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催化陶瓷材料 可促进骨组织再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1-11-24
  • 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获悉,该所吴成铁研究团队,提出了微生物催化活性矿物诱导成骨的思想,并利用微生物催化作用构建出用于骨组织再生的生物陶瓷支架表面微纳米结构。相关研究成果以“微生物催化生物陶瓷用于骨再生”为题发表在最新一期国际学术期刊《先进材料》上。

      受自然界中微生物矿化现象的启发,吴成铁团队通过微生物催化作用使传统陶瓷材料(硅酸盐)表面生长出具有生物活性的纳米碳酸钙矿物,将传统陶瓷材料与微生物基活性材料相结合用于骨组织再生。

      骨骼是一种复杂的生物矿化组织,由微纳米尺度的有机(细胞、蛋白质)和无机(羟基磷灰石、碳酸钙)物质组成。理想的生物材料需要具有优良的骨传导性与骨诱导性,能高效促进新生骨的形成。

      越来越多研究表明,生物材料表面的微纳米形貌及其化学特征能有效调控细胞的成骨活性。然而,传统的三维打印陶瓷支架的表面改性主要基于水热法、有机模版法等化学方法,这种非生物调控的矿化过程不利于晶体尺寸与结晶度的控制,从而限制了其生物学效应的高效发挥。

      研究团队利用产脲酶菌的代谢作用在陶瓷材料表面诱导出均匀的生物矿化层。微生物在陶瓷材料表面构建的纳米碳酸钙矿物明显抑制了硅酸钙陶瓷的快速降解,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粘附、铺展、增殖、迁移和分化等细胞生物活性具有更好的促进作用。在皮下植入和大块骨缺损修复动物实验中,经微生物催化的生物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表现出显著的促骨组织再生活性。

      除了用于骨组织再生,这种微生物与组织工程相结合的策略,还为生物医学材料的制备提供了新思路。

相关报告
  • 《上海硅酸盐所研制出多功能黑色生物活性陶瓷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11-02
    • 生物陶瓷材料用于修复人体硬组织历史悠久,从生物惰性材料(如氧化铝和氧化锆等)发展到既具有生物活性又可降解的生物材料(如磷酸盐和硅酸盐生物陶瓷、硅基生物玻璃等),其生理功能要求不再是简单的组织填充替代物,而是能诱导组织再生、调节细胞生长和功能分化的组织工程材料。越来越多证据表明,特定生物活性陶瓷材料具有促进软/硬组织特异性细胞再生活性的作用,被广泛应用于骨骼、牙齿和皮肤的组织缺损修复。然而,实际临床上存在许多特殊的组织损伤,如骨肿瘤或皮肤癌组织手术切除后的组织缺损,需要在修复组织缺损之前先清除残留的肿瘤细胞以免肿瘤复发。 为实现肿瘤治疗和组织再生的双重功能,前期研究通过将生物活性陶瓷与具有肿瘤治疗功能的光热试剂复合,制备出光热功能化生物活性陶瓷材料。尽管这是一种有效的策略,但光热纳米试剂在体内的长期安全性尚待考察。因此,如何在不引入外来添加剂的条件下,实现生物活性陶瓷材料本身的组织再生和肿瘤等疾病治疗功能一体化尤为重要。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吴成铁研究员与常江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在多功能黑色生物活性陶瓷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团队通过对传统的白色生物活性陶瓷材料(硅酸盐和磷酸盐等)进行热还原处理,研制出新一代“黑色生物活性陶瓷”,将传统生物活性陶瓷材料的应用领域从组织再生拓展到肿瘤等疾病治疗。该研究成果以“Black Bioceramics:Combining Regeneration with Therapy”为题发表在著名材料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Adv. Mater., 2020, 2005140),并申请专利一项。论文第一作者为上海硅酸盐所已毕业的博士王小成,指导教师为吴成铁研究员。 该团队采用镁热还原法,将传统的白色生物活性陶瓷粉进行热还原处理,制备出一系列黑色生物活性陶瓷材料,包括硅酸盐(即CaSiO3,MgSiO3)和磷酸盐(即Ca3(PO4)2、Ca5(PO4)3(OH))两种体系的生物活性陶瓷。与传统白色生物陶瓷相比,黑色生物陶瓷材料的晶体内部存在大量的氧空位和结构缺陷,其降解性能得到明显改善,对于成骨细胞和皮肤细胞的粘附、铺展、增殖、迁移和分化等细胞生物活性有更好的促进作用。在慢性皮肤创伤及大块骨缺损修复动物实验中,黑色生物陶瓷对于皮肤和骨组织修复效果明显优于白色陶瓷,表现出显著的促进软/硬组织多功能再生活性。此外,在低功率的近红外光照射下,黑色生物活性陶瓷材料表现出明显的光热升温效果,可导致材料周围的肿瘤细胞死亡,在体内实验中成功抑制皮肤癌和骨肿瘤的增长,具有优异的光热抗肿瘤效果。综上所述,黑色生物活性陶瓷材料兼具促进多种组织再生活性及肿瘤治疗等多功能特性,该研究成功将生物活性陶瓷的应用范围由组织再生拓展到肿瘤治疗,有力推动了生物陶瓷的学科发展和临床应用。
  • 《俄开发有效促进组织再生的新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11-30
    • 俄罗斯托木斯克工业大学科研人员,利用化学重氮处理压电聚羟基丁酸酯支架表面以促进成骨细胞生长的技术,开发出一种可有效再生骨骼、皮肤和神经组织的新型材料。相关研究结果近日发表在《今日应用材料》杂志上。   所谓的压电效应是某些材料将机械变形能转化为表面电荷的能力。人体具有许多电感应细胞和压电组织,包括骨骼。现代康复医学中越来越多地使用具有类似于人体组织的压电特性的材料。具有必要性能的压电聚合物很难被水和生物基质润湿,从而阻止了细胞黏附于其表面,有效地促进了组织再生。虽然提高润湿性的常规方法会导致压电效应显著降低,但俄罗斯研究人员开发的聚合物表面改性方法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俄托木斯克工业大学材料与复合材料物理中心的负责人罗曼·苏尔梅涅夫解释说,人体能够通过细胞过程的电刺激来再生骨骼组织,具有压电特性的植入物可以加速骨骼缺陷骨缺损(如骨折或裂缝)的修复。利用改变植入物表面的方法(使用特殊有机分子的薄层)不仅提高了润湿性和细胞响应能力,而且不会改变基材的压电性能。   罗曼·苏尔梅涅夫称,通过涂覆芳香族重氮盐可以改善聚合物的特性,他们的研究中使用了聚3-羟基丁酸酯,它是一种生物相容且可生物降解的压电材料,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   俄托木斯克工业大学化学与生物医学技术研究所副教授帕维尔·波斯特尼科夫说:“通过控制治疗的持续时间、重氮盐的含量以及将其附着在聚合物上的紫外线源的功率,可以改变接种到植入物表面的官能团的数量,从而调整其参数,以完成特定的临床任务。”   帕维尔·波斯特尼科夫称,植入物表面存在压电电荷,当与人体组织接触时会形成电场,从而激活某些类型的细胞,以这种方式改性的压电聚合物可以应用于骨骼、皮肤甚至神经组织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