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技术,我国实现自主可控!》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2-14
  • 2月10日从中国化学工程集团(以下简称“中国化学”)获悉,由其自主研发、设计和建设的高端聚甲醛新材料项目中试成功,打通了高端聚甲醛新材料核心工艺流程,产出合格产品。这标志着我国实现了高端聚甲醛新材料生产技术自主可控,为保障我国产业安全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该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聚甲醛是一种综合性能优良的热塑性树脂,可在104℃以下长期使用,脆化温度-40℃,吸水性极小,可用于替代钢铁、铜、锌、铝等金属材料和其他塑料。

    凭借出色的机械性能、耐磨性、电绝缘性等性能,聚甲醛如今已成为制造汽车内饰件、车窗升降器等汽车关键零部件的理想材料,并广泛应用于继电器、插座等电子电器零件制造,还被制成齿轮、轴承等机械工业核心部件。

    中国化学所属华陆工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及中化学科学技术研究有限公司协同攻关,自主设计建设了千吨级高端聚甲醛新材料中试装置,成功攻克了高端聚甲醛原料生产和中间产品提纯等多个关键技术难题,顺利产出合格的高端聚甲醛产品。

  • 原文来源:https://www.cnenergynews.cn/kejizhuangbei/2025/02/11/detail_20250211198496.html
相关报告
  • 《我国油田钻探技术实现超远程操控》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9-21
    • 近日,中国海油“璇玑”地质循轨旋转导向钻探系统搭建的“井—地—基”全链路高速通信通道累计传输曲线超过50万条,总数据量突破500G,实现了我国油气定向钻探技术的跨越。这项被誉为“深地制导”的技术,能在钻探过程中精准“瞄着深层靶点去、沿着储层边界钻”,通过数字化技术构建的实时数据传输链路,创新采用流体压力波传输技术,首次实现中国至乌干达超9000公里的远程数据传输,成功命中深地靶点。目前,“璇玑”系统已在我国全海域及陆地油田规模化应用,并推广至印度尼西亚、伊拉克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
  • 《我国应在技术自主可控的前提下发展氢能产业》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11-22
    • 从去年开始,氢能在国内的热度就逐渐升温,各地政府陆续出台氢能发展规划,中央政府也在酝酿制订相关规划,氢能的商业化正在加速。 作为中国最顶级的官方经济咨询机构之一,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从去年年初就开始关注氢能发展,并成立了以信息部副部长景春梅为组长的课题组,专题研究氢能在中国的发展问题。 景春梅认为,国内氢能产业发展出现虚火现象,在关键技术还没有突破的时候,各地一拥而上,将造成资源的浪费。 景春梅表示,我国应在技术自主可控的前提下发展氢能产业。各地政府发展氢能产业,应考虑自身的实际能力;对氢能产业链企业来说,应扎实做好技术研发,找好定位。 01、《能源》:据统计,至少已经有36个地区(省市级)出台氢能和燃料电池的产业的相关政策,怎么看这股氢能热? 景春梅:我觉得有点热过头了。地方政府发展氢能产业一定要有系统性的考虑:氢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储运如何解决?可否摆脱“补贴依赖症”商业化运营?这些都是必须提前思考清楚的问题。 目前氢能源产业还不具有经济性,在产业的发展初期,需要政府必要的补贴进行支持。地方政府一定要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种可持续性涉及到地方政府财政实力,氢能产业至少5年内无法在没有补贴的状况下商业运行,地方政府发展氢能,要算好账,自己有没有足够的实力,来支持氢能的发展。 其次,发展氢能要解决氢的来源问题。第一优先的是工业副产氢,但工业副产氢大多已经确定使用用途,到底有多少富余氢来用于氢能产业发展?这方面我们的底数还不清,需要摸清家底;第二是在风光水等可再生能源富余的地方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但经济性还需要因地制宜地进行考量。 如果不考虑碳排放,目前煤制氢是成本最低的,但控制碳排放对我们是硬约束,如果考虑碳捕集利用,全成本就会很高。至于天然气制氢,那就更不可取了。因此,氢从哪里来,是否具有经济性,是氢能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第一要务,在氢源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产业发展肯定是难以为继的。 02、《能源》:现在都是地方规划,可以期望国家会出台政策,补贴氢能产业吗? 景春梅:氢能及燃料电池作为一项颠覆性技术,作为一种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符合国家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战略导向的,在产业发展初期国家给予一定补贴是必要的,但指望像电动车那样大规模补贴不现实。国家财政补贴只是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也一定会退坡的,今天补是为了明天不补。有过去一些行业骗补、套补的前车之鉴,相信今后财政补贴一定会更加审慎理性,钱会花在刀刃上。企业应着力打造自我造血自我发展能力,不可再寄希望于躺在国家财政补贴上。 03、《能源》:中国在氢能技术研发上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如何赶上? 景春梅:今年5月底我去日本考察氢能产业。日本通过隶属于经济产业省(METI)的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组织产业链龙头企业参与,汇聚政产学研用力量集中进行科研攻关,知识产权内部共享,有助于快速实现技术突破,也避免了分散研发带来的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 反观国内,近年来企业自主研发意识增强,不少涉氢企业都瞄准燃料电池电堆技术发力,但基本上是各自为战,技术路线各异、专业人才稀缺、圈内互相挖人现象突出。 我认为应该学习日本的先进经验。我国应发挥新型科研举国体制优势,在氢能顶层设计中充分发挥国家能源委的高层次协调机制,统筹各部门政策和资金资源形成合力,集中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加大对氢能产业基础研发的财政资金投入,优先支持自主创新。我国一定要在技术自主可控的前提下发展氢能产业,在自主技术突破前,不宜大规模推广终端应用,靠国外技术的“拿来主义”不可取。 04、《能源》:日本丰田主推的是氢能乘用车,国内氢能源汽车却集中在商用车领域,怎么看这一现象? 景春梅:车型推广没有优劣,主要是要立足国情。我国的电动汽车起步较早,在乘用车领域应用得很好。相对而言,氢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长,加氢时间短,而且耐低温,这些特性比较适合在物流车、跑长途的出租车或者公交车,还有作为城际交通工具使用,比较适合做商用车,这恰好与电动车形成互补。因此,对我国现阶段而言,从商用车领域率先推广氢能源车是一个好的切入点,待今后条件成熟时再扩展到乘用车。同时,应不断深化认识,扩展氢燃料电池的应用领域和范畴,在发展氢能源汽车产业的同时,应鼓励多元化示范,因地制宜扩展其在船舶、航空、建筑、化工、能源等其他领域的应用。 05、《能源》:如果有企业要进入氢能产业,你会有什么建议? 景春梅:企业首先自己心里要有数,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我觉得企业最好是去做国内特别需要突破,又很少人去做的某个产业环节。比如像燃料电池的电堆,基本上大企业都在攻关,小企业就没有必要也去做电堆。小企业可以采取差别定位,采取类似“寄生”或“跟随”战略,为大企业做配套,为制、储、运、加、电堆等产业链环节提供稀缺零部件或配套服务,把一个小领域做精做透,形成自己不可替代的地位,这样只要产业还在,大企业不倒,小企业就会健康发展。日本有很多家庭作坊式的百年老店,采取的都是这种战略,不失为小企业的生存发展的一种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