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发力打造“机器人之城”:用3年时间“强攻”具身机器人》

  • 来源专题:智能制造
  • 编译者: icad
  • 发布时间:2025-06-16
  • 当AI赋予机器人以“具身”,一个崭新的世界缓缓打开。面对具身机器人产业的“风口”,不少城市正跃跃欲试。

    6月11日,江苏南京举行2025智能机器人发展大会。本次大会旨在准确把握机器人产业发展新趋势与新机遇,深入交流对接,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会上,志在打造“机器人之城”的南京亮出竞逐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的雄心:到2027年,核心产业规模力争超过100亿元,培育5家以上整机量产企业,产业综合实力跻身全国前列。

    各路专家为南京“支招”

    此次大会上,多位专家为南京发展机器人产业“支招”。

    “人工智能、大数据、先进传感等技术快速演进,并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正在加速重塑机器人的能力边界与应用场景,其发展趋势呈现出鲜明的智能化、协同化、泛在化特征。”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器人分会副秘书长陈丹在作智能机器人发展趋势报告时说。

    陈丹表示,传统机器人本体设计聚焦于刚性执行机构的运动性能,结构本身缺乏深度集成的传感器与嵌入式算力单元,使其无法成为具身智能技术的有效物体载体。因此,未来需要突破传统硬件范式,软件与硬件协同设计,对本体进行深层次智能重构,使机器人更好地融入AI生态、适应复杂非结构环境。

    具身机器人被称为“有身体的AI”,不仅拥有“聪明大脑”,更配上了能动的“身体”,能像人类一样感知环境、自主决策、动手干活。陈丹说,未来机器人将实现从孤立传感器到融合认知的进化,形成机器人“身体—环境”的具身统一认知,从而与决策控制有机协同,并通过构建对物理和社会环境因果变化规律准确理解的模型,支持机器人“感知—想象—推演—决策”的作业闭环。

    “机器人性能已步入‘软件决定’时代,当前国产硬件技术逐步取得突破。同等硬件条件下,国产机器人稳定性、精确性与同系列国外机器人相比还有待提升。”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所长赵杰教授在主旨报告中表示,国产工业机器人突破核心技术提升整机性能迫在眉睫,亟需突破软件共性关键技术及核心算法。

    南京将出台行动计划攻坚具身机器人

    近年来,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迅猛,已形成整机、关键零部件以及系统集成应用的全链条机器人产业体系,集聚产业链上下游重点企业近200家,总体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其中,南京埃斯顿自动化公司作为该市机器人产业“链主”企业,今年一季度市场份额占全国的比重达10.3%,成为国内市占率最高的国产机器人品牌。

    去年,南京提出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机器人之城”。今年3月,该市成立4个产业攻坚推进办公室,其中之一就是机器人产业。

    面对具身智能机器人的产业“风口”,南京自然不会错过。在本次大会上,南京揭牌了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园,并成立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生态联盟。

    澎湃新闻从会上获悉,南京还将出台《南京市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目标是到2027年,全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核心产业规模力争超过100亿元,培育5家以上拥有整机量产能力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引育150家以上整机、关键零部件及具身智能大模型企业。

    《行动计划》从打造软硬件产品、构建产业创新体系、推动场景示范应用、提升产业集群化水平等方面明确了具体推进措施,包括联合软件龙头企业建设具身智能创新中心,建设具身智能数据采集和训练中心、概念验证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板块园区带头打造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场景等。

