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 开发靶向微卫星不稳定性肿瘤的药物》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4-27
  • 2024年4月24日,瑞士Novartis(诺华)Marta Cortés-Cros、Henrik M?bitz共同通讯在Nature发表题为Discovery of WRN inhibitor HRO761 with synthetic lethality in MSI cancers的文章,报道了一种强效和选择性的WRN抑制剂HRO761,标志着MSI癌症靶向治疗的发展的突破。

    研究人员采用了一种创新的命中率发现和线索优化策略来鉴定HRO761。HRO761是一种非共价变构抑制剂,与WRN的D1和D2解旋酶结构域的界面结合。结构研究表明,HRO7611诱导构象变化,将WRN锁定在非活性状态,并阻止其解旋酶活性。值得注意的是,与相关的RecQ解旋酶相比,因为它与非保守的变构位点结合,HRO761对WRN表现出高选择性。

    体外研究表明,HRO761对WRN的抑制选择性地抑制MSI癌症细胞的生长,同时保留了微卫星稳定(MSS)细胞。这种选择性致死性在体内得到了复现,HRO761治疗导致了剂量依赖性肿瘤生长抑制,在某些情况下,MSI细胞和患者来源的异种移植物模型中肿瘤完全消退。值得注意的是,HRO761的抗肿瘤活性与p53状态无关,这与先前的报道相矛盾,这些报道表明p53对WRN合成致死性的依赖性。

    从机制上讲,HRO761在MSI细胞中的处理触发了强大的DNA损伤反应,包括ATM和CHK2激酶的激活、γH2AX焦点的形成和p53依赖性基因的诱导。引人注目的是,在HRO761处理后,MSI细胞中的WRN蛋白水平被选择性降解,这表明了对DNA损伤的潜在反馈机制。此外,HRO761治疗导致MSI细胞中有效的G2细胞周期阻滞和细胞增殖抑制。

    HRO761与伊立替康(irinotecan,一种用于治疗结直肠癌癌症的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的组合在体外和体内显示出协同抗增殖作用。这种组合导致MSI异种移植物模型中的肿瘤完全消退,突出了HRO761用于联合治疗的潜力。

    总的来说,HRO761的发现代表了MSI癌靶向疗法开发的进展。MSI肿瘤是一类此前治疗选择有限的恶性肿瘤。此研究中提供的临床前数据为正在进行的对MSI结直肠癌癌症和其他MSI实体瘤患者的HRO761临床评估提供了有力的依据(NCT05838768)。HRO761对WRN的选择性靶向,加上其良好的药理特性和联合治疗的潜力,有望改善该患者群体的疗效。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7350-y
相关报告
  • 《铁蛋白药物载体(FDC)用于肿瘤靶向治疗》

    • 来源专题:重大新药创制—研发动态
    • 编译者:杜慧
    • 发布时间:2019-11-01
    • 铁蛋白是一种铁存储蛋白,在铁稳态和细胞抗氧化中起关键作用。由于其独特的结构,该结构具有24个可自我组装的亚基和能够封装药物的中空空腔,并且其外表面可以进行基因和化学修饰以实现其他功能,因此铁蛋白最近已成为一种有前途的药物输送工具。最近的研究表明,未修饰的人重链铁蛋白在包括肺癌和乳腺癌在内的不同类型的肿瘤组织中与其受体转铁蛋白受体1(TfR1)结合,从而凸显了铁蛋白在靶向肿瘤的潜在应用。在这篇综述中,我们考虑了铁蛋白药物载体(FDC)对于肿瘤药物递送的许多有利特性。特别与抗体偶联药物(ADC)相比,铁蛋白在包括药物负载能力,热稳定性和易生产性在内的一系列属性中都显示出优越性。因此,FDC的出现可能是靶向癌症治疗的下一阶段。
  • 《J Immunother Cancer | 上海药物所合作发现PD-L1/TLR7双靶向纳米抗体偶联药物可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11-01
    •   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肿瘤免疫疗法改变了癌症治疗格局,PD-1/PD-L1阻断疗法在多种肿瘤治疗中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其存在响应率低及耐药复发等问题,发现新型PD治疗策略提高疗效是亟待解决的问题。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是先天免疫重要靶点,其激动剂可有效将冷肿瘤变热,解决单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响应率低的问题。抗体小型化是基因工程领域研究方向之一,纳米抗体,即重链单域抗体,是驼科鲨鱼科等动物缺失轻链的天然重链抗体的可变区,是目前已知的天然存在的结合抗原的最小单位。与单克隆抗体相比,纳米抗体具有更优越的肿瘤靶向性和稳定性,可实现药物的靶向递送从而实现精准治疗。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宫丽崑课题组、李佳课题组以及深圳大学靳广毅课题组合作开发了PD-L1/TLR7双靶向纳米抗体偶联药物(Nanobody drug conjugate,NDC),其可通过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发挥强劲抗肿瘤作用,并显示出临床开发的前景。该研究论文于2022年10月17日在线发表于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   研究团队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获得了阻断型抗PD-L1纳米抗体Nb16,其可显著抑制肿瘤生长且与单抗相比展现出更强的肿瘤穿透性;此外,TLR7激动剂SZU-101可激活先天免疫细胞并诱导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s,APC)和肿瘤细胞上PD-L1的表达上调。进一步,研究团队评价了PD-L1/TLR7双靶向NDC的体内抗肿瘤作用,发现其相比于联合用药组具有更为显著的抗肿瘤活性;且可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促进APC包括巨噬细胞表达PD-L1,不仅对高表达PD-L1的“热”肿瘤有显著抗肿瘤作用,也可用于PD-L1低表达的“冷”肿瘤的抗肿瘤治疗,此外,其在早期肿瘤和晚期肿瘤模型中均展现出抗肿瘤作用,且可部分实现肿瘤消退;而且肿瘤消退小鼠的再荷瘤模型中,小鼠在40天内均不再生长肿瘤,表明NDC诱导了有效的抗肿瘤免疫记忆。在机制研究上,研究团队发现,PD-L1/TLR7双靶向NDC的药效发挥主要依赖于NK细胞和CD8+T细胞,且随着给药进程可动态调控肿瘤组织中PD-L1的表达,有利于NDC的进一步肿瘤靶向递送,其抗肿瘤作用主要依赖于宿主PD-L1轴的表达。经典抗体及其ADC由于其体积大,难以穿透实体瘤;纳米抗体偶联小分子激动剂很好的解决了经典抗体ADC的问题,开创了ADC新的方向领域;该研究为新型纳米抗体偶联药物的开发提供了夯实的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 该研究论文第一作者为上海药物所博士后尉骁璐和博士研究生龙益如。上海药物所宫丽崑研究员、李佳研究员和深圳大学靳广毅教授为本论文通讯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了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资助。   原文链接: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625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