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融冰加剧全球变暖 长远或致额外增0.43摄氏度》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 APC
  • 发布时间:2020-11-12
  •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最新在线发表一项气候变化的研究论文称,融冰加剧全球变暖,从长远来看,全球极地和山区的冰雪融化可能会导致全球变暖额外增加0.43摄氏度。  该论文指,众所周知,冰盖的消失会影响气温,例如通过改变返照率(地球表面反射的阳光量),虽然导致气温升高的机制已为人们所熟知,但尚不清楚不同的冰盖和反馈机制对全球气温变化的影响有多大。  论文通讯作者、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尼科·伍德林(Nico Wunderling)及其同事采用一个简化的地球系统模型,结合不同的二氧化碳浓度水平来进行估算。他们发现,在二氧化碳浓度与今天相似(百万分之400)的情况下,所有冰盖的消失会导致的额外升温中位数为0.43摄氏度。不同冰体的贡献范围不尽相同:从南极西部冰原的0.05摄氏度到北极夏季海冰损失的0.19摄氏度。不过,这些实验没有考虑二氧化碳浓度随时间的变化,也没有考虑对较短时间尺度可能产生影响的反馈机制变化。  此外,论文作者指出,这种变暖并不会在几年或几十年内出现,而是在几个世纪到几千年的时间尺度上出现,但他们也强调,在21世纪内,北极可能在夏季变得无冰。因此,这些结果应被解释为对不同冰源和反馈机制之贡献的理想化估计。

相关报告
  • 《气温上升2摄氏度,全球99%珊瑚礁将退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8-11-22
    • 全球气温上升2℃的真实影响将比预测的更为严重。这意味着,将温升控制在2℃以内的目标,并不能有效避免气候变化带来的最坏影响。 这一观点来自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10月8日在韩国仁川发布的《IPCC全球升温1.5度特别报告》(下称《报告》)。该《报告》为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周期内一系列报告中的第一个。之后,IPCC将发布关于海洋、冰冻圈和土地使用等报告。 按照2016年各国签署《巴黎协定》设定的目标,全球平均气温升幅要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低于2℃之内,并努力控制在1.5℃以内。 《报告》提出,当温升从1.5℃发展到2℃,气候变化的影响很可能从量变到质变,若将目标调整为1.5℃,人类将避免大量因气候变化带来的损失与风险。 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翟盘茂表示,“这份报告释放的强烈信息是:更多的极端天气、海平面上升、北极海冰减少以及其他变化,已经让我们目睹了全球升温1°C的后果。”参与报告撰写的第二工作组联合主席Hans-Otto Pörtner补充称,温度每额外升高一点都非常重要,特别是升温1.5º或更高后,会增加长期或不可逆转变化的风险,如生态系统的损失。 以珊瑚礁退化为例,科学家预测,在升温2℃的情境下,全球99%的珊瑚礁都将退化;在温升1.5℃时,珊瑚礁退化的比例减少到70-90%。《报告》认为,将温升控制在1.5℃,将延缓北极冰融化、海平面上升、减少永久冻土解冻以及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今年夏天,台风“康妮”、“山竹”,飓风“佛罗伦斯”的相继登陆,给亚洲和北美洲多个国家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研究人员表示,尽管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某一天气系统的产生,但气候变暖确实增加了热带气旋出现的概率。《报告》认为,若将升温控制在1.5℃,亚洲东部和北美洲东部等多个地区,因热带气旋导致的强降水概率将有所降低。 与2℃的目标相比,将温升控制1.5℃,还可让全球人口中因气候变化造成的水资源紧张比例减少一半,让全球海洋渔业捕捞量的缩减量减少一半,也可在2050年前避免几百万人因气候风险致贫。 “全球范围内已开展了部分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的所需行动,但这些行动仍需加速开展。”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Valerie Masson-Delmotte认为。 《报告》指出,目前各国的《巴黎协定》承诺并不足以实现1.5℃目标,各国政府需继续增加国家气候政策。