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旭东:擦亮中医药这块“金字招牌”》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平台
  • 编译者: 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06-14
  • 清晨7:00,离开诊的时间还有1个小时,北京西苑医院门诊一楼18号专家诊室的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队。不过这个长队有些特别,排队的不是人,而是高的矮的胖的瘦的五颜六色的行李箱,它们的主人则坐在离此稍远的候诊区的长椅上,有的在眯着眼休息,有的在交头接耳探讨病情。

    一袭白色的身影疾步走进诊室,速度太快,人们甚至都没来得及看清是谁。

    人群中有点骚动,来了!

    “专家”看了眼腕上的手表,算算时间,对助手说:“下午要赶飞机去杭州参加研讨会,就加7个号吧!”

    2024年4月25日,上午8:00,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首席研究员、西苑医院脾胃病研究所所长唐旭冬,开始了他日复一日的分秒必争的一天。

    人还没来得及坐下,第一位患者——一位大叔就愁眉苦脸地进来,手里捏着厚厚一摞检查单,“大夫,我是从辽宁盘锦来的,在我们那嘎达检查说是胃萎缩,已经萎缩3年了,你看我这还能治不?”唐旭东接过检查单一边翻看一边问道:

    “胃怎么难受?”

    “一阵阵疼,吃下就打嗝。”

    “食欲好吗?”

    “还行,总是觉得不怎么饿。”

    看完检查单,趁着继续问诊的工夫,唐旭东切了切患者的脉,给出了答案:

    “我看了您的胃镜检查报告,连续3年都是胃窦部的轻、中度萎缩,没什么风险,不用担心。”

    “都3年了,真的没事?”大叔还是有些不放心。

    “真的没事,我给您开几服药,主要是消除症状和炎症,保护好胃黏膜就行。”

    说着话的同时手里不停写着方子,问诊结束,方子紧跟着就出来了。感觉唐旭东有两个大脑,一个负责说话,一个负责看报告、切脉、写方,彼此之间互不干扰又配合得天衣无缝。

    “两个大脑”是怎么长出来的?

    1979年,16岁的唐旭东考上了扬州医学专科学校中医专业,在此之前关于中医到底是什么他几乎一无所知,反正是父母帮他选的,理由很简单:“干净,不像西医整天开刀、流脓淌血的。”

    学中医的过程大多是枯燥的,离不了死记硬背。一次跟老师看中药标本时讲到吴茱萸,唐旭东也没多想随手包了一小包扔在宿舍里就没再管。放暑假了,总算能松口气了,没承想嘴唇得了疱疹病毒感染,火辣辣的针扎一样疼,可偏巧又没有药治。

    病急乱投“医”的唐旭东想起了带回家的那一小包中药标本吴茱萸,《中药学》课堂上刚讲了吴茱萸研末醋调外敷足心具有引火下行的功效。快,赶紧找出来,捣碎,用醋调和,抹在伤湿止痛膏上,贴在脚底。一觉醒来,疼痛全无。

    神了!

    让他感觉“神”的,不是自己治了自己,而是老祖宗的方子。从此,他对中医经典奉若神明。

    毕业后,唐旭东在江苏连云港市中医院工作,跟着院长还有70多岁的老院长在门诊抄方子——这个极其枯燥却是大医必经之路。

    在唐旭东看来,学中医最重要的3件事,读经典、跟名师、干临床。尤其跟名师抄方可以直接地学到经验,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扬州医专读书时,苏北医院是学校的附属医院,医院的中医部由名家任达然老先生的三位传人坐镇,刚入门就能跟着名医抄方,唐旭东无疑是幸运的。

    后来到了山东、北京求学,师从王文正和董建华老师,三年时间两年半还是抄方。

    方子有了还要会用。中医强调感性技术,同样的症状,不同的患者,开出的方子也会不一样。即便是同一个病人,也能够开出十人十方。

    一切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这也是中医“活”的灵魂。可在这“灵魂”面前,不知难倒了多少中医学子。

