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植物园在水生植物功能性状及对环境响应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0-12-09
  • 与陆生植物相比,水生植物的生存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此沉水植物演化出了一系列较为特殊的功能性状,对周围环境的响应机制也有其特殊之处。武汉植物园水生植物生物学学科组科研人员在水生植物功能性状及对环境响应研究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取得如下进展:

      1、沉水植物对不同盐度的响应

      人们对盐分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认知可能已有上千年。实验中通过设置不同的盐度梯度,发现穗状狐尾藻在盐度5‰条件下原有茎尖会死亡,同时形成新的矮化茎尖。解剖结构的研究表明植物茎尖表皮细胞形态发生显著变化。相关研究结果以“Responses of five submerged macrophytes to NaCl salinity in a tropical mesocosm study”为题发表在Fundamental and Applied Limnology上。本文第一作者为海南大学陈涛,共同通讯作者为海南大学尹黎燕和武汉植物园操瑜副研究员。论文DOI:10.1127/fal/2020/1303.

      2、沉水植物对螺类密度的响应

      螺类与沉水植物存在较为复杂的交互作用,一种是通过取食附着藻促进植物的生长,一种是通过直接取食抑制植物的生长。本实验通过设置不同的螺类密度对四种沉水植物生长与繁殖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密度条件下,沉水植物生长受到了显著的抑制,而且不同植物的功能性状响应也有所不同,茎杆较细的尖叶眼子菜(Potamogeton oxyphyllus)在高密度螺类处理中株高显著矮于低密度螺类出。相关研究结果以“Responses of four submerged macrophytes to freshwater snail density (Radix swinhoei) under clear-water conditions: A mesocosm study”为题发表在Ecology and Evolution上。本文第一作者是武汉植物园水生植物生物学课题组支永威,通讯作者为操瑜副研究员。论文DOI: 10.1002/ece3.6489。

      3、沉水植物对新型污染物的响应

      狸藻是大型无根水生植物,通常生长在小湖泊和池塘中。一株狸藻可以拥有成百上千个捕虫囊来捕获和消化猎物。这些捕虫囊(长1-5毫米)由外壁和顶部的单个阀门组成。除了植物表面进行的正常养分吸收外,捕虫囊还用于捕获小的猎物,这些猎物是狸藻养分的主要来源。添加新型污染物微塑料的受控实验结果表明狸藻的生长显著的受到微塑料的抑制,可能的毒理机制是,狸藻可以通过捕虫囊摄入大量的微塑料,并且微塑料也可以粘附在植物上。同时,通过模型计算探讨了EC50在毒理学中的应用。相关研究结果以“Bladder entrance of microplastic likely induces toxic effects in carnivorous macrophyte Utricularia aurea Lour”为题发表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上,本文第一作者是武汉植物园水生植物生物学课题组周靖喆,通讯作者为操瑜副研究员。同时以“Letter to the editor: Proteomic responses to silver nanoparticles vary with the fungal ecotype”为题发表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本文第一作者是海南大学黄家权教授,通讯作者为江红生副研究员。论文DOI: 10.1007/s11356-020-09529-y及10.1016/j.scitotenv.2020.140705.

      4、沉水植物功能性状研究(叶片长度和碳酸氢根的利用)

      叶片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器官,叶片长度作为植物性状中的一个重要指标,一直以来都是相关研究的重点。世界上叶片最长的陆生木本植物是棕榈树科的Raphia regalis,叶长可达25 m。最长的陆生草本植物百岁兰属(Welwitschia)、海芋属(Alocasia)和Musa的植物叶片可达3 m(除去叶柄)。目前关于陆生植物叶片的最大长度的限制原因已有较多研究,认为最大叶长主要受限于叶脉直径和叶密度,但对于沉水植物的叶片最大长度及其限制因素仍然是未知的。

      具有带状叶片的沉水被子植物通常具有较长的叶片,且此类植物的长度通常代表植物的最大高度和捕光能力。本研究通过对淡海水中48种带状沉水被子植物的最大叶长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发现澳大利亚苦草(Vallisneria australis)的叶片最长,为300 cm(图1)。鉴于水生被子植物起源于陆生植物,二者具有相似的生理基础(如营养需求和氧气输送),但由于水陆生境的不同,随着沉水植物对水环境的不断适应,二者的叶片性状存在差异较大,因此,限制沉水植物叶片伸长的因素可能与陆地植物不同。研究表明,光照不是调节淡水湖泊中沉水植物最大带状叶长的唯一影响因素,其它生物因素(如叶片寿命和密度)和非生物因素(如水力阻力)可能参与调节。该研究是对带状叶沉水植物最大叶长限制因素的初步探索,仍需更多相关工作(如叶片寿命)去研究限制其最大叶长的主要因素。相关研究结果以“Is there a maximum length of strap-like leaves for submerged angiosperms?”为题发表在Aquatic Botany上。本文第一作者是武汉植物园水生植物生物学学科组刘洋,通讯作者为操瑜副研究员。论文DOI: 10.1016/j.aquabot.2019.103184。

