使卫星不得不承受数倍的地心引力,而飞行过程中的强烈振动会使仪器产生剧烈的摇晃,这可能会降低或抵消校准的效果。

    较大的卫星可能会携带允许它们在发射后进行自我校准的设备,但此类设备会增加重量并占用宝贵的内部空间。而且并非所有卫星的设计结构中都给这类设备预留的足够大的空间。在由几个边长为10厘米的立方体模块构建的卫星结构中,有效载荷的空间通常都非常珍贵。

    一种更简单的方法是利用来自月球的光,它的反射特性随时间产生的变化很小,因此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基准。卫星传感器有时可能会拍摄包含月球的图像,并且可以根据从月球表面反射的不同波长的光来校准传感器。

    陆基望远镜难以获得月球亮度观测的准确细节,因为我们星球不断变化的大气层带来了太多的不确定性。因此,NIST物理学家约翰·伍德沃德(John Woodward)和他的同事们安排将一台特殊的望远镜安装在飞行高度为7万英尺(21公里)的NASA ER-2飞行器上,这一高度可以排除95%的大气层影响。这项任务被称为机载月面反射光谱观测任务(air-LUSI),从NASA的阿姆斯特朗飞行研究中心起飞。经过数年的工程设计和试飞,该项目最终于2022年开始收集数据,并于2025年初进行了最新的一次在轨观测。

    与以前的月球亮度观测模型相比,优化的模型所观测到的数据集有了明显的改进,这些模型被设计为擅长进行观测数据处理,数据中可以显示出传感器的性能如何随时间变化,但很难确定地球本身是否发生了变化以及如何产生的变化。新数据不仅降低了地面数据固有的不确定性,而且还与国际单位制(SI)紧密相连,使其更易于应用。

    “这个数据集的准确性比人们以前使用的数据高10倍,”伍德沃德说。“它将推动我们对校准卫星的其他方式进行更有效的改进。”

    该数据集现在可通过NIST的数据门户网站获得,采用科学界广泛使用的netCDF格式。它包含月面反射光谱测量值以及与之相关的时间、位置和不确定性信息。它还包含了有关NIST所使用仪器的信息,以帮助人们将其与自己的传感器性能进行对比。此外,还提供了有关如何读取和显示数据的详细信息,以及引导用户开始使用该数据的指南。

    伍德沃德说,他对该数据集未来的使用前景持乐观态度。原因之一是,卫星之间准确且一致的校准能力,将使地面观测者能够更有效地发现数据集中所揭示的变化趋势。

    “卫星是昂贵的国家资产,你希望它们尽可能有用,”他说。“如果我们使用月球来校准它们,卫星观测可能会变得更有价值。例如,我们会知道农田的颜色是否因为雨水改善了作物健康状况,而不是因为两颗不同的卫星在不同的时间拍摄了两张不同的图像。

    air-LUSI项目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县分校和加拿大安大略省麦克马斯特大学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之间的合作项目。

  • 原文来源:https://www.nist.gov/news-events/news/2025/05/nist-moonlight-data-will-help-satellites-get-more-accurate-look-earth
相关报告
  •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为月球上的精确计时系统制定了蓝图,作为建设月球GPS的第一步》

