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号完成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域科考任务返回母港》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mall
  • 发布时间:2018-10-16
  • 9月29日,“科学”号完成中国科学院海洋先导科技专项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域科考任务,顺利返回青岛母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相关负责人及科考船运管中心、科研处、相关课题组工作人员到码头迎接。  本航次8月20日从青岛起航,历时41天,航程12200余公里。航次以热流数据观测为主,结合多道地震、重力、磁力、多波束等走航式调查,对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俯冲带中部开展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并在重点研究区域开展沉积物底质调查研究,获得了丰富的海底热流数据、重磁震多波束等综合地球物理数据,并在重点海山区获取沉积物与岩石样品。  航次在国内首次实现了热流调查原位监测的实时传输,保障了数据质量和仪器设备安全,提高了热流作业效率与数据精度,并在海沟外隆和弧前区域获得了大量低间距、高密度的热流观测数据;完成了多道地震、重力、磁力、多波束、浅地层剖面及ADCP的同步观测,采集了马里亚纳海沟弧后盆地与帕里希维拉海盆的综合地球物理数据。观测数据覆盖了俯冲带的多个主要构造单元,将为揭示俯冲带的精细地貌、沉积层序及地壳结构,进一步深化研究马里亚纳海沟的地震孕震机制及水热流体循环,特别是地震与流体的耦合关系提供重要的第一手观测数据。

相关报告
  • 《“科学号”科考船赴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域执行科考任务 》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dingxq
    • 发布时间:2018-09-03
    • 8月20日,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深远海科学考察船共享平台船队成员之一—“科学号”科考船从薛家岛码头起航,赴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域执行中国科学院先导科技专项“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科考任务。该航次是2018年下半年度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深远海科学考察船队可共享的航次计划之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李超伦、所长助理刁新源以及科考船运管中心部门负责人、相关课题组科研人员到码头送行。 该航次搭载了来自海洋试点国家理事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等单位的科研人员、技术支撑及船舶和设备保障团队共计67位队员。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王秀娟研究员担任首席科学家,张广旭工程师担任作业队长。
  • 《“科学”号在西太平洋采集到稀有深水海兔》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9-05-31
    • 新华社“科学”号5月27日电(记者张旭东)中国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27日正式开始对位于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南侧系列海山展开调查,船载的“发现”号遥控无人潜水器采集到稀有的深水海兔。   当天,“发现”号对一座海山进行了调查取样。在970米深度,潜水器实时回传的高清视频中出现两只头部粉红色、身体发白的蜗牛状软体动物。随船科学家判断它们是深海非常罕见的海蛞蝓(俗称海兔)。随后,“发现”号操作手精准地将两只海兔吸入采样罐。  航次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徐奎栋介绍,俗称海兔的海蛞蝓其实属于螺类,全球已发现有3000多种,主要分布在热带浅海。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东北太平洋深水(水深大于200米)共发现了8种海蛞蝓,而西太平洋深水至今还未查到有记载。   据介绍,“发现”号潜水器当天调查的海山是一座平顶海山,顶部位于海平面以下800米,高度1400米。它在本潜次从海山东侧底部往上爬,展开底栖生物与岩石的调查及取样。   除了两只海兔,“发现”号还采集到柳珊瑚、黑珊瑚、海绵、柱星螅、海星、铠甲虾等20多种、60多个海洋动物标本。“我们在这个潜次还采集到了4种裂黑珊瑚,这是在邻近几座海山中很少看到的。”徐奎栋说。   “科学”号正在执行的是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西太平洋典型海山生态系统科学调查”航次任务,计划于6月23日返回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