      水分胁迫不再是沉水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限制因素,CO2成为沉水植物光合作用的首要限制因子。虽然CO2能轻易的穿透生物膜,但它在水中的扩散速率比在空气中要低104倍,此外由于水体与植物体边界厚的静水层的阻挡,使得沉水植物光合作用常受到低CO2供应的胁迫;而喀斯特地区水体中的无机碳含量常常非常高,沉水植物的光合无机碳利用策略可能与其他地区不同。本研究选取典型喀斯特地区的一条河流研究河流上下游沉水植物的无机碳利用能力,结果从河流上游到下游优势的沉水植物的主要无机碳利用途径从CO2转变为HCO3- 。相关研究结果以“ Different mechanisms of bicarbonate use affect carbon isotope composition in Ottelia guayangensis and Vallisneria denseserrulata in a karst stream”为题发表在Aquatic Botany上。本文第一作者是武汉植物园水生植物生物学学科组江红生,通讯作者为海南大学尹黎燕教授。论文DOI: 10.1016/j.aquabot.2020.103310 。

  • 原文来源:http://www.whiob.ac.cn/xwdt/kydt/yjjz/202012/t20201202_5806910.html
相关报告
  • 《武汉植物园在水鳖科沉水植物无机碳利用策略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09-04
    •  与陆生植物相比,沉水植物的光合作用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水分胁迫不再是沉水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限制因素,CO2成为沉水植物光合作用的首要限制因子。虽然CO2能轻易的穿透生物膜,但它在水中的扩散速率比在空气中要低104倍,此外由于水体与植物体边界厚的静水层的阻挡,使得沉水植物光合作用常受到低CO2供应的胁迫;尤其在高生产力的湖泊水体中,光合作用对CO2 的迅速吸收往往能够将CO2的表观浓度几乎降低至零。为了适应水体中光合作用的需要,沉水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发展出了一系列可缓解水体中CO2供应受限的无机碳利用策略,其中包括对HCO3-的利用,以及行使类似陆生植物的C4代谢或CAM代谢等。这种在碳限制条件下多种碳代谢途径的转化诱导,不仅反映了沉水植物光合途径的多样性、复杂性,也体现出沉水植物光合生理在进化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因此,对沉水植物无机碳利用策略的研究,一方面可从光合途径适应性变化的角度揭示沉水植物的生态适应机理;另一方面,可为沉水植物光合作用的适应性进化研究提供参考,丰富植物光合生理适应性进化的认知。水鳖科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单子叶植物科,起源于70~100 mya 前的Paleocene 或者Cretaceous,其C4植物很可能先于陆生C4植物的出现,代表了C4光合途径的原型。此外,对水鳖科植物的前期研究表明该科植物呈现出了多样化的丰富的无机碳利用策略。因此,水鳖科植物是一类理想的水生植物无机碳利用策略的研究对象。武汉植物园李伟研究员团队就水鳖科沉水植物的无机碳利用策略的研究新进展报道如下:   1)龙舌草(Ottelia alismoides)是水鳖科一种具有异形叶性的沉水植物,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叶片表现出不同的形状,从植株幼苗期到成熟期根据叶片的形态可以大致划分为线形叶,披针形叶和卵圆形叶。前期研究表明龙舌草成熟时期的叶片具备多种无机碳利用策略(HCO3-利用,C4代谢,CAM代谢),且可随着环境中CO2浓度进行调节。线形叶作为龙舌草发育过程中初始阶段的叶片,其是否具备多样化的无机碳利用策略,其结构基础如何,尚不得而知。围绕龙舌草线形叶展开的研究工作发现,龙舌草线形叶在高低碳条件下均可利用HCO3-,低碳下可诱导产生CAM和C4代谢。通过与以往研究结果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发现,龙舌草异形叶的无机碳利用策略随着植株的生长发育而逐渐增强且多样化。此外,通过解剖结构观察,线形叶仅由3层细胞组成,且有大量气腔。其解剖结构与卵圆形叶相比叶肉层数较少,气腔的横截面积约是卵圆形叶片的66.7%,但是气腔占叶片横截面积的比例却高于卵圆形叶。低碳下的龙舌草线形叶表皮细胞叶绿体的淀粉含量要显著低于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内淀粉含量,推测这两类叶绿体与低碳条件下线形叶行使C4途径有一定关联,但两者之间的具体关系仍需要进一步研究。相关研究结果以“Response of anatomy and CO2-concentrating mechanisms to variable CO2 in linear juvenile leaves of heterophyllous Ottelia alismoides: Comparisons with other leaf types”为题发表在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上。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envexpbot.2020.104194。   2)揭示了水鳖科沉水植物龙舌草(Ottelia alismoides)HCO3-利用的具体机制。通过pH-drift技术,结合CA酶和阴离子交换蛋白特异性抑制剂的使用,并辅助转录组学研究,以成熟龙舌草叶片为研究对象,发现胞外α-CA1催化的HCO3–与CO2的相互转化以及SLC4介导的HCO3–的直接转运在龙舌草HCO3–利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建立了模型以量化以下路径a,CO2被动扩散进入细胞;b,HCO3–静水层扩散后于质膜处通过α-CA1转化为CO2扩散进入细胞;c,HCO3–静水层扩散后于质膜处通过SLC4转运子直接进入细胞,分别对龙舌草光合无机碳利用的贡献比值。相关研究结果以“External α-carbonic anhydrase and solute carrier 4 are required for bicarbonate uptake in a freshwater angiosperm”为题发表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上。