  • 原文来源:https://www.robot-china.com/news/202506/13/93145.html
相关报告
  • 《北京推出机器人产业发展3年行动方案 主攻4类机器人》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前沿技术
    • 编译者:icad
    • 发布时间:2019-12-24
    • 12月19日,《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19—2022年)》在首都之窗发布,方案提出,培育发展医疗健康、特种、协作、仓储物流机器人等重点产业方向,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创新策源地和应用示范高地,到2022年全市机器人产业收入超过120亿元。   培育发展医疗健康、物流等机器人   《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19—2022)》由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编制发布。据介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进行,主要国家相继提出机器人发展战略。2018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   北京作为全国科创中心,高精尖产业发展和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对机器人的应用形成迫切需求,在公共安全、养老助残、医疗康复、家庭服务、教育娱乐等社会民生领域也对机器人有巨大需求。但北京的机器人产业发展仍然存在布局分散、产品应用范围和深度不足、关键核心零部件与整机及产业布局协同发展不协调不协同等问题。   《方案》提出推动北京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路径,提出要培育形成以医疗健康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协作机器人、仓储物流机器人四大整机加关键零部件为主导的“4+1”发展格局,推动市级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激活工业领域、服务民生领域和公共安全领域的应用场景。   布局亦庄、房山、顺义、大兴和门头沟   对于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方案》提出,要支持中关村科学城巩固提升机器人原始创新、科技成果转化辐射能力,引导机器人产业化项目向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布局,拓展布局房山、顺义、大兴、门头沟等区,加快推动一批重点项目落地。对接河北省和天津市主管部门和企业,推动形成京津冀机器人创新链、产业链协同发展体系。   与此同时,北京还将积极开展机器人产业的国际交流合作,《方案》提出,要依托世界机器人大会、中关村论坛、科博会等重要活动,打造国际一流的机器人产业交流合作平台,吸引聚集全球高端要素资源,加大对北京机器人产业政策的宣传力度,积极推动国际组织、企业和机构在京落户。支持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参与国际间合作项目。   关于三年行动的目标,《方案》提出,到2022年,北京市的机器人创新能力和产业实力明显增强,示范应用成效显著,在全国形成重要影响力;围绕医疗健康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协作机器人等细分领域,培育形成3个以上在国内有影响力的协同创新平台;打造1-2个特色产业基地,全市机器人产业收入超过120亿元。
  • 《未来三年,天津发展机器人产业这么干》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9-12
    • 秋阳灼灼,天津1000千伏特高压海河变电站内,一台智能巡检机器人穿梭自如,仔细地巡查着设备和线路;相去50公里,天津开发区深之蓝海洋设备科技有限公司里,新开发的水下机器人正在水中进行不间断潜行试验…… 近日,着眼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天津,正式发布《机器人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以下简称《方案》),政府拿出了诚意和真金白银,进一步优化产业环境,寻求重点突破十类重大标志性机器人产品。 打造产业集聚高地 健全机器人联盟、协会、学会三位一体行业组织机制;完成机器人各方面服务人才培训3000到5000人次;培育以机器人及机器人零部件为主业的上市企业3到5家、全市机器人产业规模达到300亿到500亿元…… 记者注意到,《方案》不仅目标明确,而且给出的发展路径也清晰可循。“《方案》是对此前天津出台智能制造政策的具体延展和再落实。” 9月6日,天津市工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未来三年,天津将在机器人产品的研发、产业化、行业应用,人才培养和基地建设等领域,推进14个重点项目的建设。加速吸引国内外机器人企业集聚,将天津打造成京津冀乃至全国的机器人产业集聚高地,使天津机器人产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天津市工信装备工业处处长孙晓强也介绍说,天津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武清区、天津开发区和临港经济区3个聚集趋势明显的机器人科技园区,今后三年将严格按照《方案》施政,加大对机器人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设立机器人发展专项科研基金、设立本地机器人应用专项补贴基金、创立科技金融模式,合理引导和推进机器人企业兼并重组,打造大型机器人龙头企业。 而在业内人士看来,此次《方案》的编制完成是一个加速器。“天津的机器人产业具备一定的技术优势和产业基础,这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和推进器。”9月7日,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天津机器人产业协会秘书长梅江平如是说。 瞄准10类标志性机器人 居家养老需要人照料,机器人可以“搭把手”;到医院寻医问诊,有可能是机器人给你看病做手术……此次天津出台的《方案》提出,到2020年,将努力率先突破家庭服务型机器人和手术机器人应用和产业化。除率先突破的两项之外,天津重点发展混联机器人、轻型协作机器人、高压水射流除锈、喷漆机器人、白酒行业用机器人、自动化柔性高铁车身焊缝打磨系统、飞行机器人、水下滑翔机、教育机器人等其他8类机器人。 对此,梅江平分析说:“天津市机器人技术已在国内占据了领先地位,拥有的机器人专利和成果居全国前列。《方案》规划的十大重点突破领域,有的是未来天津乃至全国市场急需、行业前景广阔的产品,还有的是凸显天津产业基础和研发水平的产品。” 梅江平以家庭服务型机器人为例分析说,按照《天津市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实施意见》要求,到2020年,在居家、社区和机构三个层面,基本形成具有天津特色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模式。届时,市场将需要大批的智能服务型机器人,走到更多老年人身边,给老年人一个健康安全的晚年生活。 目前,天津以机器人作为主营业务企业100多家,产品门类齐全,在全国居领先地位。但在梅江平看来,虽然天津机器人产业起步早,企业数量众多但产业缺乏规模,许多较具特色的企业,产值均在千万级左右,难以破亿。 梅江平分析说,《方案》提出的十大重点突破领域,契合了天津市机器人产业分三阶段启动的总体路径,夯实第一步“人有我有”、做强第二步“我有我精”、发展第三步“人无我有” 。 避免低端重复发展 目前围绕机器人产业,天津已涌现出一批高层次科研院所。此次出台的《方案》也划定目标,天津将利用未来3年时间,规划筹建包含技术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产品检验检测、信息咨询等多功能在内的天津市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健全天津市机器人联盟、协会、学会三位一体行业组织机制;打造全国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国际机器人博览会(展会)…… 天津市科学学研究所工程师赵绘存分析说,工业机器人应用涉及一整条生产线或工作站,机器人产品的不稳定性会造成用户成本增加,从而降低用户的使用意愿。 “要提升机器人产业的竞争力,就需要加速实现从中低端产品的生产者向中高端核心技术的研发者转变。”赵绘存说,《方案》将让天津的机器人产业避免开“高端空心失位、低端重复建设”的误区,高校院所的参与,也将加速破解制约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目前,我国机器人应用人才缺口为20万人左右,且每年以20%到30%的速度增长。以往单纯依托职业院校输送应用人才的培养机制已难以满足未来需要。“《方案》明确提出了由政府、企业、教育机构、第三方行业组织等共同推动机器人应用人才的培养与发展。把握住了整个产业的最核心问题。“梅江平分析说,作为基础装备,机器人在材料、加工、生产工艺、测量等方面的提升是系统工程,是长时间追求高品质、高性能的结果,这就需要产业参与者具备工匠精神,不能急功近利。应当在关键核心技术的基础研发、理论研究、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