    2024年5月8日,晚上8点,晓堂方药沙龙的线上活动准时开始。本以为只是唐旭东带的几个博士生、博士后,视频显示参会人数却有50人。一问才知,这里面不光有他现在的学生,过去的学生,各地慕名拜师的学生也不少,大家聚在一起就一个经典方剂的临床使用深入讨论。

    “唐院长,我总觉得烧心,一个劲儿地往上反酸水,有时候甚至觉得堵喉咙。”说完又赶紧指了指小腿,“这儿,这儿凉,是那种从脚心蹿上来的凉,吃了两个月药也不管用,您赶紧帮我看看。”

    进来位大妈,一坐下就用手顺着自己胸口,不等医生问诊就忙着诉苦。

    巧了,一连3个患者都这么说,就像“商量”过似的。

    唐旭东很快出方。

    西医认为消化道疾病特别是功能性疾病是分节段诊断的,很精细,治疗也是分别针对上消化道或下消化道疾病进行抑酸、或促动力等单靶点干预。这种治疗方式打靶准、见效快,但远期效果往往不佳,有时候还会“摁下葫芦起了瓢”,使得各种症状反复。中医将全消化道看作一个整体,治疗上消化道病症(反流、胃胀、胃痛等)一定会顾及下消化道(腹泻、便秘等)症状,反之亦然;对于令西医头疼的上下消化道症状重叠,中医更是“手拿把掐”。可以说,中医治疗脾胃病走在了世界前列,但由于中西医文化差异造成的“语言障碍”,使得国际医学界无法充分认识和理解中医治疗脾胃病的优势。

    唐旭东深刻认识到,“中医药临床研究纳入现代医学的诊断标准是大势所趋。”纳入现代医学的诊断标准不仅有利于中医药的国际交流,同时也利于老百姓理解中医药,扩大中医药的影响。

    基于功能性胃肠病西医单靶点治疗的特点,临床评价时是按照每个部位填写一个症状量化表,而脾胃病通常是烧心、反酸、胃胀、胃痛与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等多个症状同时出现,这就意味着患者要同时填多个表,且几个量化表加在一起评价难免有所偏差。十多年前,唐旭东带领其团队通过创新性临床研究制作出新的评价量表,从反流、消化不良、排便、整体状况、心理和社会功能六个维度,36个条目,一张表格全部搞定,通过不同的权重综合评价治疗效果。

    中医治疗有特色,但特色不等于优势,特色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优势则是与其他事物相比较而言的。

    以安慰剂作为对照是国际上评价功能性疾病治疗药物是否有效的公认方法,不仅对作为对照的病人要盲选,参与医生也不知道哪组是药物组还是安慰剂组。西医一个药片就能搞定的事情,到了中药汤剂这却犯了难,做好中药汤剂的安慰剂模拟如果颜色、味道稍有不对就会露馅,试了各种方法终于找到将生大米炒黄和5%的中药原药一起熬制,这才“骗”了过去,并通过动物实验证明安慰剂无药理作用。

    唐旭东认为,如果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的疗效既经得住循证医学的检验,又能以现代科学语言阐明其机制,那么以还原论为主导的西医诊疗将不再一枝独秀,以“整体观”“辨证论治”为特色的中医诊疗思维、中医复方疗法将在治疗理念上引发一场医学革命。