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93/jxb/eraa351。   3)沉水植物不仅受到碳限制的胁迫,也经常遭受水体中重金属的胁迫。镉,被列为人类致癌物,主要通过工业过程或通过施用磷肥分散到水生态系统中。 Cd在水中的高溶解度有助于其在水生系统中的广泛分布;与其他金属相比,其相对较高的迁移率使其成为人们关注的主要金属。镉易被植物吸收并引起包含生理、生化及遗传变异等诸多方面的植物毒性,在受Cd影响的所有代谢途径中,光合代谢对Cd尤其敏感。沉水植物无机碳利用策略对低碳及重金属的联合胁迫的响应以水鳖科龙舌草为对象展开了研究。结果显示,Cd暴露对低碳下的龙舌草叶绿素合成、叶绿体超微结构都有损伤;叶绿素荧光、δ13C均显著降低。pH-drift显示Cd暴露后的龙舌草叶片无HCO3-利用能力;通过C4/CAM关键光合酶及昼夜酸度波动的测试,表明Cd暴露后龙舌草C4及CAM代谢受阻。Cd对龙舌草CCMs功能的影响与CA及PEPC等关键酶及叶绿体结构受损有关。相关研究结果以“Responses of CO2-concentrating mechanisms and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in aquatic plant Ottelia alismoides following cadmium stress under low CO2”为题发表在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上。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ecoenv.2020.110955。   4) 水菜花(Ottelia cordata)为水鳖科的一种多年生水生植物,分布在中国、柬埔寨、缅甸和泰国;它具有线形或披针形的沉水叶和卵/心形浮水叶。水菜花在其生长发育周期的第一年生长披针形沉水叶,第二年开始长出卵形浮水叶片,此后只更新浮水叶片,待沉水叶片全部衰败以后以浮水叶根生的方式生活。以水菜花浮水叶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解剖结构及无机碳利用策略对环境水体中CO2变化的响应。研究结果显示,水菜花浮水叶上表面分布有气孔,高碳下最突出的结构变化响应是显著增加的上表皮细胞横截面积以及细胞宽度。这种高CO2条件下表皮细胞面积扩增的结构响应可能会通过增大CO2通过上表皮细胞膜的扩散面积而对光合作用产生影响。就CCMs而言,无论CO2浓度高低,水菜花的浮水叶都能利用HCO3-;酶学分析及有机酸波动模式的测试表明水菜花浮水叶仅在低CO2条件下运行CAM,高低CO2条件下均能进行C4代谢。本研究结果阐明了水菜花浮水叶不仅可以利用空气中CO2,也能依赖于水体中CO2及HCO3-进行光合固碳,且固碳方式会随着环境中CO2浓度进行调节。其体内为避免无效碳固定的多种碳利用方式之间的调节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相关研究结果以“Responses of leaf anatomy and CO2 concentrating mechanisms of the aquatic plant Ottelia cordata to variable CO2”为题发表在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上。
  • 《武汉植物园在莲耐水淹响应机理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3-21
    • 莲是莲科莲属挺水植物,在亚洲各国广泛栽培,具有重要的食用、药用和观赏价值。为了应对水生环境,莲适应性进化出了具有超疏水特性的“荷叶效应”,并拥有遍布周身的联通气孔。在我国,莲通常种植于河流、湖泊和低洼地带。但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持续性强降雨频发,莲常遭受完全水淹的灾害,给莲生产带来巨大损失。   为加快莲耐水淹品种的分子育种进程,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的莲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研究团队开展了莲应对完全水淹的响应机理研究,在国际园艺期刊Horticulture Research发表了题为“Time-course analysis and transcriptomic identification of key response strategies to complete submergence in Nelumbo nucifer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对 ‘中国古代莲’ 和 ‘秋星’两个代表性莲品种进行了耐水淹时程处理,并结合表型数据、转录数据和组化电镜数据,初步揭示了莲耐水淹的分子响应机理。研究首次发现,莲作为一种水生植物,对完全水淹胁迫的耐受性其实很低,中位致死时间只有10天左右,大大低于其它水生植物40-100天的水淹致死时间。完全水淹早期(3-6h),莲主要采用了逃逸策略(Escape Strategy),体内乙烯迅速累积、叶柄快速伸长、通气孔面积和密度显著增加。完全水淹后期(24-120h),莲启动了静止策略(Quiescence Strategy),将自身厌氧呼吸限制在较低水平。此外,研究发现在完全水淹胁迫下,莲的抗病和抗氧化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提升,植物激素包括Ethylene、ABA、GA和JA等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莲的水淹胁迫响应。   以上研究主要由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的莲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研究团队完成,邓显豹副研究员和杨东高级工程师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杨美研究员为通信作者。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772353, 31700262, 32070336),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QYZDB-SSW-SMC017)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2017390)等项目的资金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