各国土地、能源、工业、建筑、运输和城市建设等各个层面,都应“迅速而广泛”地改变,不同领域的转型都需立即启动并在接下来的20年中持续进行。 经过测算,《报告》在控制温升1.5℃的大目标下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目标。例如,到2050年,煤炭在全球电力供应中的比例需降至接近为零,可再生能源比例应达到70-85%;工业的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10年低75-90%;低碳能源技术和能效上的年度投资,需比2015年多出五倍。 《报告》认为,实现1.5℃目标的最佳路径为:在2030年实现碳排放较2010年水平降低45%;在2050年,甚至是2040年实现零排放。 IPCC表示,在实现温升目标的过程中,要更多地依赖从空气中去除二氧化碳的技术。该机构同时提醒,这些技术的有效性尚未得到大规模验证,有些可能会给可持续发展带来重大风险。 对此,长期从事气候及可再生能源研究的Omidyar Network顾问Katie Hill表示,根本问题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如何解决结构性问题,建立起适合应对气候变化的价值体系,和相应的公共政策体系。她认为,各国政府需建立长期稳定的政策导向,在为气候变化治理提供顶层设计的同时,引导企业正确处理减排技术推广和应用成本间的关系。
  • 《全球变暖2度的极地地区展望》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张灿影
    • 发布时间:2019-12-31
    • 随着2019年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一项新的国际研究揭示了北极变暖的速度有多快,并研究了北极持续变暖的全球后果。在过去的十年里,北极变暖了0.75摄氏度,远远超过了全球平均温度,而南极的温度则保持相对稳定。随着地球变暖接近2℃,北极和南极可能分别达到4℃和2℃的年平均气温,以及7℃和3℃的冬季气温。北极变暖加剧的预期后果包括陆地和海冰的持续减少、对野生动物和传统人类生计的威胁、甲烷排放的增加以及低纬度地区的极端天气。由于生物多样性低,南极生态系统可能容易受到国家转移和物种入侵的影响。这两个地区的海冰损失将对全球海平面上升产生重大影响,如果超过某些临界值,海冰可能上升3米。在没有减少碳排放的情况下,预计气候变暖的主要后果预计将波及极地以外的地区。其中包括北极和南极海冰快速融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以及北半球部分地区极端天气、致命热浪和野火风险增加。 自十九世纪下旬以来,地球已经变暖了约0.8°C,而北极在同一时期变暖了2°~3°C。相反,南极年平均气温异常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比北极更为明显,过去20年没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在空间上,在最近的仪器卫星记录中,观测到的两个区域的变暖明显不均匀,过去13年北极的暖化和暖化的空间变异性都比南极的增加得多。因此,尽管这两个地区在定义季节性和全年冰雪存在等特征上有相似之处,但在应对持续升温的过程中,它们可能面临不同的未来。 第四个国际极地年(IPY)十周年是一个里程碑,它加强了对极地地区观测到的和预期的变化的关注,还回顾了极地变暖对低纬度地区的副作用,最近已经有证据证明了这一点。仅在过去十年中,北极的温度就比1951~1980年的平均温度升高了0.75℃,而南极则保持了相对稳定。 最新一代的大气环流模型(CMIP5)表明,即使在中等碳减排轨迹下,北极的暖化速度预计仍将比低纬度地区快得多。预计北极将在全球范围内在全球1981~2005年的基线下,将会达到2°C年平均变暖。相比之下,在南极的年平均气温将略低于2℃,但在适度缓解情况下,南极的年平均气温将略早于全球。在这两种情况下,预计南极暖化仅在南极洲的深秋和冬季会超过全球平均暖化。当达到1981~2005年平均气温2°C以上时,北极可能会经历4°C的年平均气温升高和7°C的晚秋气温升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正常情况下,预计到21世纪末北方深秋月份北极将出现13°C的变暖。在这两种情况下,南极的年平均暖化预计将达到约2°C,在南秋和初冬的气候下可能会有更大的变暖。因此,以将全球年平均暖化限制在2℃为目标的碳排放减缓可能不会将北极或南极的年平均暖化限制在2℃以下。然而,碳排放减缓可能会延迟北极2℃年平均暖化阈值的跨越。 相关论文链接: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5/12/eaaw9883 (郭亚茹 编译,於维樱 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