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深水油田智能开发模式取得新突破》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6-11
  • 6月10日凌晨,作业船291上顺利完成了水下锚链与“海葵一号”牵引链的对接工作,这标志着12根锚链中的最后一根已成功完成“接骨”任务。按照既定计划,6月10日下午,“海葵一号”将开展这12根锚链的张紧与固定作业,从而圆满完成此次海上安装任务。

    “海葵一号”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深水油田开发装备,其单条锚链长度达到2570米,作业水深超过300米,铺设难度较大且施工周期较长。为确保工程顺利进行,项目团队采取分步实施的策略,提前将12套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吸力锚沉入海底,并铺设了12根长度超过2000米的锚链。在安装过程中,通过水下机器人的精准操作,这些锚链被逐一提升至作业船甲板上,与“海葵一号”上预留的锚链完成对接,这是整个海上安装工作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

    “海葵一号”的安装采用了多点系泊方式,通过12条锚链分为三组,每组四条,从东北、东南、西北三个方向提供稳定的系泊力,有效解决了圆筒型结构重心高、稳定性差、容易发生旋转等问题。此次安装工作的顺利完成,不仅展示了我国在深水油田开发领域的强大实力,也为后续类似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值得一提的是,“海葵一号”按照100年一遇超强台风工况进行设计,集成了超过700台关键设备,其中约九成设备为我国自主设计制造。这些设备中包括了我国自主研发的中控系统、海洋一体化监测系统等技术和设备,实现了关键设备自主研发应用的重要突破。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海葵一号”的智能化水平,也增强了其在恶劣环境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此外,“海葵一号”所在的流花油田通过采用“深水导管架平台+圆筒型海上浮式储卸油装置+水下生产系统”的开发模式,为经济有效开发中深水油气资源开辟了新的途径。这一创新模式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油田的开发效率和经济效益,也为我国深水油气开发模式的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随着“海葵一号”海上安装工作的圆满完成,我国深水油田智能开发模式取得了新突破。这一成果不仅彰显了我国在海洋工程领域的卓越实力,也为全球深水油气开发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未来,我国将继续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和装备研发,推动深水油气开发向更高水平迈进。

  • 原文来源:https://www.in-en.com/article/html/energy-2332908.shtml
相关报告
  • 《我国油气田开发工业软件取得关键技术突破》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8-01
    • 7月29日,我国首套地下地面一体化(油气藏-井筒-管网)动态仿真引擎软件HiSimPro在北京发布。这款由中国石油组织研发、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重量级工业软件成功面世,标志着我国在油气田开发领域核心工业软件攻关取得关键技术突破,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供了有力支撑。 据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HiSimPro包括油气藏工程、采油气工程、集输工程一体化专业动态仿真。软件集成了5大一级功能模块、24个二级功能模块,支持亿级网格规模、千口井仿真模拟。 HiSimPro就像给油气田装了个“数字大脑+透视眼”,能够支持油气田开发从方案设计到生产运行全生命周期、从地下到地面全栈式仿真模拟和优化业务,适用于油气田开发初期的方案设计、开发中期的方案调整、生产优化以及开发末期的开发评价。它能给地下油藏当“天气预报员”,告诉工程师哪里油多、该往哪“注水赶油”;它能在抽油管道里当“流动监测仪”,看油、气、水混得好不好,抽得顺不顺,防止“水窜”“气窜”;它能在地面管道网上当“智能交通指挥”,防止输油“堵车”。最关键的是,它能把这地下、管道、地面三块连起来一起算,形成一个智能化的一体化平台,让整个油藏像一台协调运转的大机器,帮助科研人员提升开发方案的科学性预见性,帮助油田油田企业有效收窄油气产量降幅,从而更高效、更安全、更经济地把地下的石油天然气“挖”出来。 据悉, HiSimPro适用范围广泛,覆盖中高渗、低渗透/超低渗透、裂缝性、页岩油气藏等多种类型及多种开发方式。目前,该软件已在大庆、长庆、塔里木等300余个油气田区块开展现场应用。其在解决油田实际问题上作用明显,能够深度适配各类复杂开发场景,为油气田全生命周期的安全高效生产提供坚实技术支撑。无论是在具体区块的开发方案优化、采收率提升,还是在储气库安全运行保障等实际场景中,其强大的仿真模拟与分析能力都得到了充分验证,切实助力油田生产效率提升与产能突破,成为守护油气安全生产的关键技术利器。 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总会计师周松表示,中国石油将石油石化工业软件核心技术攻关作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大使命任务,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工业软件攻关及产业化发展,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将以此次发布为起点,持续深化研用结合,健全“攻关一批、应用一批、储备一批”的梯次创新体系,不断提升规模应用与快速迭代水平;持续深化生态建设,加强创新联合体建设,汇聚产学研用顶尖力量;持续深化人才培养,加强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和后备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更多石油石化工业软件走向世界舞台中央。
  •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不断实现新突破》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8-14
    • 今年以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保持强劲增长,总装机已超过16亿千瓦,不断实现新突破,为我国发展提供强劲绿色动能。 在渤海海域,百万千瓦装机的海上光伏项目日前开工建设。十几条施工船正在近2万亩的海面上铺设200多万块光伏板,建成后将实现板上发电、板下养殖,预计年发电量将达到17.8亿度,渔业养殖年收益2700多万元。 在西藏那曲,平均海拔5000多米的青藏高原上,吉措百兆瓦风电储能一体化项目开工建设。18台风机建成投产,每年可以发电约2.37亿度,为西藏北部地区提供更加可靠的清洁电能。 今年上半年,全国重点调查企业电源投资中,可再生能源发电投资占比超过七成。 可再生能源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涌现,我国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在内蒙古,全国规模最大的风、光、储一体化示范项目日前并网发电,依托一体化智慧调控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弥补新能源波动大、间歇强等问题。在广东、云南等南方五省区,南方电网开发的人工智能负荷预测系统通过30多种人工智能算法,自动计算出省、市未来10天的电力负荷情况,为电力调度提供精准预测。 今年上半年,全国新增发电量中,有超过八成来自可再生能源。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已从2023年底的32%提升到35.1%。 国家能源局表示,下一步,我国将继续坚持集中式、分布式并举,陆上、海上并重,实现多种可再生能源互补协同,加快实现能源电力绿色低碳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