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 非平衡自组装成核动力学中的模式识别》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1-20
  • 2024年1月17日,芝加哥大学Arvind Murugan、Jackson O’Brien联合加州理工学院Erik Winfree、Constantine Glen Evans在Nature上发表题为Pattern recognition in the nucleation kinetics of non-equilibrium self-assembly的文章。

    该研究表明了多样性自组装中的模式识别现象,发现高维浓度模式可以类似于神经网络计算进行辨别和分类。研究者设计了一组917个DNA片段,能够以三种不同方式自组装,使竞争性的核化过程对高浓度片段的共定位程度产生敏感影响。通过在计算机中进行训练,系统能够正确分类一组18个灰度30×30像素图像,并通过实验证实了这一结果的鲁棒性。文章提到,这一现象可能不仅局限于自组装,还可能应用于细胞内的分子折叠过程和多组分凝聚物的相界限。将核化视为一种机器学习模型,文章探讨了决策表面复杂性与底层自组装物理特性之间的关系。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温度在模式识别速度、准确性和复杂性之间的权衡,并对将核化作为机器学习模型引发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总体而言,这项工作揭示了在多组分自组装中产生复杂信息处理的新现象,为高维分子系统中的可编程和可学习相界限提供了启示。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3-06890-z
相关报告
  • 《电子辐照非平衡条件下铁电体极化开关动力学的分形模型。》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8-03-22
    • 本文介绍了电子辐照下铁电体极化开关电流的分形和多重分形分析的结果,使统计记忆效应可以在结构动力学上得到估计。考虑了结构动力学的分形性质,提出了电子波束激发极化电流的数学模型。为了实现该模型,利用分数阶微分方程的数值解近似构造了计算方案。在控制模型参数的变化过程中,给出了电子波束激发极化开关过程的证据。
  • 《Nature | 跨界面声子输运动力学的电子显微探测》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朱晓琳
    • 发布时间:2025-06-19
    • 发表机构:北京大学 作    者:高鹏(通讯作者)     声子是众多物理过程的纽带,如热传导、电输运、光传播与发射等,因此声子研究备受关注。比如,当今先进的半导体芯片由于尺寸小、功率大,界面两侧声子失配引起的界面热阻已经成为限制其性能提升的瓶颈。但是这些界面热输运研究存在诸多挑战,现有的探测手段空间分辨率都无法匹配亚10nm量级的先进芯片工艺制程,并且通常缺乏对包埋界面的探测能力。事实上,早在上世纪Gerald L. Pollack就将“如何测量界面附近微米尺度温度的变化”列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     在该工作中,高鹏团队发展了一种基于声子输运可视化的电子显微技术,实现了亚纳米分辨的温度测量、热阻测量、声子输运动力学探测。他们在电镜中设计了原位热输运器件,在AlN/SiC半导体异质结中构建了稳定的热流,从而实现了迄今为止报道的界面温度表征的最高空间分辨率——亚纳米分辨。据此,他们提出一种利用电镜来测量纳米尺度热阻的全新方法,可广泛应用于界面、缺陷、纳米结构等体系。他们发现在施加至180K/μm的温度梯度后,AlN/SiC界面处约2纳米范围内出现约10—20K的温度突变。相比之下,块体AlN或SiC中相似的温降需跨越数十至数百纳米,这表明该体系的界面热阻是块体材料的30—70倍,凸显了其在纳米器件热阻中的主要贡献。在热流下,界面附近约3纳米的空间范围内存在偏离玻色-爱因斯坦分布的非平衡声子态。通过对比正向、反向热流下局域界面声子模式的不对称布局,研究团队揭示了界面模式参与的非弹性声子输运动力学过程,为芯片界面工程和先进热管理材料等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 发表日期:2025-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