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号”科考船赴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域执行科考任务 》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dingxq
  • 发布时间:2018-09-03
  • 8月20日,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深远海科学考察船共享平台船队成员之一—“科学号”科考船从薛家岛码头起航,赴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域执行中国科学院先导科技专项“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科考任务。该航次是2018年下半年度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深远海科学考察船队可共享的航次计划之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李超伦、所长助理刁新源以及科考船运管中心部门负责人、相关课题组科研人员到码头送行。

    该航次搭载了来自海洋试点国家理事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等单位的科研人员、技术支撑及船舶和设备保障团队共计67位队员。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王秀娟研究员担任首席科学家,张广旭工程师担任作业队长。

  • 原文来源:http://www.qnlm.ac/page?a=5&b=2&c=157&d=1&p=detail
相关报告
  • 《"科学" 号完成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域科考任务返回母港》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8-10-16
    • 9月29日,“科学”号完成中国科学院海洋先导科技专项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域科考任务,顺利返回青岛母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相关负责人及科考船运管中心、科研处、相关课题组工作人员到码头迎接。  本航次8月20日从青岛起航,历时41天,航程12200余公里。航次以热流数据观测为主,结合多道地震、重力、磁力、多波束等走航式调查,对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俯冲带中部开展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并在重点研究区域开展沉积物底质调查研究,获得了丰富的海底热流数据、重磁震多波束等综合地球物理数据,并在重点海山区获取沉积物与岩石样品。  航次在国内首次实现了热流调查原位监测的实时传输,保障了数据质量和仪器设备安全,提高了热流作业效率与数据精度,并在海沟外隆和弧前区域获得了大量低间距、高密度的热流观测数据;完成了多道地震、重力、磁力、多波束、浅地层剖面及ADCP的同步观测,采集了马里亚纳海沟弧后盆地与帕里希维拉海盆的综合地球物理数据。观测数据覆盖了俯冲带的多个主要构造单元,将为揭示俯冲带的精细地貌、沉积层序及地壳结构,进一步深化研究马里亚纳海沟的地震孕震机制及水热流体循环,特别是地震与流体的耦合关系提供重要的第一手观测数据。
  • 《“科学”号科考船发现罕见“海底花园”》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9-05-31
    • 新华社“科学”号5月28日电(记者张旭东)中国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科考队员28日在马里亚纳海沟南侧海山发现了近10片五彩斑斓的珊瑚林。林内各种珊瑚和柱星螅等集聚生长,犹如“海底花园”一般,实属罕见。   当日,“发现”号遥控无人潜水器从一座海山的东侧半山腰开始往上爬,对底栖生物与岩石进行调查及取样。在约880米深度,“发现”号实时回传的高清视频画面中出现了一片色彩斑斓的“海底花园”,有金柳珊瑚、丑柳珊瑚、棘柳珊瑚、黑珊瑚、柱星螅等,还有海绵、蛇尾、铠甲虾等在珊瑚林间生长。   在随后“登山”过程中,“发现”号又发现了多处类似的“海底花园”。虽然面积都不大,但与其他只有零星生物的地方相比,显得蔚为壮观。   “深海珊瑚林多见于南北纬30度至两极,正在调查的这座海山位于北纬10度的寡营养海域,形成如此色彩斑斓的多片珊瑚林非常罕见。”航次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徐奎栋说。   据介绍,南北纬20度以内的西太平洋海域远离大陆,没有陆源的营养盐补充,同时水体常年上热下冷,上下水体基本不交换,导致底层丰富的营养盐上不来,因而被称为寡营养海域。   专家分析其原因说,一方面,“发现”号调查的区域位于海山迎流面,此处洋流复杂,且流速较大,底层洋流将富含有机物的“海洋雪”带到这里,为滤食性生物珊瑚带来了丰富食物;另一方面,这座海山的底质环境稳定,有利于珊瑚、海绵等生物的附着、生长和长期汇聚,而它们又可为蛇尾、海百合、铠甲虾等生物提供栖息场所。   海山又称海底山,是指海底高度超过1000米,但仍未突出海平面的隆起。   “科学”号正在执行的是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西太平洋典型海山生态系统科学调查”航次任务,于5月18日从青岛起航,计划6月23日返回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