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单一催化剂可以模拟两种自然能量转化过程》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姜山
  • 发布时间:2017-10-16
  • 据sciencedaily10月11日报道 大自然为发生某些化学反应提供了很好的环境。例如,水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为其他成分,然后被动植物吸收利用。基于天然化学途径的技术有助于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存在于植物和动物细胞中作用于某些化学反应的特殊酶启发了化学家尝试在人造太阳能电池和燃料电池中再现自然反应的想法。

    现在,九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单一催化剂,它既可以作为一种消耗氢来释放能量的燃料电池,还可以作为一种可以利用太阳能来制造氧气的光合系统。该集团最近在ChemCatChem上报告了他们的发现。

    九州大学工程/国际碳中和性能源研究所的教授,通讯作者Seiji Ogo教授说:“过去的研究者曾经尝试人为地再现氢化酶和光系统II的反应,但是,我们的研究是首次将这两个非常具体的生物功能结合到一个可以同时完成这两种反应的催化系统中去。”

    氢化酶是存在于生物体中的酶,其作用类似于天然燃料电池,消耗氢气释放能量。 光系统 II允许植物在阳光下将水变成氧气。这两个过程都涉及氧化,其中氢分子或水分子都失去了一些电子。

    研究人员合成了一种含有金属铱的催化剂,其能够接受和释放大量电子。他们证明,在燃料电池中,他们的催化剂是通过从氢中接收电子来产生电能的。在改变催化剂辅助材料的过程中,可以在太阳光中获取能量,尽管整个过程可能涉及到水了的氧化。

    研究人员成功地分离出了这种化学物质,并首次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了其作为一种催化剂的组织和性能。

    通讯作者Seiji Ogo教授说:“我们系统的输出功率在任何实际应用中都相当低,但这项工作代表了来自单一催化剂的两种不同类型的能量产生过程的独特演示,我们希望这些发现将可以激励化学家可以从自然过程中学习很多新的东西。”

相关报告
  • 《预测不可预测的反应 研究为反应条件下催化剂的模拟奠定了基础》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20-06-11
    • 计算催化,一个模拟和加速发现化学生产催化剂的领域,很大程度上局限于模拟理想化的催化剂结构,但不一定代表现实反应条件下的结构。 匹兹堡大学的斯旺森工程学院与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的催化和催化过程实验室(能源部)合作,通过在反应条件下模拟真实的催化剂,推进了计算催化领域。这项研究发表在ACS催化杂志上,作者是Maestri小组的博士生Raffaele Cheula;米兰理工大学化学工程full professor Matteo Maestri;还有Giannis "Yanni" Mpourmpakis,二百周年校友会成员和皮特化学工程副教授。 “通过我们的工作,人们可以看到,例如,作为催化剂的金属纳米颗粒如何在反应环境中改变形态并影响催化行为。因此,我们现在可以模拟纳米粒子集合,这可以推进纳米粒子应用的任何领域,如纳米医学、能源、环境等。”“尽管我们的应用侧重于催化,但它有潜力整体推进纳米级模拟。” 为了模拟反应条件下的催化作用,研究人员必须考虑催化剂的动态特性,这很可能在整个反应过程中发生变化。为了做到这一点,研究人员模拟了催化剂如何改变结构,这种改变的可能性有多大,以及这种可能性如何影响在催化剂表面发生的反应。 马埃斯特里说:“催化作用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大多数重要过程的幕后推手:从化学品和燃料的生产到污染物的减少。”“我们的工作为催化中的结构-活性关系的基本分析铺平了道路。这对于寻求在分子水平上的工程化学转化的任何努力都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实现对催化剂功能的详细机械理解。多亏Raffaele在Pitt的工作,我们能够将我们小组在微动力学和多尺度建模方面的专长与雅尼小组在纳米材料模拟和计算催化方面的专长结合起来。” 这项工作得到了国家科学基金会和欧洲研究委员会的资助,并得到了位于意大利博洛尼亚的皮特和CINECA研究计算中心的计算支持。
  • 《廉价稀土有望成为新型甲烷转化催化剂》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7-30
    • 光照一照,气态甲烷变液态燃料,这可能吗?近日,上海科技大学对外发布,该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左智伟科研团队开发了一种廉价、高效的铈基催化剂和醇催化剂的协同催化体系,使得甲烷可以在光的照射下转化成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该技术有望代替传统高温高压的贵金属催化体系,为甲烷开发利用提供崭新和更加经济、环保的解决方案。《科学》杂志当天凌晨在线发表这一成果。 甲烷作为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有机化学中最简单的化合物,但也是最难被活化的分子。甲烷直接活化的探索,是有机化学研究领域公认的“圣杯”。左智伟教授介绍说,目前国际上常用的高效催化剂一般需要使用稀有且昂贵的贵金属(铂、钯等),同时往往需要高温高压的反应条件,考虑到规模性和经济性,这种方法很难实际应用到工业中。 光促氧化还原催化是一项新兴的催化技术,但用光能在室温下活化甲烷,此前尚未有人尝试。凭着直觉和勇气,左智伟团队大胆尝试了这一催化技术,并选取了铈这一在有机光化学中很少使用的材料作为催化剂。“铈在我国的稀土资源中占比近50%,如果成功了,一定可以大大降低催化剂的价格。”左智伟激动地说。值得一提的是,该课题的四位作者全部来自上科大物质学院,平均年龄不到30岁,是国内科学界的生力军。 “从一开始我们就认识到了这种方式的风险性,因此没有贸然对甲烷展开研究。”为了验证方案可行性,左智伟团队采取分步策略,先后在伯醇、丙烷等物质上进行验证。2202次尝试和优化,足足花了团队两年时间,直到今年5月,才终于确认了最优的催化剂组合。实验显示,在极其普通的三氯乙醇的协同作用下,廉价稀土金属铈能发挥出与稀有的贵金属相媲美的甲烷催化效果。团队成功地使用商品化LED光源作为反应能量来源,在室温条件下,顺利实现了高选择性的甲烷到高附加值产物的转化。据介绍,该种催化剂非常易得,且市售价格不到铂类催化剂价格的万分之一,为规模性应用奠定了优势。去年底,上科大和相关药业公司签订了一个关于铈催化氧化反应的合作转让协议,目前已经具备百公斤级别的生产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