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 跨界面声子输运动力学的电子显微探测》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朱晓琳
  • 发布时间:2025-06-19
  • 发表机构:北京大学

    作    者:高鹏(通讯作者)

        声子是众多物理过程的纽带,如热传导、电输运、光传播与发射等,因此声子研究备受关注。比如,当今先进的半导体芯片由于尺寸小、功率大,界面两侧声子失配引起的界面热阻已经成为限制其性能提升的瓶颈。但是这些界面热输运研究存在诸多挑战,现有的探测手段空间分辨率都无法匹配亚10nm量级的先进芯片工艺制程,并且通常缺乏对包埋界面的探测能力。事实上,早在上世纪Gerald L. Pollack就将“如何测量界面附近微米尺度温度的变化”列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

        在该工作中,高鹏团队发展了一种基于声子输运可视化的电子显微技术,实现了亚纳米分辨的温度测量、热阻测量、声子输运动力学探测。他们在电镜中设计了原位热输运器件,在AlN/SiC半导体异质结中构建了稳定的热流,从而实现了迄今为止报道的界面温度表征的最高空间分辨率——亚纳米分辨。据此,他们提出一种利用电镜来测量纳米尺度热阻的全新方法,可广泛应用于界面、缺陷、纳米结构等体系。他们发现在施加至180K/μm的温度梯度后,AlN/SiC界面处约2纳米范围内出现约10—20K的温度突变。相比之下,块体AlN或SiC中相似的温降需跨越数十至数百纳米,这表明该体系的界面热阻是块体材料的30—70倍,凸显了其在纳米器件热阻中的主要贡献。在热流下,界面附近约3纳米的空间范围内存在偏离玻色-爱因斯坦分布的非平衡声子态。通过对比正向、反向热流下局域界面声子模式的不对称布局,研究团队揭示了界面模式参与的非弹性声子输运动力学过程,为芯片界面工程和先进热管理材料等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

    发表日期:2025-06-11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9108-6
相关报告
  • 《Nature丨剪接过程中内含子催化和动力学的结构见解》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3-11-25
    • 本文内容转载自“ CNS推送BioMed”微信公众号。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8SdZJHdO02WiFSJucfSTpA 2023年11月22日,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Nature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intron catalysis and dynamics during splicing的文章。 II组内含子核糖核蛋白是一种典型的剪接系统,与剪接体有许多机制上的相似之处,包括切除游离内含子。尽管分支在RNA代谢中的重要性,但对这一过程的结构理解仍然难以捉摸。 该研究提出了一个全面的分析三个单粒子低温电子显微镜结构捕获沿着剪接途径。它们揭示了分子相互作用的网络,该网络指定了分支点腺苷,并定位了催化分支形成和协调外显子连接的关键功能基团。这些结构还揭示了分支螺旋的构象重排和剪接位点交换机制,促进了从分支到连接的转变。这些发现揭示了剪接的进化过程,并强调了前信使RNA剪接机器中结构成分、催化机制和动态策略随时间的保留。
  • 《Nature Communications:微秒低温电镜揭示植物病毒动力学》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10-18
    • 豇豆褪绿斑驳病毒(CCMV)是一种二十面对称的植物病毒,由于缺乏能够监测其蛋白质快速移动的有效技术手段,破解CCMV衣壳功能陷入困境,大大限制了人们对病毒蛋白质功能和作用机理的认识。对收缩和扩展病毒结构的比较研究表明,衣壳运动的机制涉及几次大规模平移和旋转。然而,由于其过快的移动速度,目前对于它们是同步还是异步进行还不清楚。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将冷冻电子显微镜(cryo-EM)的时间分辨率提高到小于5µs的微秒级别,首次实现了对蛋白质快速运动轨迹近原子级别的重建。研究者认为该技术有望扩展到其他可与光释放化合物一起应用的刺激物,如笼状小分子、ATP、离子、氨基酸或肽等,认为微秒时间分辨低温电镜在未来将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蛋白质的动力学研究。(熊萍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