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植物园在山地河岸带木本植物适应策略研究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0-08-28
  • 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和物种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亚热带山地区域覆盖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区域(秦巴山地、川东-鄂西地区和岭南地区),该区域被认为是孑遗植物的“博物馆”。然而,目前对于山地河岸带植物的生物多样性分布、适应策略及潜在机制仍缺乏认识。选取具代表性的植物群落,开展生物多样性格局及适应策略的研究对该区域内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武汉植物园植被生态学科组长期从事亚热带山地生物多样性研究,以山地河岸带植物领春木及其所在的木本植物群落为对象,取得一系列成果:(1)领春木种群遗传多样性格局受河流结构(Wei et al. 2015)、地形(Wei et al. 2013, 2016)和植被类型(Meng et al. 2019)的影响,不同研究尺度上的主要影响因子存在差异;(2)中国分布区内,领春木的繁殖方式表明该物种有向高纬度地区迁移的趋势(Wei et al. 2015),地理梯度上的叶片性状主要受环境因子驱动(Meng et al. 2017),环境因子通过影响种子质量和种子氮含量而间接影响种子萌发率(Wu et al. 2018);(3)人为干扰(砍伐)的木本植物群落中不同维度上生物多样格局不同(Wei and Jiang, 2012),而自然生境中山地河岸带木本植物群落不同维度上生物多样性格局一致(孟红杰,2017)。

      基于前期的研究基础,植被生态课题组研究人员通过整合遗传、性状和环境数据,探究环境梯度上领春木的适应策略及潜在的机制。结果表明:(1)地理隔离和环境隔离效应共同作用于种群间的遗传差异,而环境隔离效应可以解释种群间的性状差异;(2)低纬度地区分布的领春木采取资源保守生长策略(resource conservative strategy)并表现出较高的萌蘖能力,而高纬度地区分布的领春木采取资源获取生长策略(resource acquisitive strategy)并生产质量较轻的种子。中国分布区尺度上,领春木生长和繁殖策略是对特定环境的适应,萌蘖性状(可塑性)是对季节性洪水的响应,而种子质量和叶片密度差异是(局域适应)土壤和温度因子定向选择的结果。

      研究结果以“Adaptive strategies and driving factors of a montane riparian tree: Trait-specific mechanisms across latitude”为题,发表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武汉植物园孟红杰博士后为第一作者,江明喜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基金(31570528, 31800347 和31770572))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9M652742)的资助。

  • 原文来源: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896972035107X;http://www.whiob.ac.cn/xwdt/kydt/yjjz/202008/t20200827_5677757.html
相关报告
  • 《武汉植物园在武陵山地区木本植物多样性格局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3-02
    • 武陵山位于华中地区,连接着中国中亚热带和北亚热带,也是中国东部和西南部的植物区系交汇的纽带,生境复杂多样,具有丰富的植物物种多样性。   武汉植物园植被生态学学科组研究人员以武陵山及其周边地区(82万平方公里)为研究区域,对木本植物数据进行空间栅格化,并基于此分析木本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空间格局。研究结果表明,与其他地区相比,武陵山区的物种丰富度较高,且该区域物种交换在纬度梯度上相比经度梯度呈现较高的速率。研究人员还根据物种组成,将研究区划分为6个生物地理区:武陵山区、南岭-雪峰山区、秦岭-大巴山区、四川盆地区、江汉平原区和云贵高原区。该区划结果和自然地理划分结果一致:武陵山区是连接华北和华南、促进华中地区生物多样性交流与保护的生态廊道。   该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项目(XDB31000000)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171536,31670441)的资助。研究结果以" Wuling Mountains Function as a Corridor for Woody Plant Species Exchange Between Northern and Southern Central China"为题,发表于期刊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2022)上,武汉植物园植被生态学学科组硕士生王从容为论文第一作者,武汉植物园乔秀娟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
  • 《武汉植物园在兰科虾脊兰属植物的民族植物学研究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1-12-20
    • 全世界有207种以上兰科虾脊兰属(Calanthe)植物,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传统医学中,该属植物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此外,本属一些物种也常被用作补药及关节疼和牙疼的止痛药。   武汉植物园东非植物区系和分类学科组的研究人员通过对文献进行广泛查阅,收集整理并研究分析了关于虾脊兰属物种的民族植物学用途、植物化学、药理学和保护生物学等方面的数据与资料。分析结果显示,共有19种虾脊兰属植物被广泛用于亚洲不同地区的传统医学中。目前,从虾脊兰属物种中共鉴定出265种不同的化合物,包括生物碱、萜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及衍生物、菲醌类化合物等。这些化合物表现出诸多宝贵的药理活性,如修复毛发、抗癌、抗炎、抗糖尿病、保护肝脏、抗血小板聚集以及抗菌和抗真菌等。其中,从台湾虾脊兰(C. arisanensis)中分离出来的Calanquinone A对六种恶性细胞系具有抗肿瘤活性。然而,目前对于该属植物的毒理学和安全性研究十分有限,极大地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因此,进一步研究其提取物及化合物的毒理学、药物标准和作用机制,对确保质量、安全和疗效尤为重要。保护生物学相关数据显示,虾脊兰属植物的保护情况不容乐观,本属中一些亟待保护的物种,如峨边虾脊兰(Calanthe yuana)和C. ecallosa已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濒危物种。据报道,这些物种灭绝的高风险主要归因于非法贸易和不可持续地采集与利用。因此,有必要制定严格的药用兰花贸易、收集和可持续利用等相关准则,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来促进该属物种的保护。本研究对于未来合理利用虾脊兰属植物资源,挖掘开发相关药物及颁布有效的保护策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研究论文以"Ethnobotany, phytochemistry, pharmacology, and conservation of the genus Calanthe R. Br. (Orchidaceae) "为题发表于期刊Ethnopharmacology上。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项目和中科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的资助。肯尼亚籍学生Consolata Nanjala为第一作者,胡光万研究员为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