    • 来源专题:计量基标准与精密测量
    • 编译者: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4-08-16
    • 几十年来,月球微妙的引力带来了一个棘手的挑战,那就是原子钟的运转在月球表面的时候要比在地球上每天快约56微秒。这种极其微小的差异看起来似乎并不起眼,但它可能会干扰类似航天器着陆和与地球通信等重要活动所需的精确计时。 近日,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的研究人员已经制定了一套在月球上精确计时的计划,为以后用于月球探测的类似GPS导航系统建设指明了方向。该研究发表在《The Astronomical Journal》期刊上,重点是定义创建月球坐标时间系统所需的理论框架和数学模型。 这项创新对于美国宇航局雄心勃勃的阿尔忒弥斯计划至关重要,该计划的目标是在月球上建立常态化的驻留机制,并可能成为探索宇宙的重要垫脚石。 月球坐标时间 地球上的GPS非常依赖于精确的计时。GPS 星座中的每颗卫星都携带与公共时间基准同步的原子钟。通过测量来自多颗卫星的信号到达接收器所需要的时间,GPS 就可以确定接收器的位置和时间。然而,由于相对论中提到的引力效应,在月球上实施类似的系统,并将其准确地与地球上的系统相关联,就变成了一项独特的挑战。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指出,引力会影响时间的流逝。对于每个人来说,时间不会均匀地流逝。例如,在月球上,由于重力比地球上弱,时钟的滴答声会稍微快一些。此外,由于包括月球绕地球的轨道和地球绕太阳的轨道在内的多种引力效应的叠加,使地球上的观察者与月球上的观察者测量时间的方式略有不同。这些效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导航和通信的精确性产生显著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NIST的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系统,以建立并实施考虑到月球独特引力环境的月球时间。这个系统建立了一个新的主“月球时间”,作为整个月球表面的计时参考,类似于地球上协调世界时(UTC)的功能。 “这就像是让整个月球同步到一个针对月球重力调整的‘时区’,而不是让时钟逐渐与地球的时间失去同步。”NIST物理学家Bijunath Patla表示。 “这项工作为采用类似于GPS的导航和计时系统奠定了基础,该系统将为近地和地球用户提供月球探测服务。”NIST物理学家Neil Ashby表示。 新的提案将是开发“月球定位系统”的第一步,该系统将包括在月球表面和月球轨道上特定位置的高精度时钟网络。这些在月球轨道上的精确原子钟将充当月球GPS网络的“卫星”,为导航提供准确的授时信号。 精确的月球导航和定位可以实现更准确的着陆和更高效的月球资源探索。如果没有这个“月球GPS”,如果没有这个“月球GPS”,在月球上着陆和操作就会像在没有任何定位系统的情况下试图在地球上导航一样——你只能对自己的位置有一个粗略的判断,这使得想要准确的执行复杂操作或进行长途旅行变得极其困难。 “我们的目标是确保航天器的能够降落在距离预定着陆点几米的范围内。” Patla表示。
  • 《突破 |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优化铝离子光学钟》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5-07-28
    • 近日,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的研究人员对其基于囚禁铝离子的原子钟进行了技术升级。这款最新一代的光学原子钟,其计时精度高达小数点后19位,刷新了世界纪录,成为迄今为止最精确的光学原子钟! 光学原子钟的性能通常从两个方面来衡量:一是准确度,二是稳定度。此次准确度纪录的刷新,得益于团队对铝离子钟长达20年的持续改进。离子钟便是原子钟的一种,它特指使用带电离子(如铝离子)作为计时基准的光学原子钟。除了创下全球最高的准确度(比上一项纪录提升了41%),这款新时钟的稳定度也是其他离子钟的2.6倍。如此卓越的性能,源于对系统各个细节的优化,包括激光器、离子阱和真空腔体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 NIST物理学家David Hume展示新改造的离子阱 铝离子能构成一台性能卓越的原子钟,其“振动”频率极高且极其稳定。David Hume指出,铝离子的计时稳定性超过了目前用于“秒”定义标准的铯原子。此外,铝离子对温度、磁场等环境因素的敏感性也较低。不过,Mason Marshall解释说,铝离子在操控方面相对“内向”。原子钟运行所必需的两项关键技术,即激光探测和激光冷却,都难以直接作用于铝离子。 为此,研究团队采用了“搭档”策略,将铝离子与镁离子配对使用。虽然镁离子的计时性能不如铝离子出色,但它可以方便地通过激光进行操控,从而间接实现对铝离子的有效控制。项目研究生Willa Arthur-Dworschack介绍道:“这种离子间的‘搭档机制’被称为量子逻辑光谱学。”在该系统中,镁离子用于冷却铝离子,使其运动减缓,并与铝离子实现协同运动。通过探测镁离子的运动状态,研究人员便能间接读取铝离子的时钟信息,因此这类时钟被称为“量子逻辑钟”。该项目的另一位研究生Daniel Rodriguez Castillo补充道,即便采用了这种协同机制,仍需对大量物理效应进行精确表征,以确保系统的整体性能。他表示:“这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挑战,因为时钟设计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对最终的性能产生影响。”其中一个关键挑战来自离子囚禁装置,即离子阱的设计。该阱引发的离子微小运动(称为“额外微运动”),会进而降低原子钟精度。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团队重新设计了离子阱。他们将阱体构建在更厚的金刚石衬底上,并优化了电极的镀金层,以矫正电场的不均衡,同时加厚镀层以降低电阻。通过这些工程优化,成功抑制了离子的多余运动,使其能在近乎无扰动的状态下稳定“计时”。下图展示了NIST铝离子钟采用的新型离子阱装置:主图为全新的离子阱结构,放大图则由CCD相机拍摄,标记出了铝-镁离子对的位置。由于铝离子(图中暗点)无法直接被相机探测,其状态需通过与之配对的镁离子(图中亮点),借助量子逻辑光谱学技术进行间接读取。 离子阱运行对其所依赖的真空系统也带来了一定挑战。Mason Marshall指出,在传统的钢制真空腔体中,氢气会缓慢从腔壁中逸出。这些微量氢气与离子发生碰撞,会干扰时钟的正常运行,导致实验只能在重新加载离子前维持较短时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团队重新设计了真空腔体,改用钛金属材料制造,使背景氢气水平降低了150倍。这一改进将离子阱的单次运行时间从原先的30分钟延长至数天,无需频繁重新加载离子。 除了真空环境的优化,他们还需解决一个关键环节——需要更稳定的激光器来探测离子并计量其振动。2019版原子钟为消除激光引发的量子涨落(即离子能量态的短暂随机变化),需连续运行数周进行数据平均。为缩短该时间,团队求助于NIST的Jun Ye,其所在的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和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联合研究所(JILA)拥有全球最稳定的激光系统之一。 该项目的推进离不开多个团队的紧密协作。Jun Ye团队通过铺设在街道下方的光纤链路,将超稳定激光束传输至3.6 km外的NIST Tara Fortier实验室,并注入该实验室的光频梳系统中。光频梳被称为“光的标尺”,能将不同频率的激光精确比较。借助该系统,铝离子钟团队实现了其激光器与Jun Ye团队激光的频率同步,成功“复制”了激光的超高稳定性。 通过这项关键改进,研究人员将单次离子探测的时间从150 ms大幅延长至1 s,不仅显著提高了时钟的稳定性,也将测量精度达到小数点后第19位所需的时间,从三周大幅缩短至仅一天半。 凭借这一新纪录,铝离子原子钟助力国际上更高精度的‘秒’重新定义。相关升级不仅显著提升了其作为量子逻辑实验平台的性能,还为探索量子物理新概念和构建量子技术所需的核心工具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更为关键的是,借助这一技术突破,这款时钟有望成为开展高精度地球大地测量的强大工具,同时也为探索超越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新理论提供可能,例如验证“自然界的基本常数并非绝对恒定,而可能随时间发生变化”这一假说。Willa Arthur-Dworschack表示:“基于这一平台,我们已做好准备,进一步探索全新的时钟架构,例如扩展时钟离子的数量规模,甚至实现它们之间的量子纠缠,从而持续提升整体测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