    “到那时,蕴含中国哲学智慧的中医药学将更加闪耀于世界医学舞台,为人类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 原文来源:https://www.rmzxb.com.cn/c/2024-06-14/3562571.shtml
相关报告
  • 《2024中医药文化发展大会暨黄元御中医药文化宣传周主旨论坛召开》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平台
    • 编译者: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10-22
    • 10月19日,2024中医药文化发展大会暨黄元御中医药文化宣传周主旨论坛在山东省潍坊市召开。国医大师杨震,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高树中,《中国中医药报》社总编辑王淑军,潍坊市委常委、副市长吕珊珊等出席此次论坛。《中国中医药报》社副社长陆烨鑫主持论坛。 吕珊珊致辞时表示,此次论坛邀请到国医大师、中医药领域专家学者、文旅跨界专家学者就有关中医药文化建设的诸多话题进行深入探讨交流,对进一步挖掘岐黄根脉、传承中医国粹、弘扬御医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精髓,为中医药创新发展厚植文化土壤,让中医药在传承创新中焕发新生机、释放新动力。 主旨报告环节,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原司长孙若风作题为《中医药文旅融合的大众需求与下沉路径》的报告;高树中作题为《从黄元御论阴阳气机看中医的系统观与上医医国》的报告;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高舜礼作题为《中医药资源利用与旅游市县创新发展》的报告;联合国旅游组织专家贾云峰从深度疗愈化、深度创新化、深度国际化、深度数字化四个角度出发阐述中医药旅游“破圈”的新路径;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营销党总支书记关俊威以自身企业为案例,阐述百年老字号在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实践与探索;日本顺天堂大学教授汪先恩作题为《人类需要中医学》的报告。 现场举行了黄元御中医药研究院揭牌仪式,并为黄元御中医药研究院名誉院长杨震、高树中颁发聘书,该研究院设在潍坊市中医院。杨震表示,黄元御学术思想具有非常高的理论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是中医药文化的宝贵财富,本人作为黄元御学术思想的传人,将以潍坊市中医院、昌邑市中医院两个传承工作室为平台,传承黄元御“以易取象、循道解医”的汇通思想,精研医道,持续擦亮“黄元御学术流派”这块金字招牌。 会上还举行了“潍九味”表情包形象发布仪式。此次主旨论坛由《中国中医药报》社、中华中医药学会、山东中医药大学共同主办,由潍坊市中医院等单位支持。
  • 《第十四届禹州中医药交易会开幕》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平台
    • 编译者: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09-23
    • 中新网河南新闻9月22日电 (记者 刘鹏)21日,中国中药协会标准驱动中药新质生产力发展大会暨第十四届禹州中医药交易会在“华夏药都”河南许昌禹州市启幕。许昌市人民政府市长刘涛宣布开幕。 图为开幕式现场。禹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禹州是中医药文化和岐黄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药材种植、采集、加工历史悠久,是“中国中药行业中药材优质产地县”,是“全国四大药材集散地”之一,禹白芷、禹南星、禹白附、禹州丹参、禹州半夏、禹州金银花等6种道地药材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2017年,被中国中药协会授予“华夏药都”称号。         本届中医药交易会以“淬炼优质标准,赋能药都发展”为主题,旨在通过中医药学术交流、产业展示、招商引资、文化旅游等活动,把药交会打造成禹州中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平台,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擦亮“华夏药都、药香禹州”金字招牌,全面提升禹州中医药健康产业核心竞争力。         当日开幕式上,许昌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黄河致辞说,去年以来,许昌市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以深化中医药改革为抓手,将科技创新、智能融合、绿色生态成果应用到中医药全产业链上,打造中药材产品展示、中药材供求信息发布、中药材购销等多种服务功能,不断完善中医药产业发展体系,已形成了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生产、中药材仓储物流和中医药文化旅游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出席开幕式的中国中药协会常务副会长吴宪在致辞时表示,近年来,禹州市抢抓机遇,乘势而为,把医药健康作为三大主导产业之一进行重点培育,大力挖掘禹州中医药历史文化,发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禹州药会”的品牌效应,打造中医药养生文化,推进中医药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基本形成了“有基地、有市场、有龙头、有品牌、有标准”全产业链发展格局,有力促进了禹州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也为全国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模板。         据悉,交易会期间,将举办中国中药协会2024中药质量风险与检验方法研讨会、中国中药协会标准驱动中药新质生产力发展大会、中医药产品展销、药都禹州岐黄中医药文化夜市、禹州市中药炮制工技能大赛、非遗大集、中医药健康文化旅游活动等一系列活动。         中国中药协会标准驱动中药新质生产力发展大会暨第十四届禹州中医药交易会由中国中药协会主办,河南省医药行业协会承办。(完)