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研究院在肿瘤细胞检测及精准手术导航造影剂方面取得突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 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8-08-01
  •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安徽大学教授)、国家相关人才计划获得者张忠平领导的研究团队在肿瘤细胞检测及精准手术导航方面取得突破。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化学期刊ACS Nano(DOI: 10.1021/acsnano.8b00743)上,并已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

      癌症是一种高发病率和高致死率的疾病,其共性是细胞不受控制生长和永生化。在活体条件下精确区分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是癌症早期诊断、干预和治疗评估的基础性、关键性难题,其根本困难是肿瘤细胞异质多样性和缺乏真正通用标志物。该研究跨过不同肿瘤细胞的基因型和表型差异,直接针对肿瘤细胞不受控制生长和永生化共性的决定因素(端粒酶活性),设计肿瘤细胞专属性成像的球形核酸探针,实现肿瘤活体影像诊断和细胞级别的肿瘤精准手术。

      肿瘤细胞不受控制生长和永生化需要高活性端粒酶的催化,研究人员以金纳米颗粒为载体,设计出表面负载大量特异性双链DNA的球形核酸探针(见图)。在端粒酶的催化下,该探针能够释放荧光染料进入细胞质中,使肿瘤细胞发出红色荧光,从而达到肿瘤细胞的可视化检测。通过荧光信号的变化,实现了十几种代表性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的精确区分、肿瘤细胞恶性程度的鉴别,以及小鼠肿瘤的活体成像、裸眼可视化和组织切片鉴定等。研究结果表明,这种球形核酸探针是一种理想的肿瘤精准手术导航造影剂。

      目前的肿瘤手术主要基于医生的经验和主观判断,缺乏区分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的有效手段。该研究通过球形核酸造影剂让肿瘤细胞“发光”,可凭借自身定位的准确性、超高的灵敏度帮助医生从细胞水平上判断肿瘤位置及边界,从而对病灶进行精准切除,在降低手术风险的同时,大大降低肿瘤术后的复发率和死亡率。

      该团队正在寻求战略投资合作伙伴,进一步开展肿瘤精准手术切除的动物以及临床试验,最终开发用于临床肿瘤精准手术的造影剂,并推动产业化应用。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的支持。

相关报告
  • 《抗生素耐药性快速检测技术取得突破》

    • 来源专题:农业科技前沿与政策咨询快报
    • 编译者:乌吉斯古楞
    • 发布时间:2017-11-28
    • 西澳大利亚大学(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的一个科学家小组开发出了一个能够快速确认抗生素疗效的筛选实验,该方法将确保出现在处方里的抗生素是最有效的。该解决方案被名为FAST(Flow cytometer-assisted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流式细胞仪辅助抗菌敏感性检测)。它可以准确测量细菌抗药性,速度比国际标准快21小时,可在短短30分钟内测试出可靠的定性结果。 抗生素耐药性因可能增加常见传染病治疗失败的风险而得到全球关注。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U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称,美国每年至少有二百万人因产生抗生素耐药性而感染,导致至少有23,000人死于这些感染。西澳大学病理学与实验医学院(School of Pathology and Laboratory Medicine)的蒂姆·恩格利斯博士(Dr Tim Inglis)表示,治疗重度感染病的难度越来越大。恩格利斯博士说:“我们因抗生素而延长的20年预期寿命,正在被耐药性细菌吞食。不幸的是,抗生素敏感性测试的标准方法需要48至72小时,这无疑增加了抗生素治疗决策难度。医生不得不根据自身的经验进行猜测,但这可能进一步增加了抗生素耐药性,并增加治疗失败的风险。而FAST方法提供了更快捷的抗菌药敏测试方法,这是一大进步。” 此项研究主要由比尔与美琳达·盖茨基金会(Bill&Melinda Gates Foundation)“大挑战奖”(Grand Challenges Award)和西澳大利亚卫生部项目(Health Department of Western Australia)联合资助。恩格利斯博士和他的团队在研究中证明,由抗生素作用引起的细菌大小和形状的早期变化可以用于准确预测细菌的抗生敏感性特征。 国际公认的对照实验室的科学家们正前往珀斯(Perth)学习FAST方法,并在为实验室配备器材,以便在当地提供测试服务。恩格利斯博士说:“比尔与美琳达·盖茨基金会的最终目标是开发一系列适合护理点(急诊部、临床实验室和对照实验室)的抗微生物敏感性快速检测方法”。从FAST快速测试法到FIRST(第一)耐药性筛选试验的开发工作主要由盖茨基金会“大挑战奖”(OPP 1150984)资助。 (编译 乌吉斯古楞)
  • 《德国联邦物理技术研究院(PTB)在新型原子钟研究方面取得突破》

    • 编译者: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4-06-12
    •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德国联邦物理技术研究院(PTB)的研究人员取得了非凡的量子飞跃——无论是形象上还是字面上:他们已经确定了激发钍-229元素原子核的确切激光频率,使其从一个能级向紧邻的能级实现量子飞跃。这种激光核激发为新型原子钟打开了大门,这种原子钟可能比我们今天的原子钟更准确。它们将实现前所未有的精度测量——深入了解量子世界,了解宇宙起源和暗物质性质的新知识。PTB和维也纳工业大学之间的合作使这成为可能。这篇科学论文现已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期刊上。 与原子核相比,激发原子壳中的电子长期以来一直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方法:当激光的波长被精确调谐时,电子从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非常精确地测量原子或分子中存在的能量特性。许多精密计量技术,如今天的原子钟和化学分析方法,都是基于这一原理。为了将信息存储在原子或分子中,激光也被用于量子计算机。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似乎不可能将这些技术应用于原子核,因为原子核也可以存在于不同的量子态中。然而,这至少需要比激发电子所需的能量高出数千倍的能量。原子核将是精确测量的完美量子物体:它们被电子壳层包围,受到保护,因此不太容易受到外部扰动的影响。原则上,它们将允许进行前所未有的精确测量。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一直猜测同位素钍-229的原子核可能被激光特异性激发。它有两个非常接近的能量状态,所以激光应该足以改变原子核的状态。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有间接证据表明这种转变存在。这是因为只有模糊已知的跃迁能量必须用精确到百万分之一电子伏特的激光照射,才能以有针对性的方式激发它。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PTB和TU Wien在2020年启动了一个由欧洲研究理事会资助的合作项目。在PTB,开发了一种所需紫外线波长约为148nm的激光系统,而TU Wien生产的晶体中专门掺入了大量的钍核。这两项任务不仅具有开创性,而且在技术上也非常复杂。然而,最终,它们使得与激光同时撞击大约10万亿(1016)钍核成为可能,即,可以放大核对激光激发的响应,可以减少必要的测量时间,并且可以增加找到所需能量跃迁的概率。 因此,PTB研究人员成功地精确地击中了目标钍跃迁的能量,钍核首次发出了明确的信号:激光束专门切换了它们的状态。 激光核激发的成功为核钟铺平了道路,它可能比今天的原子钟更准确。这可能有助于回答量子研究中关于我们世界起源的一些基本问题,例如自宇宙大爆炸以来,自然界的常数是否一直保持不变。如果现在已经实现的掺钍晶体得到进一步发展,钍核可以作为探针专门结合到晶体或分子中,并在那里获得关于微观材料性质的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